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事件23周年前夕,香港新世纪出版社出版了《陈希同亲述:众口铄金难铄真》一书,该书作者是曾任中国国务院农村发展中心研究员的姚监复,记录了与陈希同的对谈内容。由於前国务院国务委员、北京市市长陈希同与六四事件密切相关,该书很快引起广泛注意。我作为长期从事於六四真相研究的文献学者,认为陈希同的书与李鹏的《六四日记》相似,因为推卸六四责任,内容的真假有待辨识. 1、陈希同声称自己在六四事件中只是“傀儡”。这是谎言。他不是被动的追随者,而是主动的作恶者,从一开始就是李鹏的主要同夥之一,北京市委在1989年4月下旬即建议中央对学潮採取果断的镇压措施。除了邓小平,六四事件的主要责任者有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鹏、姚依林,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杨尚昆,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副主任何东昌,北京市委书记李锡铭、北京市长陈希同。赵紫阳在口述着作《改革历程》中披露:陈希同曾与李鹏、李锡铭等定性学潮为“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政治斗争”。

2、陈希同声称“天安门广场没有死人”。他这是在重弹中共老调子,继续散佈谎言。目前至少已知中国人民大学苏联东欧研究所双学士程仁兴、北京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戴金平、天津师范大学本科生李浩成在天安门广场遇难.我在2007年出版的《天安门血腥清场内幕》书中就指出,争论天安门广场是否死人并无多大意义,因为广场外杀人与广场内杀人没有本质区别,绝大多数死难者是在广场外被杀。当年中共面对谴责六四屠杀的强大声浪,刻意抛出“广场有无死人”

的话题引起争论,试图模糊屠杀焦点. 3、陈希同表示在六四事件中自己承担了过多的责任,因为外界曾普遍认为他向邓小平“谎报军情”,过分强调学运的严重性和学运矛头直指邓小平,导致邓小平做出镇压的决定。据我所掌握的众多中共官方和非官方的资料证明,陈希同“谎报军情”是事实。按惯例,中共高层依照《人民日报》、新华社每日编写的内参了解情况,做出决策,但由於当时《人民日报》、新华社从基层到高层普遍同情、支持学运,其内参实事求是地记载学运实情,无法满足李鹏抹黑学运、乘机扳倒赵紫阳的目的。国家教委、北京市於是动用在北京高校的组织系统,採用断章取义等方式,另外编发学运内参,作为镇压的依据。可以说,“谎报军情”显然给镇压提供了“依据”,但不能断言邓小平决定镇压是谎报军情的结果。赵紫阳在口述的《改革历程》书中针对“谎报军情”一事说:“邓小平不是一个轻易受骗的人”。

4、陈希同在1989年6月30日以国务委员和北京市长的身份向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出《关於制止动乱和平息反革命暴乱的情况报告》,该报告曾印发100万份。对此,陈希同表示是奉命而为:“中央让我做报告,我不能不做,我一个字也没参加讨论,一个标点符号也没有改。”陈希同此说法可能是事实,但另一个事实是,该报告的内容主要来自於北京市和国家教委所提供的不实材料。

5、陈希同谈到如今对六四事件的认识:“这是个不应该发生的事情,结果竟然发生了,……我觉得很遗憾,不应该死这么多人。”并强调自己身不由己。陈希同至今没有摆脱执政者思维,没有否定六四镇压,只是觉得死的人太多了。陈希同作为六四镇压的核心参与者之一,开枪镇压的当晚始终在第一线,与李鹏及戒严部队指挥部成员在一起,不可能不知道开枪会造成民众重大伤亡的后果。

6、陈希同否认李鹏《六四日记》中所说的他是八九年北京戒严行动的正指挥,陈希同说:“我到2010年我才知道我是正指挥,89年时李鹏为什么不告诉我?”陈希同说的是事实,是李鹏在胡说.陈希同当年只是国务院国务委员、北京市市长,无权指挥,也指挥不了包括14个集团军在内的逾20万北京戒严部队。我在《六四事件中的戒严部队》书中曾指出:戒严部队总指挥是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刘华清,副总指挥是总参谋长迟浩田和北京军区司令员周衣冰。

7、陈希同称自己被以贪污罪判刑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与陈良宇(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薄熙来(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的情况相同。陈希同此说不错.当年李鹏和北京帮自认是六四功臣,而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却成了最大受益者,意外升任中共总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宋平和天津市委书记李瑞环升任政治局常委,李鹏、李锡铭、陈希同并未受益,北京帮当然极为不满和不服,与上海帮明争暗斗,导致陈希同於1995年因王宝森案辞去北京市委书记职务。1995年9月,中共中央十四届五中全会做出决定,将陈希同清除出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委员会,保留党籍以观后效。对其经济问题继续进行审查。1997年全国人大代表大会就国务院总理朱鎔基、副总理吴邦国等人事案投票,出现罕见情况,反对票、弃权票多达数百票。中共高层震惊,认为是北京帮背后串联抵制上海帮。1998年2月陈希同以贪污罪被判刑16年。

我认为,陈希同、李鹏等六四责任者出书是好事,尽管其中有真有假,也有其推卸责任的目的,但多少会让六四真相浮现,也可能激励更多的人效法,或多或少扩展六四书籍出版的空间,冲击六四这一敏感话题.我本人就从李鹏《六四日记》中获取不少资料,验证了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