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7月12日发表了一篇意味深长的文章,题目是《德式“拼爹”》,我们今天的话题就从这里说起。文章引述德国经济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显示,德国民众收入差距不平等的原因当中,有40%可以归结于家庭背景的差异。也就是说,父母的教育程度、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较高者,他们的孩子进入社会较高阶层相对更顺利,反之则阻碍重重。德国的“拼爹”现象远比一般人预想的严重。美国也是“拼爹”现象严重的发达国家之一,白手起家者凤毛麟角。而丹麦则是个人发展机会最公平的国家之一。

对此,作者屏山石的文章点评说,感谢《人民日报》驻德国记者管克江同志,让我们知道了德国也有拼爹,而且比一般人预想的严重。不过,尽管德国经济研究所是一家成立于一九二五年的独立非政府组织,而且是德国六个一流的经济研究所之一,但管克江同志也就是引用了人家的几个数据而已,并没有哪怕一个具体的事例可以表明,一般德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拼爹现象已经少有非议 ,或者说早就习以为常了。因此我觉得,管克江的这篇《德式“拼爹”》,充其量也就是一篇不合格的命题作文而己。

之所以说它是命题作文,还在于此文出现的时机颇为敏感。国内那位名为拼爹实为坑爹的红二代李某某,涉嫌强奸一案正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民众对于拼爹拼妈拼干爹的反感日甚一日,却又不知如何出气 之时,此文的横空出世,很难不让人生出某些联想。也有分析人士认为,《人民日报》选择此时专门发表这样一篇文章,可谓是耐人寻味,其言下之意不外乎是,就连世界上最发达的西方国家都在拼爹,我们拼爹又算什么呢?凭什么老是抓住中国的拼爹现象口诛笔伐、不依不饶呢?

作者帝国良民的文章说,其实,稍有悟性的人都明白,本文出台的用意是什么,那就是,德国美国拼爹拼得,为什么我们就拼不得?大有一种“和尚摸得、我摸不得”?的阿Q精神。按照文章的逻辑,应该说中国式拼爹终于与国际接轨了,何况是与世界上最牛B的德国和美国接轨,可喜可贺呵,连拼爹这种德行都开始与国际接轨,果然已经大国崛起了。不用说,有一个好的家庭背景,这当然会更容易成为子女成功的有利条件之一,否认这一客观事实完全没有意义。

但其实大家都看得很清楚,中国式“拼爹”现象,与德国美国式拼爹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容,人家拼爹无非就是家庭的权力或财富背景,为子女走向成功之路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在一个法治社会,这种状况总归是在法律范围内有其限度,或者说是在一个社会能够容忍的法治框架之内。反观中国式拼爹现象,不仅更普遍,更露骨,而且更加无法无天,比如我们司空见惯的“萝卜招聘”,设置一个假惺惺的考局,最终却采取潜规则让那些官二代轻松过关。

不公平竞争已经从招聘过程的“潜规则”,发展成了招聘岗位的“量身定制”。这不仅破坏了基本的公平公正原则,不仅涉嫌官场腐败,更属于违法乱纪行为。更多让中国人深恶痛绝的“拼爹”,则集中体现在类似于“我爸是李刚”的语境之中,以至致于发展到“我爸是村长”、“我爸是XX”等,并不断以这种十分刺激的语言模式,来挑衅公众和社会的敏感神经,这或许才是中国社会对拼爹现象深恶痛绝的根本原因。

令人奇怪的是,明明知道中国目前存在的拼爹现象已经严重分化了社会,公然冒犯社会公平之底线,并大肆挑战现代法治,《人民日报》却偏偏在此时此刻祭出这样一篇文章,为拼爹寻找心安理得的理由,试图为中国式拼爹正名,以为拼爹真的可以与国际接轨了,殊不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结果反而越描越黑。不容否认的是,在美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叔侄总统、父子总统等,但人们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妥,就是因为美国官场的特权其实很有限,当官只被看作是一种职业而已。

作者航亿苇的文章说,对于许多科学家、律师、作家、企业家来说,当官甚至还不能算是最好的职业。有人更是说,只有那些智商低一些的人才会去当官。而中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当官有着太多的特权,并且这种特权还可以延伸到子女和亲友身上,一人当官,鸡犬升天。既然“我爸是李刚”,我就应当比别人拥有更多的特权优势。可以优先当公务员,可以优先赚大钱,就算是犯法作乱,也可以逃避法律应有的惩罚。这样的特权,表面上为那些官家子弟讨得了便宜,可实质却害了他们,同时也损害了其他一些正派官家后代的声誉。

也有评论写道,人民日报最近刊发了一系列文章,来为“拼爹”现象正名,前有7月12日的《美国德国“拼爹”现象严重》等,7月23日又推出了一篇励志雄文《“拼爹”难拼出美好未来(青年观)》——经过一番貌似从“读者文摘”上抄来的心灵鸡汤之后,作者李昌禹给出了自己“独特”的总结——“话说回来,其实说到“拼爹”,只要不违法乱纪,也是人之常情。不光中国,欧美发达国家一样“拼爹”。子女花父母的钱,父母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帮助子女发展,在哪个国家都合乎情理。”

对此,作者纸上建筑的文章质疑说,只有“父母爱子”才是人之常情,而“拼爹”盛行则是社会不公的体现!父母付出自己的精力与金钱,来帮助子女打造一份好的未来,当然无可厚非,而假如中国社会的“拼爹”仅仅是这样的性质,恐怕人们根本就不会积累起这么多对“拼爹”的非议和不满了。人们所质疑和谴责的,乃是借助公权力的翅膀来为私人的子女助推,父母所利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社会资源”,而是手中所掌握的“公共资源”。

——中国式的拼爹,实质是一种系统性腐败的衍生物。如今每次引发“拼爹”热议的公共事件,十有八九都是官二代,而并非富二代,比如火箭提拔,比如子女经商——这并不是什么“人之常情”,这是典型的腐败。在《人民日报》系列文章中所谓的“欧美各国也拼爹”——其实大都反映在富裕家族,在欧美的体制下,只要有条件谁都可以“拼爹”,但只有公务员的子女绝不能“拼爹”,只要略有出格,他们的媒体可不像我们的这么客气,分分钟把你弹劾下台。

即便如此,哪怕富人的财产来的清清白白,阶层固化仍深为欧美主流舆论所担忧,批评讨论不断,家庭背景差异所导致的青年发展机会不均,也就是拼爹,没有一个国家会把它视为理所当然。而我们的主流媒体,竟然推出了这样的观点——拼爹只是“人之常情”而己。作者还旁征博引,抄来一堆心灵鸡汤,要求青年们对种种社会不公现象闭嘴,老老实实去“自我奋斗”。

文章作者甚至还抬出了“屈原放逐、左丘失明”的典故来奉劝青年忍耐——拜托,大部分青年没有妄想成就伟业,更不想被剜掉眼珠子,只想做一个体面的平常人,达到这样的小小目标居然还要忍受这等折磨?不仅如此,文章最后一段竟然又发起了对不特定多数的公然侮辱——“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与其对别人拼爹“羡慕嫉妒恨”,不如趁年轻好好奋斗拼搏。

纸上建筑的文章最后强调说,在此,我们有必要纠正几个粗浅的事实:第一,青年们固然有时候发发“牢骚”,但大部分时间他们都在勤奋打工,没有谁平白无故的养着他们。第二:对腐败的谴责不是什么“牢骚”,对特权的批评也并非什么“羡慕嫉妒恨”。第三:青春可以用来奋斗,也可以用来斗争,“放眼量”去看的话,努力去改变腐败特权等不公,才有可能让下一代青年真正站直了做人,也让下一代青年,永远不会再听到这类恶毒的污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