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访民早就数不胜数,几乎每天都有新的访民出现,这就导致信访部门的接待任务日益繁重。只要是工作日,在国家信访局门前以及其它机构的信访窗口前排队的访民就犹如长龙,很多访民需要等上大半天的时间才能得以跟工作人员面对面,一些访民在排队的过程中就被截访人员拧走。
现实信访的确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访民需要舟车劳顿,很多都是千里迢迢地赶往京城,其间需要花费不少差旅费。而信访部门则是需要安排大批的工作人员负责接待工作,即使工作人员很多,可对于庞大的访民队伍而言仍然是杯水车薪。虽然部分访民的问题得到了信访部门的重视,但是,地方政府依然我行我素,这就导致了访民的重复上访,旧访民没走,新访民又来了,访民数量不与日攀升才怪。
互联网给中国带来了新气象,如今,网络诉冤、网络反腐风生水起。一大批贪官因为网络反腐而乌纱不保和锒铛入狱,而网络诉冤者问题得到解决的却寥寥无几。前几年,国家预防腐败局的网站开通举报功能,结果跟国家信访局网站一样,第一天就因为访问人数过多而瘫痪。
据《第一财经日报》6月30日报道,此前国家信访局的国家投诉受理办公室的受理范围,基本围绕“三农”、社会保障和城乡建设等方面,放开投诉受理内容之后,将依据信访条例的规定,放开到所有事项。报道同时引述信访局局长舒晓琴表示,此举旨在拓宽上访渠道,增强信访局的公信力,将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开通网络信访,的确是顺应时代需要的举动,能节省很多资源,值得舆论肯定,但其效果却广遭质疑。
众所周知,在当今访民群体中以中老年人居多,能熟练掌握电脑使用方法和运用互联网的访民所占比例很小。很多访民都只知道写信、面对面反映问题,用电话反映情况时的表达能力都很差。国家信访局网站刚开通网上信访功能就遭遇瘫痪,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可以肯定的是,在偌大一个中国,遭遇不公正待遇的民众数量远比访民数量庞大,很多访民在蒙冤受屈之后都选择了忍气吞声,因为他们还要工作,要养家糊口,实在没有闲暇远赴京城上访。如今,看到国家信访局开通网络信访,自然会感到眼前一亮,上去注册和反映问题就顺理成章了。
面对国家信访局网站的瘫痪,网上充斥着冷嘲热讽。一些网友称,网站瘫痪是由于潜在的访民数量众多。而另一些网友则认为,政府使用的服务器在第一天就无法处理网络流量,这是没有诚意的表现。而更多民众的担忧来自于对这个实名系统的质疑,以及访民的隐私能否受到保护。
中国国家信访局的主要职责是处理国内民众和境外人士来信来访事项;反映来信来访中提出的重要建议、意见和问题;综合分析信访信息;协调督导解决重要信访问题;指导全国信访工作。由此看来,这个机构作用很大,但是,事实上,没有多少访民可以正真通过它解决问题。
其实,打从国家信访局成立的那一天起,很多人便料定,不管其负责人是否愿意,这个机构都注定沦为一个花瓶机构。因为该机构没有实权,地方政府想买账就买账,不想买账你也没辙,遭遇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可以说是必然的。国家信访局的成立,其实已经说明了中国没有民主,没有人权,没有法治,而所谓的人民政府也只是为人民币服务的政府,与“为人民服务”无关。
如今的中国,之所以访民如恒河沙数,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官员的权力不受监督和制约,官员与民争利。要解决访民的问题,就意味着要剥夺官员们的既得利益。利益这东西,官员吞进去容易,要他们吐出来比登天还难,更何况还有可能让他们丢掉乌纱帽呢?信访部门绝对不可能为大多数访民解决问题,因为要解决问题最终还是得地方政府点头。
国家信访局的尴尬处境,可以说是众所周知的,其负责人应该更是心知肚明。既然这样,他们为何还要开通网上信访呢?显然,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在现实中接访已力不从心;二是要帮助新一届领导班子打造亲民形象。只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网络信访刚一上马就因为技术问题偃旗息鼓,亲民形象没打造出来,反而打造出了丢人的形象。
虽然国家信访局的网站被挤爆了,但是,据北京维权人士邢建深观察,在京访民与以前相比并没有出现人流减少的情况,而网上信访对于老访民的帮助也并不大。其实,要说网上信访有什么好处,最大的好处可能就是避免了访民遭遇暴力截访,而效果绝不可能比现实上访好,解决不了的问题即使得到了高层官员的关注也未必能解决。
网上信访实际上是国家信访局给访民画饼充饥,不仅不是访民的福音,还可能为地方政府按图索骥搜集访民信息提供便利。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信访部门,景象蔚为大观,然而,事实证明,这种机构既不能治标更不能治本,要标本兼治,还是得实行宪政民主,让民众票选官员,当官员的政治生命不由上级官员决定时,他们还会将访民当贱民对待,当皮球踢来踢去吗?还需要信访局这种花瓶机构吗?
2013年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