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转型与制度变革”征文


今天的中国,公民社会是正在构建中?还是根本不可能?构建之说显得乐观,不可能之说则太悲观。在中国大地上,我们总是要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现在和未来,因为中国目前最大的障碍,或称最大的“举国优势”,就是有一个独裁的党,一个狭隘的主义,一个专制的中央,一个至高无上的利益集团。可这样的局面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还能继续维持吗?

我们看到,缅甸和越南都正在改变,中国却依然在抗拒,没有政改,党内外的力量没有人敢撕开党派竞争的口子,党派不能竞争,就无法有大的改变,也不可能有公民社会。公民社会即文明社会、法治社会、契约社会。从全球文明史来看,公民社会是不可逆的,但中共一个党能够抵挡多久呢?

6月13日,习近平会见来自台湾的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提及两党建立政治互信。可到了微博上,网友就“发挥”一下:“吴伯雄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台湾和大陆都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是中国的一个党派。哪个党派也不得将自己集团的利益凌驾于祖国和人民之上。我们希望能在大陆建立支部发展党员,也希望贵党到台湾发展党员。”这话不会是吴伯雄的原话,但所说却是不可逆的民心所向,即向往普世价值的民意。如果中国没有多党竞争、多元社会,一个党天下,一个维不稳的暴力维稳社会,是永远不可能迎来和平的,也只能陷入暴力循环之中,也从根本上毁灭任何构建公民社会的任何可能。

今天提出构建公民社会之说,则是看到今天的中国已经打开了市场经济之门,开了就无法关上,也无人关上,就有了构建的基础。市场经济的特色是如何合作,而不是如何竞争,如何合作涉及各方的利益;所以,中国构建公民社会,就要在合作与竞争中学会如何建立好的制度,公民社会的特色是自由和法治,只有法治、政治民主和共和,才能有条件保障社会福利,保障人权,这些价值都是普世价值的精髓,今天的公民都要学习到手,从言说和实行。对于执政者来说,更应该学习好。

构建公民社会,就是要建立一个法治的制度,即通过宪政限制权力,驯服权力,制衡权力,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还要保障每个人的天赋人权,保障哪怕是晒太阳、上街喊口号和举牌抗议这些不受权力侵犯的与生俱来的自由。从历史上看,政府权力实质上也无法长期限制人的自由,即使人们失去自由,一旦有了条件,自由仍然会释放,照样会爆发出来,最终胜出,无人能敌。任何权力及立法机构制定的法律,只能保障自由,而不能用来限制和剥夺自由,否则就将付出昂贵的代价。东欧的剧变,苏联的解体,都说明渴望自由的民心不可违,公民社会之路不可逆。

当然,眼下看处处充满社会危机的中国,说明一个试图控制全社会的政权到了末期,所控制的区域虽然越多,但实际能够控制的却非常之少,这里面就有这样的公民社会的区域在壮大。公民社会的主要群体表面上看是自治自主的那一部分人,其实每个人都参与在其中,比如“柏林墙”之内,谁有自由?一旦“柏林墙”倒了,谁人不受益?在中国,包括商人阶层,包括知识分子,包括律师及民众社团的自由职业者,尤其是其中的商人阶层,都是社会中坚力量,他们除了谋求自身利益之外,在经济资源支配方面是真正能够自治自主的,在构建市民社会方面也是能够参与的,这个群体就是壮大市民社会的基础。商人阶层、知识分子和律师等自由职业者,还被称为为中产阶级,这部分人一旦释放出参与管理社会的正能量,那可以预期的市民社会就有了雏形并逐渐形成规模。构建市民社会,需要这样的人率先站出来。

对于构建公民社会的未来,我们理当充满信心,而不是悲观失望,失去信心,我们还应该看到公民社会不单单是一种期望,一种社会形态,还是一种无比健康的思维,因为中国不单单是掌握权力者的中国,还是每一个公民的中国,人们有使命维护有序的社会秩序,有责任驯服政府,有参与自发管理社会的热情。

中产阶级参与管理或治理社会,对于试图控制全社会并始终不得力的专制政权来说必然是此长彼消,因为中国最近十多年一直在推进城市化,人口大部分都集中在城市或城镇,在一个经济主导的时代,专政权力并不能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彻底有效控制社会了,那时只要通过控制粮票就能控制住人群,人员也不可能流动,尤其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流动,城乡之间的流动被彻底限制,现在乃是经济主导社会,人员流动无法控制,市民社会的特色就是包容和接纳各种人群,社会团体和社会群体无处不在,无处不生,无论城镇居民,还是乡村人员,认同公民社会的群体都可以一起努力构建公民社会,而那个专制政权所控制不了的社会群体,就是公民社会所要吸纳和覆盖的社会群体。

如果说2003年孙志刚因为晚上外出上网突遇查暂住证而死于非命算作中国公民社会初始元年的话,到今天也不过十个年头。这十年公民社会已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一方面得益于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将中国与世界联合在一起,中国进入一个人类史上从未有过的交流频繁、交易成本减少、速度翻倍的互动时代,互联网时代是技术进步保障下的文明传承、文明互补时代,互联网的特色就是开放,技术进步的最终目标不是封锁、垄断,而是信息的分享,技术的分享,自由的分享。中国五六亿网民已经无国界,信息和技术的分享将带来思维的变革,社会的变革,以及社会实践的变革,甚至加速中国未来全社会变革的速度。另一方面就是城市化快速推进,按照这一速度,以三十年一代人成长的时间,从2003年到2033年,中国的公民社会将会以惊人的方式出现。乐观一点,或许不到2033年,中国公民社会就已经深入人心,就像初熟的果子一样展示出来,那时无论是更换政府、领导人下台,还是新生几个党,消亡几个党,都是公开的,也不再有宫廷政变了,也都不会引起天下大乱了。

构建公民社会,需要时间,人们需要期待,更不要停止脚步。看过往的历史,时间最有发言权,人们被奴役的时间越长,对公民社会的渴望就越强烈;国门越是封锁,人们对专制社会的认识就越深刻;没有互联网的中国,专制控制社会的时间会更长,虚幻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就越容易忽悠人,欺骗人。一旦国门打开,一旦市场经济开放封闭的经济,一旦互联网可以分享全球信息和普世文明、普世价值,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使原本被奴役的涣散的人心逐渐被重聚,公民社会就会萌芽出土,培育成长,以至于按时候结果子,以及瓜熟蒂落。如果这一过程不少于三十年,或者需要六十年,或者一百年,也不要着急,因为专制建立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专制倒台也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苏共历时七十余年垮台是注定的,但却不是在最残暴的斯大林时期垮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旦专制垮台太快,也不能一夜之间进入真正的公民社会,人们也不可能一夜之间就看见司法独立、宪政民主鲜花满园。这一过程,需要每个人乐观并积极地参与和建设,因为公民社会所带来的自由,不是某些人的自由和福利,而是每个人的自由和福利。未来的自由中国在民间,每个人都不可缺少各自对构建公民社会的准备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