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几位来自德国、葡萄牙等国的建筑师在拉萨成立了“西藏文化发展公益基金会”,致力于“研究和保护历史名城拉萨”,但在修复老城的工作中发现,“从1993年起,每年平均有35座历史建筑被拆除。如保持这种速度,剩下的历史建筑将在不到4年的时间内消失殆尽”。
    
    2005年,英文版的《拉萨历史城市地图集——传统西藏建筑与城市景观》在中国出版了中文版和藏文译文。作者是两位挪威建筑师,在包括拉萨本地在内的许多专家、学者的协助下,历经七年调查,结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多数宗教和世俗建筑还保持完整,但是到现在(2001年)依然存在的建筑物数量已经大约只有200栋左右,减少了三分之一以上。随着可供扩张区域越来越小的现实,拉萨历史核心区未来的保护已经变得刻不容缓。然而在逐渐意识到这种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时已经太迟了。”
    
    传统上,拉萨所有建筑的高度既不能超越布达拉宫,也不能与布达拉宫平起平坐;1994年,布达拉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了不破坏布达拉宫的人文景观,对周遭环境有着严格的规定和限制,但一幢幢超高违章的高楼大厦仍然在布达拉宫周围陆续落成。同样,传统上,大昭寺周围建筑物的高度也不能超过大昭寺;2000年,大昭寺和周围的帕廓街区正式加入世界遗产行列,然而一些新建的商场、饭店等的高度仍然超过了大昭寺。2007年,在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于过度开发造成的破坏,包括布达拉宫在内的拉萨古城被亮“黄牌”,将可能被吊销“世界遗产”的称号。
    
    拉萨最丑陋的建筑当属“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尽管受到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批评,2002年仍被当局树立在布达拉宫广场上,与布达拉宫遥遥相对,声称“是抽象化的珠穆朗玛峰”,却毫无艺术美感,反而状如一发昂首向天的炮弹,深深刺痛了藏人的心。拉萨的第二大丑陋建筑,是拉萨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大厦,也是江苏省援藏工程中的标志性形象,位于大昭寺和色拉寺之间,阻挡了过去从大昭寺二楼可以望见色拉寺的视线;虽然被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多次批评和阻扰,却无效,于2002年正式投入使用,公认是拉萨超高违章建筑的典型。
    
    被拆毁的传统建筑不仅仅只是历史遗产,更是西藏文化的象征。在名义上是现代化、实质上是更进一步的殖民化的进程当中,随之消失的不仅是老房子,还有西藏民族的生活方式,而随之新兴的毫不协调的建筑物,却使拉萨独特而悠久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遭到破坏。可以说,这些充斥拉萨、比比皆是的丑陋建筑,对拉萨的风景和生态所造成的影响,其过错是难以弥补甚至不可原谅的。
    
    2008-1-7,北京
    
    (RFA自由亚洲藏语专题节目,任何转载请注明。)
    
    
    
环绕大昭寺形成的帕廓街区
    
    图1:环绕大昭寺形成的帕廓街区(西藏文化发展公益基金会制作)。
    
    环绕大昭寺形成的帕廓街区


    
    图2:帕廓南街被“整修”的传统建筑——邦达仓大院,拍摄于2006年2月20日。
    
    环绕大昭寺形成的帕廓街区


    环绕大昭寺形成的帕廓街区


    
    图3和图4:帕廓南街正在被拆除的传统建筑,拍摄于2007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