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我的胞姐(五十四岁,2012年夏天)就是在白天未出村的情况下,被“抢金货”的飞车青年抢去了手上的两个戒指。她没有向派出所报案,因为她知道警察几乎不会管这样的小案子,而且就算警察管了,“最后破不了案,(自己)还得搭上一笔人情费”。

前言:波动的中国对欧政策


欧洲经济危机发生后,中国受到了一些影响,如对欧洲的出口总量在减小,致使外贸企业进行裁员。此种背景下的裁员是2010年出现的农民工返乡潮的主要推动因素。在另一方面,欧洲希望得到外汇储备颇丰的中国政府救助,中国在外交政策上也有所动作。

2010年10月份,温家宝总理访问希腊,向时任希腊总理的帕潘德里欧许诺中国将增持希腊国债。但是,中国国内从高官到民众不看好欧洲的大有人在,所以,实际行动与外交许诺存在相当的差距。一年后,令欧洲极为震惊的消息传出:“外交部副部长傅莹12月2日明确指出,中国不会动用外储救欧洲。”【注1】

一、疑云:全球危机长期化之影响

中国是否采取救欧洲的外交政策,至今仍是网络舆论关注的话题之一。正如日本媒体所云:“舆论也格外喧嚣。温家宝(2011年)9月宣布继续投资欧洲后,‘贫穷的中国为什么救富裕的欧洲’等批评性留言随处可见”。【2】重视网络舆情的最高经济决策当局肯定会综合民意与世界经济走势两大因素,“救欧洲”政策虽未完全放弃,但进入调整与观察阶段则是不易的事实。

彼时,全球经济状况确实绝乐观之处,但也有一些复苏迹象,日本经济类大媒体也引用中国副总理王歧山的观点说:“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依然严峻,不平衡的复苏比平衡的衰退要好。”尽管微弱的复苏迹象有之,而全球危机的长期化已成定势。英国路透社2011年11月20日引述王歧山的观点说,“不确定之中可以的确定的是,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衰退将长期化”【注3】。大约四十多天后,中国经济决策层传出了关于“救欧洲”问题的最新消息。中央政府网站发布了一份公告,公告中说温家宝总理在广东考察时表态“从战略角度而言,帮助欧洲解决债务危机符合国家利益”。【注4】

温家宝在以“社会各界要了解,帮助欧洲符合中国自身利益”之通俗说法,回应了四十多天之前的网络批评舆论后,在国家战略层面上讲道:“一方面,欧洲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另一方面,欧洲又是中国引进技术的最大来源地。”【注5】至此,中国“救欧洲”的政策已经从外交政策操作(说辞)层面转为国内重大经济决策。

“中国早就不买(欧洲)债务危机国家的国债了”,日本有媒体援引中国政府人士的说法可能属实。但中国一直在购欧洲稳定基金(EFSF)发行的债券也是事实,只不过政府方面从未透露过买入规模。

二、自救:欧洲有最后的稳定之锚

EFSF是应对债务危机的政策安排,它于2010年5月9日在欧盟经济财政部长理事会的框架下创立,由欧元区的17个成员国共同创立。作为政治合作产物,它的运营性质是公司化的。其职责为向“申请援助并得到批准的欧元区成员国提供紧急货款”。 EFSF从2010年5月9日创立时拥有的4400亿欧元资金规模,到同年10月26日欧盟峰会时通过规模扩大至1万亿欧元(议案),其间也只有五个月多一点的时间,不到半年。

到目前为止,欧盟国家还有哪一个声称要动用黄金储备来对付危机,换言之,欧洲的危机还远未到“欧盟清盘”的地步,也没到拖累世界的地步。

黄金储备有时又被理解为“外汇储备中的黄金部分”。这样的理解比较通俗,尽管不够专业。据现有的公开资料来看,葡萄牙(p)黄金储备是382.5吨,占外汇储备的比例是85.1%;意大利(i)的黄金储备是2451.8吨,占外汇储备的比例71.2%;希腊(g)数据缺项;西班牙(s)黄金储备是281.6吨,占外汇储备的比例是40.2%【注6】。这些数据表明:被称为“欧猪(pigs)国家”的四个债务危机国家中,有三个黄金储备占外汇比是很高的,意大利黄金储备数量也多得惊人。“很高”和“惊人”这样说辞是比较中国而言的。同期,中国的黄金储备总量不到意大利的一半,仅有1054.1吨,占外汇比是1.6%。

在欧美,美国没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之前的1951年,被彼时中国称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欧美,黄金占国际资产总储备的比例是68%,时价为35美元一盎司。到了美元与黄金脱钩后的1980年,上指比例仍高达57.4%,时价(伦敦市场)为589.5美元一盎司。比较“35美元一盎司”与“589.5美元一盎司”,我们或者说三十年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物价上涨了15.84倍,或者说黄金升值了15.84倍。而不管怎么认为,葡萄牙现在虽然被欧盟及世界指为深陷债务危机,但它的黄金储备比例高达85.1%,远比过去三十年(1980,57.4%)、六十年(1951,68%)的西方国家平均水平都高。甚至有点高得不可想象。意大利的情况也是如此。

三、消费:农村失业者抢夺黄金首饰

就算公开资料表明的不算好的西班牙,其比例数亦高达40.1%,虽然“坏于”过去三十年、六十年的西方国家平均水平,但也远比中国的1.6%好得多。

中国目前的情况是,不但国家黄金储备量极小,比例极低,而且民间需求仍很旺盛,人们防危机的意识加剧了对黄金的需求。因此,也出现了一两(50克)与二两(100克)金币持续不衰的热销趋势。同时,民间正常的黄金消费也处于长期旺盛阶段,主要是由于习俗中的“结婚三金”(金耳坠、金项链、金戒指)购置之推动。日本有关机构则预测中国民间的黄金需求量,每年在700吨左右【注7】,相当于国家保有量的三分之二。为将黄金的市场价格波动控制在最小,中国央行在2011年底,对大宗黄金交易进行了管制【注8】。黄金作为信心指标对富裕百姓(如抢购一两与二两金币的人或家庭),其作用自不待言,而对于国家尤其中国这样黄金储备比例极低的国家又何尝不如此?央行的学者如调研局局长张建华已经表示,“中国政府不仅应该谨慎对待由全球不断上升的通胀带来的进口风险,而且还应该充分发挥外汇储备的作用,在黄金价格出现波动时购进黄金”【注9】。

由于经济危机迹象日趋明显,三四线城市及农村有大量的失业青年存在,由于他们不易改变既有的消费模式或维持已经习惯的消费水平,其中有一些人在从事“抢金货”的违法活动。而从“抢金货”行为的一个侧面看,也不难推知黄金消息在中国的规模之大的情况。在现实(较为专业的)调研中,我能够很真实地了解到农村抢金货的情况——乡下老家不适发生白天乡村公路乃至于集市上的抢夺。

我的胞姐(五十四岁,2012年夏天)就是在白天未出村的情况下,被“抢金货”的飞车青年抢去了手上的两个戒指。她没有向警察报案,因为她知道警察几乎不会管这样的小案子,而且就算警察管了,“最后破不了案,(自己)还得搭上一笔人情开支”。

四、福利:压力下的社会危机

全球经济危机以来,欧洲国家的民众抗议不断,如西班牙的80万人罢工【注10】,中国的群体事件发生频率也在持续上升。两种情况福利压力的最具体案例。

狭义的福利压力,是指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以来,通过立法确定了国家必须承担公共福利,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保障、社会救济等;此后,各国效仿,国家的福利责任就成为一种普世原则;国家富裕的时候,承担庞大社会福利开支的问题不大,但若经济下行、财政吃紧,庞大的社会福利开支就会形成巨大的压力。

广义的福利压力,则是政府在无法直接削减国家福利支出预算的时候,会采取变相增加税收的方法来应对。西班牙的情况就是这样。变相增加税收意味着企业能够削减工资性质的支出,就业者的福利自然会受到削减。更广义的国家福利压力还应包括一个国家面临的战争风险,为了降低战争风险,政府就会以争取和平红利的方法来缓解福利压力。比如,美国里根政府与英国撒切尔政府缓和与苏联的关系,从而使冷战爆发为现实战争的概率降为零,也等于给各自国家减轻了福利压力。

就全球经济形势看,不仅是“欧猪国家”以及仍未走出危机的美国面临持久的福利压力,而且其他西方国家乃至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大经济体,也面临着福利压力。中国对养老金进入股市(增值)的可能性进行探索,就是对隐性福利日趋显性化作出的反应。也正是因为隐性福利压力终究会变为显性福利压力,中国的舆论也开始批判高福利制度【注11】。对于国家因福利责任而承担的巨大压力,有些政治学家已经予以关注,并试图以恢复共和主义的精神来扭转局面。如美国的迈克尔•桑德尔说:“共和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试图在公民身上塑造让公民适合自治的习性与气质;与此不同的是,以消费者福利为前提的政治经济学对人民的偏好丝毫不予改变,它放弃了共和主义传统的塑造抱负,转而探求能够让人民尽可能完全且公平地满足偏好的经济安排。”【注12】

在全球化背景下,福利压力非但不会减小,反而还会加大,发达国家所面临的情况更是如此。有名的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三位专家拜伦•奥古斯特、苏珊•伦德、詹姆斯•马尼卡,2012年3月25日在美国《外交政策》网站联合发表文章《求助》,指出:“如今,发达经济体中4000万劳动力面临失业。然而,企业却又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人而无法填补岗位缺口。”前面所提到的西班牙的罢工抗议,其背景在这篇文章当中得到的披露是,“西班牙年轻人失业率自债务危机后持续增长,如今已经达到近50%,这可能导致数百万年轻人在今后很多年中都要面临失业或就业危机”【注13】。

西班牙政府还要增加福利(失业救济)开支,福利压力会继续增大,尽管它在努力地削减财政赤字。我认为,面临福利压力的发达国家早晚会动用黄金储备解决问题。

结语:民众继续承担国家责任

在社会危机四伏也不断爆发的情况下,中国的主流舆论倾向于批判高福利,如本文前面提到的情况。同是较为开明的《南风窗》杂志,在2012年第7期发表了新西兰专栏作家冯建新的文章《高福利下的高犯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悖论》,其中提到一个完全靠国家福利养活的新西兰首都惠灵顿市的人“毯子哥”的故事:几十年如一日地坐卧在市中心区域,手持ipod,冷天身披毛毯,热天铺上毯子习地而坐;他曾因吸毒坐牢,却不愁吃喝,还有完全免费的医保;他在各大社交网络上拥有大量粉丝,还有人专门编写关于他的歌曲、印制他形象的T恤。2012年1月15日,“毯子哥”死了,有可能死于过度饮酒。惠灵顿的市长对此表示哀伤,因为“毯子哥”(真名Ben Hana)几十年的生活方式已经是该市的一个地标,“他活出了自己的精彩”【注14】。市长如此表达当然有自己的考虑,因为有Ben Hana这个活地标在,惠灵顿市的知名度就能提高,外界观赏此活地标的欲望给惠灵顿带来的旅游收入当中贡献的税收,远远超过了政府养活Ben Hana的支出。

“毯子哥”只是极端的个例,但也有普遍意义。正常来看,假定一个人一周工作三十个小时,所拿到的国家(政府)福利,远不如一周工作十几个小时人所拿到的多,他是没有工作积极性的。在外国,在中国,人们的心理反应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在中国,许多不愿工作或不愿勤奋工作的人不是靠国家福利养活的,而是靠父母的接济过日子,即通常所说的“啃老”现象。

“啃老”现象本质上是家庭分担了国家的福利压力。


注释部分:
【1】这个消息先由日本经济类大媒体《日本经济新闻》在2011年12月18日以《中国的失算和打算》为题报道(记者:高桥哲史);中国新华社的《参考消息》报于次日译介,改题目为《中国摸索外汇储备新战略》,第5版<财经透视>。
【2】同【1】报。
【注3】王歧山的这个说法其实首先是由新华社以国内消息的形式发出的,路透社援引之后,又被《参考消息》在一天后译介回来,改题目为《中国官方“全球衰退”提法引关注》,第16版<中国大地>。巧合的是,中国不救欧洲的外媒报道与王歧山全球危机长期化论断隔了两天(2011年12月18日与20日),而中国国内经过权威的国际资讯译介机构的两个报道也隔了两天(2011年12月19日与21日)。
【4】以关注中国经济资讯而闻名的《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立刻在2012年2月5日,做出迅速反应,以《温家宝:帮助欧洲就是帮助中国自己》为题进行简明扼要的报道。
【5】同【7】。
【6】参见《法制晚报》2011年8月15日提供的有关国家黄金储备情况(作者:尹晓琳、林晨音)。
【7】此据日本《追求》双周刊2012年1月18日(提前出版)一期的文章《金价波动预示美中欧经济前景》;《参考消息》1月6日译介,题目未变,第4版<经济广角>。
【8】据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2011年12月27日的报道《中国央行管制黄金交易》(记者:阿古斯蒂诺•韦泰韦基亚),说:“禁止建立黄金交易平台,一切交易必须在上海黄金交易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进行。”《参考消息》12月29日译介,改题目为《中国央行管制黄金交易引关注》,第5版<财经透视>。在这篇报道里,一位未具名的中国央行官员说:“现在没有任何资产是安全的,规避风险的唯一选择是持有硬通货黄金。”
【9】同【8】。
【10】西班牙《先锋》网站在2012年3月29日报道说:“在马德里和巴塞罗那两大城市举行的罢工示威活动分别聚集了17万和27.5万人。据政府统计,西班牙全国大约有80万人参加了大罢工。”《参考消息》3月31日译介,改题目为《西班牙80万人上街抗议劳动改革》,第6版<社会扫描>。
【11】比如2012年第7期的《南风窗》杂志(双周刊)有两篇文章专门检讨西方福利制度。其一是该刊主笔李北方所写评论《人应该有所贡献》(p10),文中说:“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平等取向的经济和社会政策有作用,也有局限,比如福利制度能够保障弱者生存,却不能给予弱者尊严,与其说福利制度催生了懒汉,不如说摧垮了一部人的信心。”
【12】见其《民主的不满》(中译本,曾纪茂译),P283;曾译版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13】《参考消息》3月30日译介,改题目为《未来社会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第10版<参考论坛>。
【14】同【11】,p88-89,p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