
台湾总统马英九的就职演说已经发表,正如专家所料,演说以内政为主,两岸政策没有突破,力求平稳。但是,台湾学者也指出,目前维系两岸关系的中华民国定位的模糊性非长久之计,要突破这一点有赖于双方共同努力,特别是大陆方面需要增加灵活性。
*陈锡藩:演讲无意外,两岸可接受*
台湾前驻美国代表陈锡藩在台北圆山饭店参加马英九总统举行的国宴时对美国之音记者谈了他对马英九就职演说的看法。陈锡藩认为,这个演说和他之前预测的大体吻合,主要部分谈了台湾的内政、经济。在两岸政策上也做到了“无意外”,而且把过去有关“一国两区”的说法进一步明确化,讲得更加完整。

图片来源: 陈锡藩
台湾前驻美国代表陈锡藩陈锡藩说:“(一国两区的说法过去)引起一些人的误解,但现在他强调‘一国’是中华民国,这是根据我们的宪法吗,这就非常清楚。我想同胞们不应再有任何误会。”
同时,陈锡藩说,马总统又讲了民主、自由、人权,把这些内容加入两岸相互沟通的范围,这符合人们的期待。追求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希望。
陈锡藩先生在520之前接受美国之音采访的时候曾经预测,马英九在两岸政策上调整的空间非常小,很难如北京期待的那样放弃“不统”的提法,而进一步明确两岸同属一中的立场。但是,陈锡藩当时的估计是,马英九可以通过两岸都可接受的间接方式来强调“一中”的概念,比如,谈一下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等。
实际上,马英九在演讲中论述两岸关系的方法和陈锡藩的预测非常接近。马英九强调“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拥有共同的血缘、历史与文化…” 此外,马英九还把两岸关系的稳定列为台湾生存安全的铁三角之首位。
现任台湾国政基金会研究员的陈锡藩先生认为,马英九这样的论述台湾内部可以接受,北京方面也应该感到满意。
*大陆反应:虽感失望,但可接受*
大陆方面对马英九对两岸政策的论述显然不太满意,但可以接受。国台办发言人杨毅说的比较勉强。他说“只要认同一个中国,其它问题都可以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对媒体说,马英九不断强调“不统、不独、不武”这种负面论述,与大陆预期有差距。王建民还说,马英九更多强调“一国就是中华民国”,北京很难回应这种政治主张。
*丁树范:大陆学者期待不切实际*

图片来源: 丁树范
台湾国立国立政治大学国际关系教授丁树范但是,台湾两岸关系学者丁树范认为,大陆方面的期望过高,超出了台湾的现实。丁树范对VOA说:“基本上,我觉得,大陆这些我们都认识的朋友们的这种期待是不切实际的啦。如果你希望马英九做出更多的妥协的话,胡锦涛有没有可能在台湾的政治议题上也能够做出更多的让步?大陆朋友的那些期待,坦白讲,我觉得,是不切合实际的。”
台湾国立国立政治大学国际关系教授丁树范还表示,在民望很低,立法院优势微弱的情况下,马英九能够做出这样的表述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丁树范还指出,由于台湾特殊的经历,台湾民众对“一中”的提法是很敏感的。他们对“中华民族”,“中国文化”是有感情的,也可以接受。但要说到“中国”,他们就认为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心理上存在距离。
*丁树范:虚拟的大中华民国应回归现实*
5月中旬,台湾21世纪基金会公布的一个民调显示,90%的受访者不认同大中华民国的概念。他们的国家认同是,台湾和中国互不隶属,中华民国在台湾,或者台湾是中华民国。
丁树范教授认为,目前维系两岸关系的是国家定位的模糊性,北京认为已经在1949年就不存在的大中华民国仍然被当作是两岸发展关系的一个关键的支撑点。建立在这种虚拟的支撑点上的关系是难以长久的。
丁树范说,在这个问题上,台湾能做的非常少,关键是要看大陆方面能否展现出灵活性,接受“中华民国在台湾”这个政治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牢固的两岸关系。
不过,丁教授认为,这将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此之前,两岸还需要这种定位的模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