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平简介
辽宁人,1955年出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现代化、中国社会结构变迁、转型社会学。曾出版《社会现代化》、《走向现代之路》、《发展的反省与探索》、《断裂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等著作,主持多项大型研究项目。
孙立平会场谈幸福:
我曾到广东省委组织部学习,当时就讲到幸福感的问题当时汪洋同志讲,在全国都在搞阶级斗争的时候,广东人最早知道挣钱;现在全国都知道挣钱了,广东人又提出要过幸福的生活这是非常重要的。
去年年初,各地制定“十二五规划”时有人统计了一下:总共有59个地方把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写到了“十二五规划”当中。我觉得这是我们社会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就是你发展的意义是什么就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幸福!虽然现在因为“我姓曾”“搅和”了一下,但即使这样,我觉得这仍是一个很严肃的事情。
在我看来,幸福感至少应该是两条主线:一条是民生的主线,一条是公平正义。
《走出转型陷阱,实现改革的再出发》昨日,“深圳市社会建设专题培训班”首期在深圳市委党校开课,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以此为题担纲头讲。来自全市社工等各系统的70多名公务员、基层工作人员,聚精会神听完了3个小时的精彩演讲。
课程由深圳市社会工作委员会主办、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深圳分院承办,初步陆续开到明年一月,其间将包括当前中国社会管理的问题与方向、中日社会比较、欧洲社会政策与组织研究、加拿大公共政策与公共施政等12项课程,三名外籍专家也将应邀加入讲师团。
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社工委主任王穗明,副市长张文带头从头到尾听完了第一课。听课中,王穗明看到讲台上孙立平被旁边的花束挡住了视线,主动走上前把花束挪走,又帮着把水挪近孙教授面前;为了不影响孙立平讲课,她还礼貌地婉拒了服务员倒水的服务。会后,她盛赞孙立平的讲课“非常有穿透力,把模糊问题讲到了根子上”,并再次要求与会者认真听讲,课后还要积极组织分组讨论:“有很多问题,实际上是我们困惑的”。
微辞VS危机
背后是中国在呼唤社会进步
推动新一轮改革的条件已经出现孙立平从三份曾被《中国青年报》报道的“社会进步系列研究报告”谈起,开始了自己的授课:2010年4月,一份关于社会稳定的报告;2010年9月,一份关于社会建设的报告;今年1月,一份关于当前改革难点的报告。他表示,在这三份报告发表之后,一些地方在维稳课题上,开始了一系列的探索。
今年2月份,《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评论:《宁要微辞,不要危机》,孙立平说:“有人把它看作是中国重新启动改革的第一篇文章”。他表示,评论中,就引用了他谈及的三份报告当中发表的部分内容及观点。
晶报记者翻阅发现,《宁要微辞,不要危机》文中提及“转型期陷阱”一词:对当前各地各部门千头万绪的改革来说,面对“躲不开、绕不过”的体制机制障碍,如果怕这怕那、趑趄不前,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态度,甚至将问题矛盾击鼓传花,固然可以求得一时轻松、周全某些利益,但只能把问题拖延成历史问题,让危机跑在了改革前面,最终引发更多矛盾、酿成更大危机,甚至落入所谓“转型期陷阱”。
孙立平提出,中国现在正需要一场跟过去有着明显不同的改革一方面,社会正在开始形成普遍的改革共识,一些敏感话题,在网上被公开地谈;另一方面,在使用了诸多“技术性的办法”后,正处在十字街口的中国,却已经不再是以前那样面临着非此即彼的选择。“改革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改革的阻力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他觉得,需要呼唤一种好的价值理念社会进步的理念,来支配中国社会的运作;在此理念下,选择正确改革方向,广泛凝聚社会的共识,重新形成改革动力,破除改革的强有力障碍。
“通过一场改革,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这是我们这个社会将来必然的主题”。孙立平说,即使今年没人提出这个问题,5年后也继续会有人提出这个问题。
“这是将来中国真正要走的方向。”他平静地说。
中等收入陷阱VS转型陷阱:
背后是改革的再出发
孙立平一直在关注社会热点,“最近两年,我跑珠三角、长三角比较多,这是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两个地方,现在人们感觉都有点和原来不一样了。”
孙立平说,表面上看,我们好像是陷入了世界银行提出的“中等收入陷阱”:人均国民收入五千美元出头后,经济放缓趋势出现了,社会矛盾正在增加,腐败问题也越发引起关注。但他认为,其实,背后还有更深层原因,就是实质性改革乏力,改革已经“走不动了”,整个社会也就显得越发沉重,陷入“转型陷阱”。
改革究竟卡在了什么地方?孙立平认为,在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团,要求不要往前走,维持现状就行,是最大的问题。“往前走,走到彻底的市场化,你是可以高价卖房,但对不起,你得高价拿地有刚才的好吗?没有!你说它主张倒退,假如倒退到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你不用钱就可以拿地,但对不起,房子也不能卖了对它有好处吗?也没有好处。于是,没有比现在这种状态更有好处的了,权力和市场结合在了一起。”
他援引了他授课一开始提及的三份报告中的一段话:“如果一个社会用体制固化了一个利益结构;如果一个社会在面对这种利益结构时,失去了维护公平正义的能力;如果一个社会对正义的呼唤,不能作出积极而明确的回应;如果一个社会对于现状,不能提出在道义上能够服人的理由和解释;如果一个社会要用很不体面的方式,来维护利益格局;如果一个社会,为了维护新的利益格局,不惜与人类的核心价值相对立这个社会的溃败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
有感于此,他表示,当前,需要我们怀着一种历史的责任感和历史担当,然后通过一场变革,走上法制国家轨道,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
原地不动VS再出发
公平正义是中国社会正解
让孙立平思考的是,当前,在某些地方“灿若桃花”的背后,一个偶发因素,就可能牵出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件“表哥”一笑,牵出“表叔”、“房叔”;一个未成年小孩跑去打架,最终竟牵出一堆豪车背后的外地官员私生子传闻;他认为,这些都跟“转型陷阱”、跟社会的公平正义出了问题有密切的关系。
他尖锐地批评某些学者,“现在有的学者,还在琢磨什么问题:摄像头安在什么地方,看得更清楚一些;给领导干部讲讲,坐主席台时别把好表给露出来,起码穿个长袖;豪华烟别摆主席台;发言人跟媒体说话,别老被抓住把柄还在这上面做文章,心思还留在这上面,只有害国害民,中国现在是需要转变的时候!”
他意味深长地说,在纪念邓小平南巡20周年时,很多谈论改革必要性的人,都深情忆述邓小平的一句名言:不改革开放,是死路一条。
在孙立平的思考中,中国正面临四种可能的选择与思路:一种,是在一定意义上向旧体制复归,但这种可能性随着今年的一场思想拨正,已越来越小;一种是延续过去30年的改革模式,但其产生的弊端也正为民众所反思;一种是“原地不动”,定型现有体制,但其引发的诸多矛盾,也正越来越为社会所诟病;最后一种,是选择新的改革方向把公平正义,作为改革的基本目标和追求,“这是整个中国社会的正解,既能广泛联系社会的共识,也能弥合左右的分歧。”
“中国社会的出路在公平正义,公平正义的实现在机制,机制的建立在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如何处理权力和权利的关系:一方面,如何限制、规范、约束公权力,另一方面,保障民众的权利。”以这样一句话,孙立平结束了自己3个小时的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