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引用美国之音11月12日网上问卷之一。“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诗句恰如其分形容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得到了网友最高投票。

中国现实社会矛盾已经激化到民怨沸腾,整个社会如同一个火药桶,随时发生爆炸。也恰巧在三中全会之前之间,北京天安门广场和太原主要街道都发生爆炸袭击,显然是在为三中全会送礼。

如果没有政治改革,任何所谓经济和行政改革,都不过是掩盖社会矛盾,延缓专制政权垮台的权宜之计。十一届三中全会,客观说的确是一个历史性转变,它的意义在于否定文革,否定原教旨的社会主义模式,从而激发了人们蕴藏的生产和革新潜力,尽管没有进行全面的政治改革。但此后历届中共三中全会,都只不过是要维持现状,拒绝任何政治改革。也因此,官权腐败不断积累,社会矛盾也在不断积累,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呼之欲出的政治改革并没有出现,代之的依然是所谓经济改革。

▲美国之音(VOA)11月8日报道:中国领导人开会筹划经济改革

北京 — 随着中国经济放缓和要求社会和经济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国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中共18届三中全会将于星期六召开,国家主席席近平和总理李克强预计将为中国今后5到10年的发展勾画出一个路线图。

过去30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导致亿万民众脱贫,把中国建成一个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目前随着增长放缓以及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中国日益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中国长期成功的经济模式需要改变。

分析人士说,中国过于依赖廉价劳动力、廉价出口和煤炭等廉价资源促进经济增长,随着工资增加、全球经济继续萎靡不振以及中国公众对环境和污染的关切日益提高,这种经济战略需要进一步审查。

杨继绳是中国知名媒体人士,中国领导人即将举行一个高调的全会来解决这些问题,民众对此有很高的期待。但是他说,每个人都在猜测,政府将推出什么样的改革方案。

他说: “以往的增长模式已经不可能持续了,需要新的增长模式,而新的增长模式已经喊了十几年了,不是现在喊的。为什么改不了,因为体制,所以必须要进行体制改革。”

18届三中全会于星期六召开,星期二闭幕,会议的议题包括银行和税务改革、土地使用权利和家庭户籍制度改革等等。

戴凯利(David Kelly)是北京的中国政策问题专家,他说此时此刻萦绕在中国领导人脑海中的问题之一是前政治局委员薄熙来的政治丑闻。

薄熙来因腐败、受贿和滥用职权被判处无期徒刑。戴凯利说,中共高层暴露出来的贪腐丑闻数量之多,使得这次全会受到高度关注。

他说: “另一个问题是世界金融危机导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尽管中国以往曾出现过经济放缓的迹象,但这一次人们不得不相信,经济放缓将是真的。这些情况综合起来,我认为你不能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做出判断。这次三中全会很可能推出一些特别的东西。”

这些东西是什么目前还不清楚。中国领导人几乎每天都在高调谈论这次全会,谈他们准备如何涉入改革的深水区,如何在全会上制定一幅全面的改革蓝图。

戴凯利认为,一个重要的步骤将是中国的国企改革。这些有政治背景的大企业长期占据经济部门的主导地位。分析人士说,有些企业的影响甚至超过政府各部。它们也成为腐败的一个来源,而腐败是中国新一代领导层誓言处理的问题,他们称这个问题关系到中共的生死存亡。

前新华社记者杨继绳等人认为,中国的社会问题将继续恶化,除非政府能够认识到,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同样重要。

中国知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同意需要进行政治改革的说法,但是他认为这种变化值得怀疑。

习近平削减了政府开支,打击公款吃喝,严厉镇压腐败行为。茅于轼说,这种反腐败行为是新一届政府值得欢迎的亮点。

但是他认为,这种反腐运动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他说: “这个问题的根本在于老百姓对于共产党的监督,而最近对于舆论监督方面控制的很紧。”

茅于轼说,如果这种控制继续收紧,就很难看到反腐败会有任何实际成效。

▲德国之声(DW)11月9日报道: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神秘”登场

为期4天的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本周六开幕。经历了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这个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站在深化改革、向可持续性发展转型的关口,如何确定和实施那些被寄予厚望的改革将是这次会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德国之声中文网)据报道,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西城、中国军方的一家酒店举行,有推测是安保严密的京西宾馆。法新社驻京记者观察道,周六早上的北京街道上,身穿制服和便装的警察一路护卫着一辆辆黑色轿车驶入会议地点。外地车牌的汽车不允许进入酒店所在方向的城市主要干道。就在会议召开十天前,天安门广场刚刚发生据称维族人发动的汽车袭击事件。

这次会议将是一次完全的“闭门”会议,除新华社那条有关会议召开的简讯外,在周二会议结束前,几乎不会有针对会议内容的消息被公开,也没有针对会议的新闻发布会。按照以往经验,新华社将会在会议最后一天发布会议通知。而酒店里将会进行哪些讨论和交锋,外界目前只能进行揣测。

深化改革

在中国,“三中全会”一词几乎成了改革开放的代名词,35年前那次会议的影响延续至今。中国政府智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上个月提交了一份被称作“383方案”的改革报告,其中提出了八个重点领域的改革。不过对于这份“全面、系统”改革方案的落实实施,外界更多地持怀疑态度。

路透社援引一名熟悉中国高层人士表示,那些只是建议,目前针对改革的反对势力很强。 包括中国保守派、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在内的诸多利益集团都反对放开汇率、建立私有银行、打造上海自贸区等改革措施。

对此美联社分析称,任何涉及威胁政治特权集团利益的改革都将面临共产党内的巨大反对。中国改革派希望让农民掌握更多的土地使用权,让私营经济发挥更重要的角色。但是农村土地改革虽然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却可能影响地方政府利益而遭到抵制;私营经济尽管创造大量工作岗位和社会财富,然而想要打破红色家族的国有企业产业垄断举步维艰。

因此尽管针对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但即使党媒《环球时报》也在其周六的一篇社论中警告称,中国领导人将很难达到巨大的期望。

巨大的政治阻力

德国《明镜周刊》此前分析道,中国面临腐败盛行、巨大贫富差距、灾难性污染和令人担忧的老龄化等诸多问题。中国的发展模式似乎临近极限,想要成长为一个真正的超级大国必须重新作出调整。而这些调整绝不仅仅是在经济和金融领域中。

然而对比针对经改的诸多预期,早在会议召开前数月,新领导层所释放的诸多信号就令外界纷纷认定,此次全会将绕开政治改革。很多分析人士对此持怀疑态度,没有政改,深层经改是否能够实现?

香港《南华早报》援引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分析称,尽管此次会议将会主要讨论经济领域的改革,但中共高层此前有关“广泛改革”的言论暗示,可能会为政改留一些余地。不过报道也指出,这里的政改与西方所定义的非常不同。

“如果用自由选举、法治和言论自由等国际研究人士通常用来衡量政治体制民主程度的指标来考察,中国的政治改革离这些标准依然有点遥远”。

▲美国之音(VOA)11月9日报道:北京学者百姓谈三中全会:社会溃败?

华盛顿 — 倍受瞩目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在北京举行。有中国学者认为,西方希望中共政治改革的期待并不现实,中共要在“求稳”中引领改革航船进入新征程。不过也有观点认为,中国社会正在“溃败”,三中全会医治不了这种病患。

*西方期待不现实*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从今天起在北京召开。中国官方新华社说,会议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文件,继续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不过,外界目前得到信息是,中国不会在政改方面采取任何大动作,三中全会着重的依然是经济改革的探索。

人大退休教授张同新说,西方舆论对三中全会的某些期待并不现实,中国不会出现西方期待的根本性变化。

他对美国之音说:“外界的某些猜测是必然的,并不奇怪,因为中国是引起全世界关注的国家。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全国都非常关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总结走过的路程,根据现在形势发生的变化, 既要加快发展速度,又要保证能够安定稳步地向前发展。中国不会搞以前大跃进式的发展,所以对于那种希望三中全会上看到中国有一个‘重大改变’,我认为,这是不现实的,不会有根本性变化。”

张同新教授对三中全会在相对简朴实用的京西宾馆召开,放弃豪华的人民大会堂的决定印象深刻,称这是中央带头简约。

*“溃败论”*

人大另外一位教授周孝正对美国之音表示,他接触的知识界人士对三中全会根本就不关心,大家起码嘴上没有表现出兴趣:“我身边这些知识分子根本就不谈(三中全会)这事。我也没有听任何人说过。我想跟他们说,他们也不说。”

周孝正说,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提出了所谓中国社会“溃败论”,并说很多中国知识界人士赞同这种分析中国社会现状的观点,而“三中全会”医治不了中国社会的这种疾患。

他说:“清华大学有一个教授叫孙立平。他有一个观点叫‘溃败’。他说,这个社会不会动荡,因为动荡需要有理想主义。现在的社会是烂掉了,所以叫溃败。溃败阶段,大家‘抬头向钱看,低头向钱看,只有向钱看,才能向前看’。对于改革大家就没有什么信心了。贫富差距这么大,官员越来越腐败,看看社会上这些事情,包括北京这个污染,雾霾都成为常态了。不刮风,肯定雾霾。孙立平的话是对的,现在是溃败,慢慢地烂掉。”

*京城百姓声音*

北京居民王平更是抱怨高物价、高房价、高污染给中国普通民众带来的苦恼,加上三中全会召开使北京鸡犬不宁。虽然参加三中全会的街头保卫行动,但是自家并未在改革中真正受益。

这位北京居民对美国之音说:“(对三中全会)不抱什么希望。什么中国梦啊?这个梦,那个梦,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北京安保倒是严格,而且加强安保。北京前几天出了一档子事,几个(有关的)新疆人,就住在白塔寺宫门口41号。西城区委、西城公安局都挨批,挨勊了。现在警卫工作特别重要,小脚侦缉队又出动了,警察全停休了。”

英国广播公司说,一条南瓜要价两元四角人民币,上街买菜的北京老大妈对摊主破口大骂,拂袖而去,摊主无可奈何。

报道说,为菜篮子着急的北京市民,以及“北漂”京城多年无钱买房、结婚苦恼的年轻人,更关心的是基本需求;同样住在北京,好学校并非每个孩子都能进,高档居民楼的灯光,照亮的只是别人家庭。地铁内很多人每天往返好几个小时上下班,但是不论怎么奋斗,好像都离梦想都越来越远。

*网评谏言*

中国法律博客网站评论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溃败论”时刊登的一条评论说:幸福要紧的不是我们有什么;而是我们有什么,而我们的邻居却没有。最大的痛苦是没地方说理,令好人寒心的社会就是最坏的社会。政府的第一要务,不是发展经济,而是维护公平正义。中国需要一场社会进步运动,其目标是:制约权力、驾驭资本、制止社会溃败。

▲英国广播公司(BBC)11月9日报道:日媒关注中国“戒严”下召开三中全会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周六(11月9日)召开当日,日本各大传媒都突出形容“这个中共重要的政治日程在社会不稳定中召开,北京中心地区呈戒严态势”。

其中,官方电视台NHK说,本来这次三中全会令人注目的是中国经济构造改革有多深入,但由于北京和太原分别发生冲撞和爆炸事件,令北京处于严重警戒态势,会场外警察云集,达到截停非北京车牌查看有没有可疑人物的地步。

相关内容专辑: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论坛: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会取得突破吗?中共十八大三中全会在北京开幕更多相关的故事相关新闻话题中国, 中共, 日本NHK说,两个事件都针对中共显示权力的场所,中国警方就力求会议期间不再起不测事件,但是案件背景是中共强权体制下的贫富悬殊扩大令民众不满高涨,再突显了习近平政权如何纠正的课题。

维稳处方《朝日新闻》周六的社论则对不稳定的中国社会开处方,社论说,如果从太原人把爆炸发生的街道称为“太原长安街”来看,三中全会前的两起安全事件都发生在长安街,肇事可视为正面挑战中共政权和权威。

社论说,天安门案背景是少数民族问题,但太原案仍有许多疑点,中国指被捕的疑犯有盗窃前科,令人觉得中国当局有把事件作为个别案来落幕的意图。

社论指出,但山西省因关闭煤矿令劳工不满高涨,不能解决民众贫困的政府引发众怒和绝望感,是事件不能排除的原因。

《朝日新闻》说:“在中国每年几十万件抗议活动突显的民众不满出现向动摇中央的事态发展的征兆中,中国当局用监视维权活动家和知识分子手机、电邮,以及压制传媒的手段来遏止反政权的萌芽,可是伴随经济发展的高涨民主化渴望和不满贫富悬殊市民运动扩大难道不是到了难以用力量来抑制的阶段吗?”

《新快报》《产经新闻》周六独特的角度是重提《新快报》事件,报道引述中国某大报记者在广东人气的《新快报》记者认罪、报社社长李宜航和总编马东瑾遭整顿后绝望地形容:“中国的报道已死亡,政府是要让记者今后难写批评报道。”

《产经新闻》以“真相在暗中”的看法引述长沙市内部的消息说:“事件的焦点——中联重科的老板与中共‘太子党’有非常亲近的关系,《新快报》触及了正把国有资产私有化的‘太子党’的禁忌,而遭到报复。”

报道还引述中国传媒人士的话说:“这次在中宣部压力下,《新快报》遭整顿,今后大概没有敢逆政府的传媒了。”

10月份起就开始议论中共三中全会的《产经新闻》说,三中全会的关键在于国企是否改革和领导层是否斩断党内实权者与石油、电力、银行这些既得利益层的互利关系问题。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11月9日报道:外媒警告不应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抱太大期望

今天开幕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描画中共总书记习近平未来9年施政蓝图,引发全球关注。但外国媒体警告,如果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有过高的改革期望,那将会有很大的失望。

据苹果日报今天报道,外界一般预计会议涉及重点将包括人民币汇率开放、农村土地改革、国有企业重组等,但不会触及政治改革。美国《纽约时报》发表文章分析,中国推行伤筋动骨的重大改革势必遭遇强大阻碍,因此外界不必过度期待。

《纽约时报》指,过分期待这次会议推出根本性改革措施并不务实,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特别是牵扯到太多既得利益阶层。

《华尔街日报》也撰文指出,外界可以通过此次会议看清,习近平的强有力究竟是虚有其表,还是他拥有像邓小平的权威和远见,推动中国走上新的发展道路。

▲英国广播公司(BBC)11月10日援引英媒:中共决策会议聚焦央企和农村土改

中共三中全会开幕后,英国媒体报道央企改革和农村土地改革等相关热点话题。

《金融时报》网络版周日(11月10日)发表文章说,十八届中央委员会205位成员包括省长、将军、部长,央企负责人,而最后一类人在三中全会召开前夕最受到关注。

报道说,对拥有特权的大型国企进行全面改革与户籍制度改革一同成为很多改革派分析人士、学者关注的焦点。

文章引述经济学家马光远表示,三中全会必须讨论国有企业问题,不解决这一问题是不可能的,“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经济竞技场的不均衡”。

报道说,多数观察家对中国共产党惩戒其最重要的权力基础的能力持悲观态度。

报道认为,很多国有企业的失败可以归咎到当局政策上,而政令往往要求这些企业优先考虑政府的利益,比如支持短期经济增长目标。

农村土地改革

11日10日出版的《星期日泰晤士报》刊登题为《中国计划播下农村革命》的报道,审视土地改革及相关问题。

文章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可能决定推行农村土地改革,允许农民卖地,此举或带来1978年以来最彻底的经济改革,引发一场农村“革命”。

报道说,尽管相关消息被严格控制,但是中国官方媒体暗示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在改变党在农村土地所有权的政策上赢得了关键性胜利。

文章说,这可能为中国8亿农民打开进入地产市场的大门,数亿人搬到城市将带来世界上最大的消费热潮。

报道引述新华社文章说,对农村土地改革的预期很高,并暗示农民将被授予通过土地交易得到更多金钱回报的权利。

《星期日泰晤士报》分析文章说,中国官媒将现行土地制度称为发展的障碍,暗示中共在此问题上已有新立场,并强调在缺乏买卖权的情况下,农村土地流转是最有可能的妥协方式;如果改革派赢得了胜利,那么将为数亿中国农民改善生活铺平道路。

文章还注意到,新华社把备受诟病的户口制度与土地改革联系起来,而户口制正是毛泽东体系之下将农民固定在农村的工具,数千万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农民工在大城市没有受教育、医疗、社保,也无法买车买房。

文章说,“废除户口制度将使农民在都市中有稳定的立足点,并能提供中国领导层渴望的对消费的刺激”。

但中国分析人士预期,当局不会一下子改变规定,而是会逐渐放松政策。

文章指出,无论如何,结果都将是具有革命性的。

▲德国之声(DW)11月10日报道:改革:“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进入第二天,中国各大媒体上“改革”的字眼铺天盖地,然而在会议结束后,有多少被寄予厚望的改革能够落实,还是会像很多人担心的那样“雷声大雨点小”?

(德国之声中文网)本周日(11月10日)为期4天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进入第二天,尽管各大中国主要媒体都将会议的召开放在头版,但内容却以回顾“习李这一年”的历程和展望各种版本的改革动作为主——这也难怪,不同于中国人大的官方新闻发布会,中国共产党的党代会是名副其实的“闭门会议”。按惯例在下周二新华社的那篇会议通知前,不会有针对会议内容的报导发布。

早在会议召开前,外界就纷纷揣测,此次会议重点将以经济改革为主。在这一经改主旋律下,中国网络电视台发布了中国总理李克强70分钟针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经济公开课”,视频下方可见的评论,都是赞声一片。

网易、新浪、搜狐等中国大型门户网站则在关键词“改革”上下功夫。三大网站同时在首页上方转载了《北京青年报》一篇有关习李“17次调研16次谈改革”的文章,其开头赫然写道“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

关键词:改革

中国目前站在改革的关口,是个不争的事实。此次会议召开前,政治局常委俞正声特别指出新一轮改革的“范围之广、力度之大,都将是空前的”。针对这一表态,德国《南德意志报》周六发文称,中国社会、经济等领域的改革目标早已提出,然而却从未像今天一样如此迫切地强调改革的必要性。

文章随后表示,改革谈起来容易,落实起来难。“中国共产党总是要保护其最根本的利益,这除了涉及共产党一党专政外,也包含个人财富的积累”。文章称,曾经的革命领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创造有利于自家企业的框架条件、通过不受约束的腐败——实现了个人财富的积累。如今新的改革浪潮将矛头指向了这个特权群体,而“出发点就是有利于私有经济、改变国家利益格局的金融领域的自由化”。

“到处都潜伏着改革的反对者。其中一些掌控着银行,另一些掌控着能源产业……在观察家眼中,前几周针对国有能源企业高层以反腐之名的逮捕浪潮,和为新改革做准备不无关系。习近平通过扫清权势,提高了实践改革的机会”。

银行领域的改革也是同样的道理。文章分析道,长期以来,国有垄断是利润的保证,然而现在政府要改变这一点,它必须要让反对者们“看到计划中他们的未来前景和继续增长的富裕兴旺”。

提法过于激进?

美联社也在会议召开时评论称,任何威胁特权集团利益的改革都将面临中国共产党内的巨大反对。改革呼声虽高,进行起来却步履维艰。

事实上,此前透露的会议重点议题之一“国企改革、支持非公经济”——这一思路并不新颖,此前数次三中全会也有类似的提法。但在现实中,国有企业始终垄断中国优势资源,中小私营企业的处境非但没有改善,在近两年反而越发艰难。

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的亚洲经济学家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对美联社说,这(非公经济的发展不利)导致了中国整体经济效率的下降。中国当局需要在被国有企业垄断的经济中,赋予私营企业主更重要的角色。“中国经济的中期前景取决于政府是否能走出这一步”。

改革的字眼铺天盖地,然而很多人对改革的可行性持悲观态度。《南德意志报》关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的文章题目为“激进的改革”。而一些中国网民则质疑,中国当局是否真的愿意这样做。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11月10日报道:中共三中全会料秉持政左经右路线

中国政府目前正在北京西京宾馆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闭门会议。9日至12日进行的这场被中国官媒形容为“历史性”的领导人会议,目的是订定一个雄心勃勃深化改革方案,就政治、经济及社会等问题进行改革讨论方案。

中共18届3中全会周六揭幕,当局表态将端出方案深化改革。对于新一届领导人的改革决心,中国知识界据称仍存观察之心。

中共当局在18届3中全会前夕持续释放改革信号,中共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更公开表示,要提出综合改革方案,就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

根据不具名的观察人士向说,习近平出身中共“红二代”,从他前阵子频频搬出前领导人毛泽东的做法可看出,习近平在精神上亲近毛泽东。

不过,分析人士指出,在思想上亲近毛泽东的习近平,在现实情势下,只有跟随前领导人邓小平路线,继续经济改革路线,习近平的重要幕僚刘鹤就是倾向自由派经济的人士。

此外,有外媒日前引述消息说,习近平努力废除劳教制度,但遇巨大阻力,显示他出任中共领导人一年以来,尚未完全巩固权力,他的两位前任江泽民、胡锦涛在党内仍有相当影响力。

分析人士说,江泽民在党内确实还有一定影响力,中共权力中心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就有江系人马。

除了习近平的前任领导人对其改革或许有阻力,但习近平掌握大权后在意识形态上整肃思想的做法,据称在中国知识界已经引起巨大反感,所以对于打出改革旗号的中共18届3中全会,许多学界人士都不愿表态。

本次3中全会召开前,分析人士根据官媒报道的中共湖南省委传达习近平赴当地视察时的指示认为,习近平在湖南的讲话所释出的讯息似乎显示,其前阵子出现的“毛左热”现象明显降温,意识形态正偏向邓小平路线旗帜下的深化改革与市场经济建设。

另一方面,就在18届3中召开的前一天,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大篇幅刊登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对习近平今年初提出的“两个不能否定”论述。

“两个不能否定”是指“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去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去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根据观察家分析,这显示习近平可能继续採取“政左经右”路线,也不准备启动政治改革。在这样的情况下,18届3中会端出如何“深化”的改革方案,有待观察。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走向开放,不过政治体制则是持续偏向紧缩,时至今日,依旧如此。

中国民众原本还期待今年的3中全会,政治改革或许有机会推上讨论。不过,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选在中共18届3中全会前夕的8日,刊登文章重申习近平提出的“两个不能否定”,亦即“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人民日报的这篇文章可说在民众对政改的期待泼了一盆冷水,也让中国国内、国外舆论都认为,中共18届3中全会很难提出深度的政治改革,习近平的政治路线可能愈来愈“左”。

中共换届后,主管意识形态的是中共中央党校校长刘云山。他在政治局常委中排第五,上台后对言论打击更厉害,包括南方周末事件、逮捕网路造谣等事件。

观察习近平过去的发言,的确出现近年少见的中共“左派”语言。习近平今年8月19日的内部讲话中,强调中共“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坚持党性”等,都被认为是左派语言。

自从邓小平1978年喊出口号“改革开放”后,“政左经右”都是往后35年来的中共执政基本格局。习近平接下总书记不到一年时间,要在政治上有大方向转变,舆论认为难度相当大。

中国媒体在中共18届3中全会的专题报道就认为,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往后几届的中全会一直走“先经后政”路线,用经济改革带动社会改革,最终拉动政改。本次3中全会究竟能在经济、社会层面有多大幅度的改革,也可说是关注的焦点。

▲英国广播公司(BBC)11月10日报道:三中全会召开 中国官媒为经济改革擂鼓

官媒预测,新一波的改革“将给世界带来重大影响”。

不过,外界分析人士注意到,中国已经表明不会按西方模式搞政治改革;预计三中全会也不会出台具体经济政策。

重大影响今天(11月10日)出版的中共喉舌《人民日报》头版评论文章称赞改革开放“深刻改写”了中国的命运。

头版另外一篇文章则特别盛赞习李新政。称18大以来的一年间,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预调微调“适时适度”,中国经济开局喜人。

新华社10日发表长篇评论文章说,三中全会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文章还说,中国领导人表示,这一轮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都将是空前的,必将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变革。

文章预计,像35年前那样,改革将再次改变无数中国人的命运,并给整个世界带来重大影响。

不过,《人民日报》也警告,深化改革可能是难走的“上坡路”。

政治改革法新社注意到,虽然经济改革被推上三中全会议程的重要位置,不过,中国官员和官方媒体都曾反复表示,中国不会按西方模式搞政治改革。

有分析人士此前指出,即便中国经济能持续增长,倘若政治改革步伐跟不上趟,发展能否持续值得关注。

法新社周日还援引分析人士说,中国确实有决心继续改革,不过,在胡锦涛的领导下,改革的脚步有所放缓。

法新社注意到,习近平和李克强纷纷强调改革的决心,但是,周二闭幕的三中全会迄今透露出很少细节。

分析人士说,此类会议大多只会提出大体方向、原则,而不会出台具体政策。

研究机构“资本经济”(Capital Economics)最近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判断三中全会,要取决于中国领导人是否能为重整经济提出全面、连贯的计划。

▲英国广播公司(BBC)11月10日报道:三中全会前夕官媒重申“两个不能否定”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中共喉舌《人民日报》星期五(8日)刊登长篇文章,高调重申习近平“两个不能否定”论述。

这篇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发表的文章强调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文章占据当天报纸第六版整个版面。

文章说:“这是一个事关党、国家、人民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政治后果。”

文章说:“改革开放前后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历史告诉我们,实现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道路。”

“在新的征程上,我们一定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两个不能否定”是习近平今年1月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提出来的。

习近平强调“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用意明显在香港的中国事务评论人士林和立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人民日报》刊登这样的文章意图是很明显的。

在接受BBC中文网采访中,他说,习近平显然希望党内左右两派不要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标准来比较和批评本届三中全会即将推出的改革措施。

官方媒体过去已经在许多场合提到习近平的“两个不能否定”。

林和立认为,《人民日报》现在再次高调提出这个论述说明习近平已经变得越来越左。

路透社的分析说,这意味着中共对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政治改革“明确说不”。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文章阐释习近平“两个不能否定”论述时首先指出,“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是同毛泽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并不意味着要忽视甚至掩盖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同时,也不能人为夸大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更不能全盘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文章又说,“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而实践雄辩地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的正确方向和巨大成就,必须充分肯定。”

文章强调,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既有重大区别,但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不能相互否定,“实事求是而不拔高或苛求前人”。

“无论用哪一个历史时期否定另一个历史时期,都是对自己这个历史时期的否定”文章写道,“如果用不正确的观点简单地否定这两个时期或者其中的任何一个时期,必然导致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也必然导致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否定。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政治上的清醒。”

“现实的政治问题”文章警惕称,“正确认识两个不否定不只是历史问题,更是现实的政治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政治后果”

“敌对势力这两个方面的否定,从根本上说,都是对历史事实的背离,都是想搞乱人心,企图瓦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依据和思想根基,进而毁掉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和广大中国人民的福祉。”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等领袖人物,搞历史虚无主义,把人们的思想搞乱了。”

文章同时称,在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问题上,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人民内部也存在一些模糊认识。但“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党所走过的弯路,就会动摇对党的信赖,动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动摇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最终受到损害的还是党和国家的事业,以及与这个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文章最后呼吁,在大是大非面前,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该坚决捍卫党的历史,增加党的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力实现中国梦。

有分析人士指出,即将举行的三中全会将制定中国经济发展的改革计划,现在的问题是:即便中国经济能持续增长,倘若政治改革步伐跟不上趟,发展能否持续值得关注。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11月10日报道:18届三中全会: 继续用经济救中国

中国一连四天的共产党18大3中全会今天进入第二天会议日程,尽管全世界舆论紧密关注,但是在北京军队色彩的京西宾馆内保安措施严密看防下的闭门会议,并没有透露出丝毫的讨论内容。外界依然只能根据官方会前各种渠道散发的会议目标的众多信息做不同的猜测和预估,如果说摸着石头过河是中国改革的经典名言,现在也能用摸着石头来看这一届三中全会。这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恰是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接班,从上一任领导人胡锦涛手中接过共产党总书记一职刚满一年的时候,很多评论都愿意从这一届会议来看习近平未来9年的治国走向。

从中国官方酝酿已久的会前准备看,会议的核心是改革。但简单的改革二字却包含太多的内容和疑虑。改什么,怎么改,支持点是什么,反对的力量是那些,尤其是哪些不能改,没有哪一点不是深刻反映中国的国情与困境。

根据今天出版的权威人民日报的说法,改革是艰难的,但要知难而上。既然改革艰难,却为什么要提改革呢。岂不知,改革在今天的中国,也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因为经济速度下降,社会不满增大,贪腐严重,官僚丛生,如不自身改革,将面临社会自发改革的危险,也可以用共产党警告党内与国家腐败局面面临导致亡党亡国的危险来形容。中国的改革确实是艰难的,难就难在明知无法改,却仍然必须改。确实有知难而上的意味,因为中国面临的各种严峻的现实问题均因为制度而生,用专家的话来说,政治体制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关口,两极分化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关口,反腐困境到了不得不突破的关口。而这些改革无不应从政治改革着手。然而政治改革在这一届中央全会明确被根本禁止。

官方在会议前夕明确为会议以及改革作出越来越清晰的划线定调,改革应当是明确框架下严格划线的举措。经济改革,包括用优化行政的改革来为经济改革保驾护航,成为会议的主线条。由此可以看出,18届三中全会仍然是中国自文革以来经济改革的道路上又一次延续,只是与以往两次被称为具有历史意义的三中全会一次要用经济拯救文革破坏濒于破产的中国和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究竟应当继续姓社还是应当姓资的疑问不同的是,习近平新体制要用经济来解救陷入危机丛生的中国。

实际上从文革后召开的历届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后标志制定执政纲领文件,完善中央建制的三中全会,都是在坚定了继续坚持马列主义社会主义路线之后,作出被认为是重要的经济改革决定,比如,1978年,以邓小平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依据,开启毛泽东没有说过的经济改革开放。1984年的第12届三中全会,决定对经济体制改革。1988年,三中全会提出严格控制物价。1993,提出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1998年,三中全会决定允许多种经济所有制。2003年,胡温时代开始提出10年经济规划。2008年,将改革深化推扩到农村。

然而,今年的三中全会召开之际,经济评论对以往经济改革提出批评,认为历次改革都没有完成没有达标。其中的羁绊正是因为有巨大政治与制度的阻力,甚至导致改革偏航,造成严重负面效应,其中包括国企改革等等。今年的三中全会大背景,与以往的形势明显不同在于,中国政治经济都形成了巨大的利益集团板块。任何改革都将发生利益冲突。这些利益集团共同的特点都姓共,都强烈要求牢牢掌握控制既得利益,不让利益旁落。

外界观察从习近平上任总书记一职以来,越来越坚持共产党的马列宗旨和毛泽东思想,尽管过时听了不习惯,但却显现了牢牢把政治经济各项权力和利益掌握在共产党手中的决心,和以此来统帅各个利益集团的战略。

接下来就要看本次中央全会推出的行政优化改革的方案能否奏效,所涉及的改革各方面包括户籍,土地等敏感内容的改革计划能否有效执行。官方显现有信心,优化改革慢慢推进,不必急于求成。而且在国际层面,中国也很有信心,作为市场,今后长期的即使是艰难努力达到的百分之7的经济增长,也不乏外国投资趋之若鹜。

这只是外界对此次三中全会的猜测,评论肯定的是,没有政治内容的改革终究是一条腿走路,问题还存在,摔倒的危险还在。有分析就问,今年的三中全会是为历史翻开了新篇章?或这是中国陷入麻烦的开始?

▲英国广播公司(BBC)11月10日援引日媒:三中全会外弱者给习近平压力

日本主流传媒星期日(11月10日)纷纷报道中共三中全会周六开幕当天,在北京的各地上访者和一些市民向会场周边戒严的三中全会示威、喊话。

时事通信社以“弱者给习总书记压力:三中全会开幕、上访者‘团结’的中国”为题,图文并茂地报道三中全会开幕时,在北京西城区中国监察部外超过千名来自全国上访者的示威场面。

报道指出,在三中全会开幕当天的戒严态势中,如此大规模抗议行动实属例外。

从上访者向时事社提供的照片来看,上访者们主要是中年人,其中包括不少妇女,他们每人举着一个字,排列出要求反腐败和司法公正等标语。

一名上访者说,他们是通过网络和手机互通邮件来实现团结下的示威力量,他说:“如果几个人示威,那马上就会被抓走,可是很多人一起,那就有可能。”

时事社报道说,周一在北京市中心的三中全会会场附近的上访者和国务院附近3至4百名示威的上访者,不少人被警察拘捕。

最大的愤怒在西城区监察部外,一名来自青岛的妇女说:“今天来这里的全国上访者大部分都是愤怒腐败,因为三中全会召开,大家自发地来这里集合。”

一名来自吉林省的上访男士手持“给党中央政治局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公开信”,信中诉说他的女儿参军后,2006年在部队遭军官强奸后杀害,但部队对案件不闻不问,令他上访指责“军官作为特权阶级逍遥法外”,要求国家基于法律,彻底追查案件。

时事社评论说,当中共三中全会预定主要讨论4天“全面深化改革”时,中国社会的弱者们对官员贪腐和司法不公的愤怒达到了沸点,给三中全会讨论反腐的议题增加由下至上的压力。

官方电视台NHK也在报道三中全会将着重讨论如何谋求持续的高经济增长时引述一名来自河北的上访男士说:“希望能惩戒官员腐败,我们就是来直接投诉,地方政府坏透了。”

NHK也指出,在北京人们关心的经济问题集中在物价上升、住宅价格高昂和退休金等社会福利方面。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11月10日报道:383方案制定者三中全会前拒绝采访 称方案被误读压力巨大

一份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起草的“383”方案,在三中全会召开之际,引来国内外舆论的热切关注,包括专家、媒体、大众以及互联网都在评说“383”方案,并引发无数遐想。但与此同时,“383”方案的一位主笔却坚决拒绝了齐鲁晚报记者的采访,称“一切等三中全会结束后再谈”。国研中心整体上也非常低调,一位内部人士透露,“383”方案公布后引起了各种解读,甚至出现误读,他们感受到了巨大压力。

据《齐鲁晚报》的报道,其他智囊机构人员也表示,正式改革方案出台之前“不好多说”,甚至就连出版“383”方案的出版社也保持了沉默。不少专家都表示没有看过“383”方案,并称“383”方案只是一家之言,“可能会被采纳一部分,但与最后出台的正式改革方案应该有差距”。多数专家包括学者型官员只是在自己所擅长的专业领域前瞻一些改革问题,避免对具体改革措施做出预测。

为此,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邱晓华曾在微博上分析认为,种种猜测说明了市场舆情的渴望,和对改革的热烈期待,同时也说明坊间舆论看不懂中国的政情。“固然,文中有些建议反映了人们的某种期待,但了解中国政情的人都很清楚,它只不过是一份研究报告,没有多少实际意义,更不可能就是中央精神”。

对此,网友川人转载搜狐财经作者吕琦的文章点评说,其实这也是最近十几年来中国舆情的一大特点:那就是,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去过度解读政策,实际上不过是在徒劳地表达自己对改革的热望而已。回顾历史,十六大之前、十七大之前、十八大之前……无一例外,你每次都会听到什么“这次会议是最关键的,改革已到深水区,形势非常严峻,不改不行”这样的鬼话。

但每次开完会结果出来之后,你都有一种“被忽悠” 了的感觉。今后,你还敢再相信这类看上去很美好的“口头改革”吗?!

▲德国之声(DW)11月11日报道:习近平要超越邓小平?不再摸石头过河

十八届三中全会进入第三天,官媒《人民日报》发文,引申习近平一番关于改革的话语,指 “改革路径已确定,不再摸着石头过河”;政论人士则对“中国能否过河”并不乐观。

(德国之声中文网)备受瞩目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入第三天,媒体和外界在拭目等待中共当局深化改革的具体方案出笼。11月11日,中国官媒《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引申习近平一番关于改革之语“当前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就要一鼓作气,瞻前顾后、畏葸不前不仅不能前进,而且可能前功尽弃”, 指出“改革路径已明确,不同于’摸石头过河’.”

中央党校旗下的《学习时报》也在同一天发表另一篇文章,指改革“浅水区”时的“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已经过去,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区”,一些不适应市场规律的体制机制已经成为阻碍改革的巨大障碍,一些在改革进程中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现今已经不能单纯靠“摸着石头过河”解决疑难问题。文章也披露,习近平早在今年7月在湖北调研时就曾强调,要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等五个方面的关系。

“摸着石头过河”最早由中共改革派人物之一的陈云在1980年12月26日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开幕上说出。在当时的闭幕会上,邓小平对陈云的意见表示赞许,并提出陈云讲话“将成为今后长期的指导方针”;这句话也被外界普遍认为是邓小平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改革名言,30多年间成为中共领导人在论及改革时经常引用的“方针”。

“按照’中国模式论’,中国根本用不着过河”

清华大学知名学者孙立平2011年曾撰文“改革须警惕’摸石头上瘾不过河’”,指中国陷入改革陷阱,在转型过程中造就一个既得利益集团,这个集团会阻止进一步变革,要求把过渡时期的体制定型化;文章也指出在当下的中国,当局以“维稳为由,拒绝改革。 ”

官媒此次高调宣称超越“摸着石头过河”时期,是否意味着“打破利益集团的掣肘”,从“改革的陷阱”中走向河对岸?

对此中国政治学者陈子明并没有表现得很乐观,他向德国之声表示,他对习近平在改革方面并无信心: “我们对他没有任何信心,他现在过河不过河都是问题,按照’中国模式论’,中国根本用不着过河,他们说中国的体制是世界上最好的体制,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看出习近平愿意把80年代改革深化下去的态度,因为政治改革他根本没有提上议事日程上来。”

三中全会经改和百姓关系不大?

陈子明也表示,官媒高调宣传也疑为接下来要推出的一些经改措施造势。据他观察和分析,当局应该会在金融、财税、土地政策、户籍制度等方面做出一些改革,但他认为这些领域的改革离民生尚远:“实际上他所说的这些改革和老百姓没有直接关系,比如’上海自贸区’,怎么就直接能影响农民权益呢,我们看不出来。再有利息的自由化、资本市场的放开,这些和底层民众的关系反而遥远。”

陈子明同时认为并未看到当局在打破利益集团藩篱上的决心:“官员财产公示这点,他们死抱着不放,就表示他们在信息披露、市场化运行所需要的透明度是做不到的。”

▲纽约时报11月11日报道:揭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面纱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希望拥有已故领导人邓小平的魔力。在上周六开始的领导层会议上,习近平将提出提振经济的计划,官方媒体也把此次会议和1978年的一次历史性会议相提并论。根据它们的报道,在那次会议上,邓小平开启了市场化“改革开放”的时代。

但是,想从邓小平那里得到启发和指导的人应当小心:关于1978年会议的常规叙述,不过是由一些经过挑选的记忆片段集合而成。对于中国究竟是如何走上经济改革道路的,那些叙述也并不真切。

在接受一名中国研究者采访时,曾担任赵紫阳助手的鲍彤说,“把这次会议人为地挂上光环说成是‘改革开放的大会’,这是编造出来的一个神话。”这份采访发表于2008年。被迫下台的中共总书记赵紫阳是20世纪80年代动荡的中心人物之一。

根据中国共产党广泛传播并一再重复的那个版本的历史,在1978年末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邓小平抓住了控制权。根据这些叙述,受到邓小平的启发,官员们开始在中国进行市场化改革,摒除毛泽东时代的意识形态残留,并将当时的保守派总书记华国锋排挤出高层,而华国锋一直捍卫毛泽东,抵制经济改革,并且阻碍为那些被毛泽东打倒的官员平反。

自那以后,接下来举行的三中全会均在中国的政治议程中占据了特殊地位。这些会议大约每5年召开一次,会上领导人会制定政策重点。在每个领导人任内召开的第一次三中全会尤为重要,这次会议对于习近平也正是如此。党的宣传部门引导人们把本次全会与1978年的那次著名会议相提并论,对其大加赞扬。

不过,通过采访、文献和回忆录研究那段历史的学者们对于改革的叙述,却并没有那么简单明确,过程中的犹豫踌躇也更多。其中邓小平的形象也更像是一个精明的政治人物——他随着事件的发展做出反应,并一步步调整立场——而不像是一个远见卓识的设计师。

“对三中全会的官方叙述,夸大了会议本身的意义,这种叙述在国外的研究里也经常得到附和,”在共同准备的邮件回复中,澳大利亚悉尼大学(University of Sydney)的政府学荣休教授弗雷德里克•泰韦斯(Frederick Teiwes)和莫那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的历史学者孙万国(Warren Sun)表示。他们二人正在合著一本有关那段历史的书。

“它忽略了华国锋在带领中国远离毛泽东思想教条,并将重心重新放在经济上所取得的成果,对三中全会前进行的初步改革轻描淡写,并把接下来两年邓小平成为最高领导人的复杂过程过度简单化叙述,”两名教授写道。

“市场”一词并未出现在1978年会议的官方报告中:“改革”一词出现了两次。而在大约6年后,“改革开放”的口号才被广泛使用,泰韦斯和孙万国教授写道。

在中央委员会正式会议之前召开的一场工作会议上,1978年的巨变就已开始上演;通常这两次会议一起被称为当年的三中全会。到会的官员本应讨论经济政策,但一些人开始敦促领导层着手解决毛泽东时代遗留的问题,并且为那些被毛泽东打倒的官员在政治上平反。

这一转变的发起人既不是邓小平,也不是华国锋。他们事先取得共识,这次会议应该关注于改善经济,而且会议上爆发出平反呼声的时候,邓小平正在国外访问。

曾是党内幕僚的鲍彤在2008年的那次访问中称,“这实际是一次失控的会议,是出乎华国锋、邓小平意料”的会议。

在位于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任历史系教授的韩钢表示,邓小平回国后,支持平反被打倒的官员,但划定了界限,而且不想破坏毛泽东的地位。韩钢正在撰写有关那段时期的研究文章。“他希望关注未来,不想纠缠于过去的细节,”他说。

1978年的会议支持对国家计划进行调整,进而重振经济,但转变其实已经在进行了。在较早的官方文本中,华国锋被描述成了一个不幸维护毛泽东思想教条的人。不过,泰韦斯和孙万国表示,他的确认识到了变革的必要性,尽管他因为对意识形态转向做出的调整过于迟缓而受到了批评,而且这些批评让他受到了很大伤害。

韩钢说,另一方面,邓小平也逐步接受了由市场推动经济增长的观念,而不是在国家计划中进行调整。三中全会前,邓小平和华国锋在经济问题上有类似的看法,即需要加快经济增长步伐,引进更多技术。

韩钢说,“转变是逐步逐步来的。”

“并不是说在三中全会上,他突然产生了改革的灵感,”他评价邓小平说。“把市场经济改革的想法追溯到那次会议是过早了。”

实际上,1978年的会议上原则同意的一份文件曾明确反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该制度后来成为了分水岭,让农民从公社的束缚中解脱了出来。这一变革将土地分配给了农民,允许他们承包生产,这样他们就可以把余粮留下来自己食用或者卖掉。

邓小平等领导人花了几年时间才转变立场,明确支持这项政策;在实践中废除公社来得并不容易,因为公社是毛泽东式社会主义的象征。泰韦斯和孙万国称,家庭承包政策到了1981年才成了决定性的方向。

1978年的会议标志着邓小平在领导层中的崇高地位正在增强,尽管他从来没有正式得到过党中央总书记的头衔。1980年底,华国锋实际上被免除了职务。当时,党内对他产生了很强的不满和不耐烦的情绪。

韩钢表示,1978年会议的过程,以及邓小平“摸着石头”接受市场驱动的改革的经历,应该能打消人们对于习近平的三中全会抱有的过于乐观的期待。

“很多人都有一种对高层决策会议或文件抱有期待的心态,”他说,“然而现实中,在中国突然做出重大转变是很困难的,是个过程。”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11月11日报道:明知三中全会政改无望 网民依然纷纷进言坦陈利害

政治体制改革,对于当下中国已经不再成为需要探讨的问题,对于一个精神还算正常的人来说,他只消用屁股去思考就能得出答案:中国必须要政治改革了。我们今天的话题就从这里说起。对此,有分析人士写道,首先,我想回顾一下,为什么我们必须要改?一百多年前,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也曾经面临着我们现在同样的问题:改不改?清政府一共有三次回答的机会:第一次就是“洋务运动”。

作者民主斗士的文章说,当今的历史教科书对于“洋务运动”的定性是“只改经济,没改政治”,使得中国依然没有太大的改变,以致于在“甲午战争”中,被自己曾经的学生打得满地找牙;第二次是“戊戌变法”,由于清政府内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势力的阻挠,再加上目中无人的改革领袖康有为,犯下了“民主幼稚病”,使得改革功亏一篑;第三次则是清末的宪政改革,人们相信这次改革原本最有可能成功,然而,中国人却再也没有给清政府机会,却把机会给了闹革命的孙文。

清政府最终覆灭的结局给了我们一个教训,那就是:改则生,不改则死,而且要抓住机会尽早改革,迟了也是个死。然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似乎又走上了清政府的第一次改革之路,也就是洋务运动,或许有人会说,洋务运动怎么能够跟我们的改革开放相比呢?我要说的是,拿它跟洋务运动相比,这还是在夸你呢,而事实上它就连洋务运动都不如。经济上的半市场化,再加上政治上的毛化,使得中国到现在已经是危机四伏,随时都有可能陷入各种无法预料的灾难之中。

怎么样去解决这种困局?道路只有一条:改革。当局似乎也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从上台开始就在喊着要改革,但是改革却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在政治层面上依然是原地踏步,甚至还在某些方面有所退步。顽固派似乎还抱有某种侥幸心理:不改是不是也可以呢?然而,越来越多的群体性事件,一再地向他们发出警示:肯定不可以!改革,尤其是政治改革,必须立即有步骤地尽快推行,任何掩耳盗铃式的阻碍政治改革的行为,终将被历史证明是大错特错的。

作者扬瞿和平的文章说,事实上,能否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关键取决于当局是以什么为执政原则?如果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原则,那么,任何“高难问题”,在十三亿民众的才智面前,实在是小菜一碟!不管伟人还是贱民,他们的智力商数其实相差无几,所以当局最好别用那些自欺欺人的‘权宜’之计,倘若指望于某种所谓“高超”的政治权术可以绕道走,那就是太小看人民大众了。要是仍以中共执政党自已的利益为最高原则,那么,不管什么样的“改革”,都是毫无意义的,也毫无指望。

答案就是如此清晰、明了,无可争议。因此,在还没有最终决定是以国家和人民利益至上,还是以党的利益至上的时候,中共对“政改”是没有底气的。几千年来,中国为何黑暗,人民为何总是遭受盘剥、欺压?其罪魁就是专制独裁之下的权力腐败;就是没有人民的话语权;就是没有社会的民主。如今,在政治上,民众至少是又回到了一百年前,那个为“三民主义”而奋斗的时期,这也就意味着,其间,中华民族为之所付出的一切高昂代价,都白废了。

一个世纪已经过去,多灾多难的中国民众,却仍在为言论、出版、结社等自由前赴后继地进行抗争……。 与此同时,也有评论写道,不容否认,这30多年来,确实是大多数中国人千百年来物质生活最好的时光。但可悲的是,吃饱穿暖的老百姓却没有任何幸福感和安全感。原因很简单,社会不公平不公正,官员不作为不亲民,但核心问题还是,政府和官员体制已经极其腐朽,可谓是一潭死水。

作者晓军博客的文章说,比如,官员的来路不透明不公正,没有正常的吐故纳新的机制,管理官员的机构更是形同虚设且效率低下,甚至官官相护,最终定将难逃被亿万民众所唾弃的命运。君不见,如今在大街上,谁要是发生了一点点麻烦或是纠纷,只要当事人是官员,马上就会被越来越多的民众围攻辱骂。今天的政府官员可谓是过街老鼠,难怪如今的警察军人上街都不敢穿制服鼠,官员下班面对百姓也不敢透露身份,这些非正常的现象说明了什么,不言而喻。

期盼这次三中全会在习近平的主持下鼠,能够出台真正让百姓惊喜的一系列举措,如果还是老一套泛泛而谈、空洞无物、轻描淡写,甚至是歌功颂德,那么在2013年这个十字路口年代,后面的局面将会是什么,我相信关注国家命运的人们都不难想象。 此外,历史的教训一再提醒我们,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安全,取决于良好的政治制度。如果中国的改革只是为了继续维护既得利益集团的掠夺敛财格局,大多数人分享不到任何的改革成果,即使没有外敌入侵,中国也会陷入巨大的社会动荡或灾难之中。

作者蔡慎坤的文章说,不过,我们目前面临的各种困境,正是习近平等新一代领导人打破改革僵局、树立自己名望,甚至奠定自己历史地位的好机会。毕竟,与1978年邓小平那一代领导人,所面临的百废待兴的文革乱局相比,今天的中国在思想观念、国际环境,特别是经济实力方面,都要远远强过35年前。因此,新一代领导人没有任何理由前怕狼后怕虎,而继续玩什么“击鼓传花”的游戏,甘做那种无所作为、四平八稳的“维持会长”。

作者老徐时评的文章说,中国人有改革情节,一聊改革就兴奋!前几天,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搞出个“383”的未来改革宏伟蓝图,据说那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基本框架。同时,也不断有最高层领导借出镜机会大谈改革,畅谈三中全会美景。总之,一个目的,就是要把国人的胃口吊起来,把国人对改革的期望鼓弄起来。有些人看了“383”,又像打了鸡血似的热血沸腾起来。也有人不以为然,“383”等于“散吧散”,洗洗睡吧。以前也曾经有过,只不过鸡血后来都变成冷血了。

毋庸置疑,所有这一切都是在放风,都是在投石问路。三中全会到底有哪些真东西?我的观点是:还真不好说!在中国,改革是个时髦词。不管意识形态左中右,恐怕没有人反对“改革”两个字。但是,改什么,那里面的差距可就大了去了。很多人都在说: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连任志强都在微博里说:不改革就没有19大了。这样惊人的言论竟没被删掉,着实令人纳闷。

最后,有网友调侃说,为配合十八届三中会全的胜利召开和圆满闭幕,本人决定自我禁言半个月,但坚持了一个星期,还是忍不住要蹦出来,万一我不出来操心,三中会全开砸了怎么办?根据我党一贯作风,会议往往都要开成“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和“奋进的大会”,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全部会议都是这么开的,结果只能是祸国殃民,这也是本次大会必须汲取的重要历史经验教训:

作者一点五的文章说,三中会全不要开成团结的大会,要开成多元的大会;不要开成胜利的大会,要开成妥协的大会;不要开奋进的大会,要开成灰色的大会。多元需要智慧,妥协需要气魄,灰色需要眼光。而团结、胜利、奋进只需要激素,只需要本能,只需要奴才。没有争吵的会议,没有任何争议和争端的会议,就是一场失败的大会。

如果代表们不远万里来到北京,只是为了鼓掌,只是为了通过,只是为了听报告,只是为了表扬领导,只是为了回去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命运,很可能有点不妙 .

▲英国广播公司(BBC)11月11日报道:中国官方指民间资本可入股国企消息不实

中国证券网周一(11月11日)引述国资委新闻官否认民间资本可最高持有国企15%股权的消息。

官方媒体《中国日报》此前报道称,国企改革是三中全会的重点领域,并引述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局长白英姿称民间投资人可以成立私募股权集团,购买国企10%至15%资产的直接股权。

在这条消息被新浪等一些门户网站和新闻网站转载后不到半小时,中国证券网发表了国资委新闻处一位不具名负责人的评论。

中国证券网说,这位新闻官称“《中国日报》对白英姿的观点表述存在较大误解,关于民间资本可最高持有国企15%股权的报道失实。”

不过,该新闻官并没有具体说明有关报道失实的细节。

撼而不动

打破国企垄断、加强对国企监管是外界对中国未来改革的两大主要期待之一。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国内外媒体都就国企改革发表了大量报道和评论。

中国国内体制内外对破除国企垄断、国企退出竞争性、经营性领域的呼声一直存在,但近期明显高涨。

中国总理李克强今年初上任以来,三次在中南海与学术界和民营企业代表举行经济形势座谈。

据中国媒体报道,李克强认为民营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应该承担更重要的角色。

不过,包括英国《经济学人》在内的不少西方媒体曾预测,周二(11月12日)闭幕的三中全会在国企改革问题上可能不会提出令人满意的方案。

一个较普遍的观点是,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政府直接掌控的央企,已经成为强大的利益集团;国企改革必将出动其既得利益,但不打破其垄断,则中国的经济改革很难摆脱停滞不前的状态。

思路不清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盛洪日前接受香港《凤凰网》专访时表示,“不管有没有三中全会,我们认为中国现在有两个最重要的问题要解决。一个是国企垄断问题,还有一个是土地问题。”

他说,国企改革“首先是要取消这些特权,要加强对国企的控制”,尤其是获得优惠廉价贷款资金和工资奖金发放等;其次是“要逐步从经营性领域退出”。

作为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国企退出竞争性经济领域已经提了很多年,但迄今看来仍还需努力。

香港媒体曾报道中国国资委放出信息,国企改革方案争取在三中全会后推出,但据悉改革“缺乏一个明确的思路”。

中国研究国企改革问题的资深学者曹思源最近对BBC中文网表示,解决企业的所有制问题是改革的关键,其中产权明晰和责任清楚最根本。

外界普遍估计,三中全会在国企方面很可能会重申一些抽象的原则性表述,但各种揣测表明,冀望和期待仍聚焦在是否会对电信、能源等高度垄断的领域动手,加速向社会和民营资本开放。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11月11日报道:媒体披露有关中共三中全会消息

为期四天的中共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明天将结束,目前外界对会议的进展以及具体讨论的内容不得而知,按照惯例,明天11月12日会议闭幕以后,新华社将对播发《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日报》将在次日刊发。

不过,中国媒体侧面披露不少有关三中全会的信息,北京新京报今天引述从权威部门获得的消息报道说,中共中央将不再进行全国各省市的信访排名、通报。有关部门决定采取「把矛盾化解在当地」的新思路。报导指出,从2005年开始实施的信访排名制度,因与地方党政首长升迁直接掛鉤,对地方构成巨大压力,导致各地信访部门不惜採取各种手段「截访」,甚至雇用「黑保安」设置「黑监狱」,发生恶性事件。新京报就此采访了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嶸,于建嵘指出,这将对拦访、截访產生抑制作用,还将对地方的信访工作產生监督和约束,并认为这种做法要一直推行到省辖市乃至县乡级政府。

不过,于建嶸今天在个人微博指出,新京报并没有刊登他在访谈中的关键内容。他在访谈中强调,要真正解决问题,首先司法要改革,要让民眾透过司法实现权利救济;其次要实施政治改革,让民眾手裡的选票成為真正的选票,让人民代表能硬起来,敢為民眾利益监督一府两院。

另外,海外中文媒体报道说,正当中共十八大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之际,中国国家发改委爆发性丑闻。一位河南女记者在三中全会召开之际,抱着一对据称是她与中国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孔泾源生下的双胞胎,到国家发改委的纪检部门上访。

另据中国官方中国日报英文版引述中国大陆国务院国有资產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黄淑和透露,3中全会结束后,北京将对国营企业採取重要改革步伐,包括让民营公司及投资者可买入国企股权。

黄淑和说,让民营公司及投资者购入国企股权,可让他们在国企有更大的决策权。报导引述国资委另一名官员谈话说,根据计划,私人投资者可购入国企10%至15%的股权。目前,中国国资委管辖112家大型国企。

另据中国财经网引述知情人士透露,在中国重庆,上海等地已作实验,并被数度修改的房产税将在三中全会以后在中国全国获得推广,具体实施方案将在近日内出炉。中共总书记习近平经济顾问刘鹤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领衔推出的「383」方案中,对房產税也有明确描述,要求积极推进以房產税和消费税為主的地方主体税建设,加快建立不动產登记制度,扩大房產税试点范围,尽快完善相关制度。

▲美国之音(VOA)11月11日报道:中共是否会大胆改革国企?外界期待越来越高

北京 — 中共正在举行18届三中全会期间。有迹象表明,北京最高领导人在这次闭门高层会议上酝酿对经济和政治实力强大的国有企业进行重大改革。国有企业主导中国经济的大部分领域,长期以来被批评者们认为是改革的羁绊、民企的障碍以及腐败的孳生地。

在中国最高领导层在北京就改革问题举行秘密会议之际,人们越来越期望这次会议可能推出一些大胆的变革。

共产党的喉舌《人民日报》星期一发表社论,未提细节,但是谈到无论有多大风险或困难都必须改革。社论还说,如果不推进更深层次的改革,将带来更多的挑战。

官方的新华社说,当这次会议周二闭幕时,改革将在发展与转型、公平与公正和政府与市场这三方面有所突破。

上海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孙立坚说,会议结束后,主要挑战之一将是在经济领域给予市场更多的发言权。

他说:“放松权力,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然后最大化地去发挥市场创造财富的主导性和这种能力。”

据政府支持的英文《中国日报》报道,会议后结束后,中国将采取重大步骤改革国有企业,并让国企对私人投资开放。

报道援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官员的话说,私人投资者和民营公司将被允许购买最高达15%的国有资产份额。国资委是一个监管112个大型国有企业的政府机构。

香港大学商学院管理系副主任张田余说,这种想法似乎是一个很好的试验。

他说:“15%是目前从零到15%,我认为这是他们在改革国有企业方面的一个很大的起步。也许他们将逐步取消或抬高这个限额。”

不过张田余补充说,如果15%最高限额,那就意味着国家或政府仍然持有85%的股份,投资者不过是把自己的钱投给国有企业。张田余说,他想知道究竟有多少人有勇气那样做。

孙立坚说,还需要进行更广泛的改革才能为民营企业创造一个更公平的竞争条件。

他说: “谁做得好那么资源就应该倾斜给谁,而不是设置简单的谁有抵押能力,甚至这些抵押资产都是国有资产,银行就会给他特殊照顾。这样的做法不能再持续下去了。”

孙立坚表示,如果赋予民营企业更多的空间来竞争,它们将成为政府新一轮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11月11日报道:看十八届三中全会如何二次瓜分蛋糕?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在北京举行,300多位高官政要聚集京西宾馆,讨论中共政治局提交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习、李新一代领导集体上台一年来提交的有关未来10年中国经济社会改革方案。据透露:国企、司法、行政和土地改革等是三中全会的重要议题,现有利益格局将被打破,地方等权贵既得利益将被触及,可以说:二次瓜分蛋糕,确是18届3中全会的中心。

问题是:“二次瓜分蛋糕”如果成功了,谁会得到更多的蛋糕呢?中国的老百姓会直接间接地得到更多改革蛋糕吗?这是不是天真的幻想呢?中国经济开放30年中,从邓小平江泽民到胡温,把持中央大权的太子党家族官僚集团各地方诸侯,利用出台各种开放政策,利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资源不平等,而大肆敛财,形成中国从上到下的不同利益集团。国企、司法、行政和土地改革的许多内容都如同与这些利益集团“抢蛋糕”,或者第二次“分蛋糕”。因此三中全会出现辩论甚至争吵是无可避免的。但老百姓看不到他们是怎么抢别人蛋糕,或保护自己蛋糕的。

离三中全会闭幕还有一天,想围观“蛋糕瓜分战”的中国人什么也看不见,只有从官媒文章中猜测设想。据说未来的国企改革涉及分拆现有金融、电讯、石油、烟草等垄断央企,但第二次“分蛋糕”的效果如何 ? 和老百姓有多少关系?是否只在统治集团内部达到新的平衡, 捎带有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 ? 将需要今后数年的观察。

凭借多年的经验,人们可以看到:过去30年间中国经济不计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的超速行进,主要目标是将蛋糕做的越来越大,越大越好。相比之下,一些高利润国企手中的蛋糕格外巨大,不仅令人嫉妒,这些大蛋糕的主人们还把肥厚的大蛋糕当作他们进一步谋求个人和小集团利益的筹码,为了保住手中的蛋糕,他们必须形成坚固的政治利益网络,刘志军们放肆地买官,中石油与周永康薄熙来的关系,都是“蛋糕政治经济学”的生动范例。资料显示,中国现在垄断且暴利的央企掌门人多是太子党,十八届中委、候补中委和中纪委委员中,至少有近20人是来自央企。

据说提议中的土地改革将变相制止地方政府随意掠夺农地的问题,但各级政府多年来已经习惯于“土地财政”,改革后“土地蛋糕”不翼而飞,赖以支撑的财政来源将中断,而行政机构改革则意味大量官员下岗,这些改革都对地方官员不利,必然会遭到阻力。

如果说人们很容易看到国企改革是第二次“分蛋糕”的话,说行政改革和司法改革也是“分蛋糕”,则稍微有些曲折,但中国官场逢场作戏的直白和血淋淋的冤案,已经使人们练就了从中国官媒字里行间阅读和听话听音的能力。司法权,行政权都是可以寻租变现的工具,多年主管中国政法的周永康将中国司法体制破坏的体无完肤,将中国的公检法变成保护地方等各级贪官的帮凶,这个蛋糕体制下的不少官员也变成了“表哥”“房叔”。实际上,真想进行司法改革,不用建造什么更复杂的司法体制,而是首先要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个国家大法真的当回事儿。

与司法改革有关的内容是中国媒体近日从权威部门获悉:国家对各省市不再搞全国范围的信访排名、通报,有关部门确立了“把矛盾化解在当地”的新思路。始于2005年的信访排名制度,因为与地方党政领导升迁直接挂钩,造成地方信访压力很大,导致各地信访部门不惜采取各种手段“截访”,甚至雇佣“黑保安”,设置“黑监狱”,发生恶性事件。

在中国上层闭门开会瓜分蛋糕的同时,如果借助习李改革的“气场”,让中国访民的苦难能够减轻一点点,即便见不着蛋糕,对老百姓来说,三中全会也算没白开了。

▲美国之音(VOA)11月11日报道:世界媒体看中国:改革与黑幕

华盛顿 — 中国执政党共产党正在北京举行闭门会议,即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中共控制下的中国主流媒体近来一直在大力宣传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要“全面深化改革”,而且“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都将是空前的”。然而,中国公众对中共宣传了30多年的“改革”已经感到十分恐惧,甚至十分憎恶。

在中共举行其十八届三中全会之际,中共宣传部门控制下的中国主流媒体整齐一律转发中共宣传机构有关三中全会的宣传,并整齐一律地以“莫谈国事”姿态假装三中全会没有开,或开得不具备新闻性或重要性,不值得作出深入的报道和评论。

当今中国的种种怪现象给中共所大力宣传的“改革”提供了可圈可点的注解,也给报道中国新闻的世界媒体记者提供了荒诞写作或创作的机会。

*改革之黑*

1985年,中国已故的领导人邓小平发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中共正式全面推出所谓的“改革”政策。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中国公众清楚地看到了“改革”的巨大成果甚至是“奇迹”,其中包括中共权贵迅速聚敛的财富之雄厚超过世界富裕国家的有钱人,中国权贵成为全世界名牌奢侈品最大的买家;与此同时,中国公众普遍抱怨“住房改革把老百姓口袋的钱掏光,教育改革把老百姓逼疯,医疗改革让老百姓看不起病在家等死。”

说起中国“改革”的奇迹,日前中国网民广泛分享一条惊人的消息:河北保定男子郑艳良因为无钱就医,但又不甘等死,便自己动手用手锯把自己的一条病腿锯掉,从而创造了人间奇迹。

而在另一方面,中共权贵可以享受百倍、千倍甚至万倍于郑艳良所能享受的医疗服务。来自中国的报道说,中共一位离休干部住一次院就可以花费300万元人民币,而且全部由纳税人买单。

在号称宗旨是实现共产主义、并且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共领导下的中国,这种令人震惊的不平等和贫富悬殊,自然引起中国公众的愤怒和抗议。

*如临大敌*

在中共闭门举行十八届三种全会之际,中国公众试图就他们所遭遇的种种不公提出抗议,试图让中共领导层听到他们在门外发出的意见和呼声。

然而,中共当局显然是另有想法,另有部署。

日本主要工商新闻报纸《产经新闻》记者矢板明夫11月10日星期天从北京发出,题目是:

“中国三中全会开幕  北京情势紧张  关押上访者的‘黑监狱’急增”

报道说:

“在三中全会召开之际,来自中国各地的大批上访者云集北京,试图向习近平国家主席直接投诉当地官员的暴虐和舞弊。被认为是三中全会会场的北京京西宾馆附近出现上访者和警察对峙的局面。据北京市有关官员说,过去中共举行重要会议前,当局会动用警力,抓捕上访者将他们遣返原籍;但今年上访的人过多,难以的应对。”

《产经新闻》记者矢板明夫电话采访了来自浙江的被强征土地的上访者杨志雄。杨志雄试图到北京京西宾馆呼吁习近平倾听上访者冤情,但在一公里之外便被拦截下来,然后被强行装上大巴,拉到北京市南郊。但那里的上访者收容所已经人满为患,杨志雄在接受电话采访的时候就被囚禁在大巴上。

矢板明夫的报道说:“(今年以来,)中国地方政府依赖暴力团伙,关押上访者的黑监狱急增。杨志雄胆战心惊地表示,在黑监狱里,暴行和虐待是家常便饭,‘最可怕的是被投入黑监狱。’”

在另外一方面,日本共同社11月11日从北京发出报道题目是:

“中国三中全会、中学生也被动员起来参与警备、北京处于戒严态势”。报道说:

“中国共产党正在举行重要会议,即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举行会议的北京市治安当局连日来在北京各地布置部队,摆出戒严姿态,甚至动员中学生作为街道治安义工。消息灵通人士说,北京市当局在北京五环路内禁止没有北京车牌的车辆进入。警察在各处设置检查站,严格检查车辆装载内容。中学生在横贯北京市中心的长安街上监视行人。”

*黑幕不可揭*

中共宣传机构大力宣传中共十八届三种全会所要推出所谓的“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难以让中国公众感到振奋,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公众认为,以习近平为首的中共刻意回避乃至取缔“政治改革”、“官员财产公示”等公众关心的议题,在这种情况下中共再提出“改革”只能是中共权贵进一步谋算如何坑害公众以自肥。

早些时候,中国著名公民权利活动家许志永博士和著名投资人王功权大力呼吁中共当局尽快采取措施,实行官员财产公示,以杜绝泛滥成灾的中共官员贪污腐败。结果,许志永、王功权和许多其他发出类似呼吁的中国公民被中共当局以“聚众滋事”等莫须有的罪名抓捕。

中国官员来源不明的巨额财产成为中国公民和中国媒体不能碰触的话题。于是,许多中国人便将他们的最后希望寄托在世界媒体身上。他们期望世界媒体的有关报道能够将中国的这种黑幕和黑事曝光,从而间接地推动中国的政治变革。

然而,在中共十八届三种全会召开之际,英国《金融时报》和美国《纽约时报》先后发表的报道给中国公众的这种希望破了一盆冷水。

英美这两家大报发表报道说,美国彭博通讯社因为担心会被中国当局全面踢出中国,日前决定封杀其通讯社一个记者团队历时一年采写的一篇重头调查性报道,其内容是中国头号富豪王建林与中共上届中央政治局常委成员家人的关系。报道说,彭博通讯社总编辑将当今中国的新闻报道环境比作纳粹德国,并告诉该社的有关记者说,中共当局已经非常清楚地表示,绝对不准许发表有关中共领导人财产的报道。

去年早些时候,彭博通讯社报道了习近平家人在中共实行“改革”期间聚敛了接近4亿美元的财富。《纽约时报》则报道了中国前总理温家宝家人聚敛和接近30亿美元的财富。中国当局随后不说明理由便在中国封杀了彭博通讯社和《纽约时报》的网站。

*黑暗与荒诞*

彭博通讯社如今虽然不敢轻易发表有关中共领导人财产的新闻报道,但在其他方面毕竟还是比中共直接控制的中国主流媒体拥有更多的自由,其中包括评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自由。

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前夕,彭博通讯社发表专栏撰稿人威廉•裴赛克的文章说,中国的空气污染严重到遮天蔽日的程度,成为不得不带着口罩上街的外国游客无可奈何的笑谈,

“在一个更为民主的体制中,这种局面可能会让有关领导人感受到更强的紧迫性,要采取大胆的行动解决这种不可能看不见的坏空气危机。但早期传来的迹象并不让人感到鼓舞。媒体透露出来的消息说,中共200多位中央委员会委员在制定一份含糊笼统的蓝图,要调整中国的经济结构。这份蓝图根本就没有任何暗示提及中国真正需要做的事情,这就是禁止烧煤。”

能够一本正经地对一种“不可能看不见的”危机视而不见,这本身就够荒诞。但法国主要报纸《世界报》不愧是来自荒诞派戏剧发源地法国,该报在11月5日发表一篇博文,将中国新闻写成荒诞派戏剧家们所难以企及的荒诞文:

“如今中国极度严重的空气污染越来越经常地出现,导致中国当局担心恐怖分子会利用空气污染遮蔽用于监视的闭路电视摄像机发动袭击,”…于是指令中国科学家在四年内解决这个难题,于是清华大学电机系一位教授提出一种解决问题的设想,这就是开发一种雷达摄影机,用电磁波来穿透空气微粒污染,以确保对最敏感的区域的监控。

北京的清华大学果然是人才辈出的地方。

但法国《世界报》博文的写手还是忍不住摆出一个问题:

“大规模的雷达摄像系统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放射线。这又会在中国造成一种恶性循环。目前,中国的公共卫生当局在试图遏制每年造成成千上万的人早死的空气污染危害。”

新闻写作写到这一步,新闻写作和写荒诞派文学写作显然已经统一起来。

记者这么写,到底是在写笑话,还是在写新闻,只有天知道。

▲德国之声(DW)11月11日援引德媒:“政治将掣肘经改”

德语媒体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再一次凸显期待和政治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引发各方对经济改革的期待。全会的结果将显示新届领导层是否有行为能力。德语媒体强调,中国的社会现实要复杂得多,尤其是新届领导人在政治上表现出来的保守态度,让人们对此次全会是否能达到原定目标持怀疑态度。

11月11日一期《新苏黎世报》“国际”栏目上一篇记者发自北京的文章指出,如果说邓小平经由1978年的11届3中全会开启了中国经济改革和起飞时代,同时也导致产生中国社会积重难返的诸多问题;胡锦涛/温家宝执政10年更多地是守成,改革进程基本停滞;社会紧张关系则迫使似乎更富活力、更为坦率的习近平/李克强为首的新领导层必须采取行动。立意打破利益格局、全面深化经济改革,便是新届领导层缓解社会矛盾、确保中共继续掌权的手段之一,然而,缺乏政改的经改最终不会成功:

“以党总书记习近平和政府总理李克强为首的中国新领导层也不得不穿上政治的紧身衣,党对权力的要求使得在政治领域的行动可能性受到限制。……习李反复强调开放的必要性和邓小平1978年启动的改革路线的意义,但一如当年的邓小平,在讲到改革和开放进程时,习指的似乎也只是经济。……他关于实现中国在世界上复兴的‘中国梦’的模糊不清但相当生动的口号已成为共识。反腐运动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在党内,对谦虚和自我批评的意识形态回潮又成时髦。……这些做法类似毛主义先例,让许多人对习的立场感觉不安。其实,这些做法让人看得很清楚,决定路线的是谁:党。党将致力于使互联网和媒体听命,而不允许多元化。……”

“缺乏‘检查和平衡’、缺乏透明,寄生于国企的精英阶层,都在滋养、腐败和滥权。习的运动是治标不治本,与政策无关。在土地权和在国营经济领域方面实现更多市场开放和市场机制,或者给予大中城市的农民工更多权利,无助于改变政治结构。”

难有大动作

《明镜周刊》“外国”栏目以“更多消费”为题发表一篇文章指出,北京领导层计划变更经济政策路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出俗称为“383计划”的改革方案若能实现,18届3中全会的意义有望超越11届3中全会,但是,习近平本人频频显示的毛主义立场以及中国社会已然发生巨变的现实,都只能使人们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三中全会难有大动作:

“(国家主席)习近平不放过每一个机会,表明自己是忠诚的毛主义者:”我们的红色永远不会改变‘。只要他在台上,三样事情不可动摇:中国的政治制度、党的纪律和党的理论。上任以来,他以行动实践了他的诺言。……

“但是,习近平面对的2013年的中国同邓小平1978年的中国大相径庭。中国人富裕了。他们去旅游,5亿多人使用互联网。他们的期待和要求提高了。

“对北京新领导层提出的最大胆建议之一的是深知言论自由为何物的人。谷歌老总施密特上周在香港表示,中国人不会愿意让他们的经济发展半途而废吧,‘为避免出现这一局面,他们就必须开放、允许言论自由’。”

▲美国之音(VOA)11月11日报道:中国民营企业要求政治参与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在北京举行,星期一进入第三天的议程。虽然据说这次会议将要探讨全面深化改革的议题,但分析人士注意到这次会议不会触及政治改革的议题。而在另一方面,中国民营企业人士和自由派经济学者等表示,希望政府再也不能只把民企当作为国家提供财富和税收的来源,他们要求参政议政,对中国未来社会发展拥有真正发言权。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在北京举行,有中国民营企业人士公开表示,改革开放30年来,政府只把民企当作为国家财富的来源,税收来源,而至于国家发展方式等根本性问题,他们并没有发言权。对此他们的不满与日俱增。

女企业家王瑛就是其中一位。她曾担任北京中恒聚信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的董事长,现已辞掉工作专门从事政治评论,为民企政治权益呐喊。

对于中国改革缺乏进展,民企地位被进一步边缘化,中国利益集团盘根错节,王瑛说: “这个时候,无论我作为一个企业家,还是个人,一个公民,我都不认账,因此我要说,不行!对于这个不行,我要很大声地说,我甚至会用媒体说,我会利用现在所有的公共传播手段说。至于因为这个说,而承担什么责任,承受什么压力,承受和接受什么损失,包括兑现风险,我都认账。”

王瑛说,她是为了保护其公司避免因批评政府而毅然辞掉工作的。她说,她已做好应对仗义执言而产生的后果。不过王英还是期待习近平、李克强等中国领导人,能够开启开启改革新时代,给予民营企业家主导国家经济的更多话语权。在这方面,世界银行等方面也都呼吁中国,不要过多依赖效率低下的国企,让民企在创造就业和财富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国企凭借政府支持,坐拥中国资本和资源大部。国企成为中国利益集团公开聚敛财富的机器。自由派经济学家茅于轼说: “利益集团非常强大,他们占据着大量资本和土地,享有许多特权,因此民营阶层很难与他们竞争。这种形势几乎无法改变,也没有办法改变。”

中国当局对于敢于讲话的民企精英人士似乎并不手软。北京当局今年九月逮捕了倡导新公民运动的活跃人士王公权,王本人就是一个成功的民营企业家,所以如今站出来的王英命运如何还有待观察。

茅于轼说,对共产党政策抱怀疑态度的许多民营企业主以及他们造的财富正在流向海外。

他说:“真正的问题在于保护人权。因此,许多中国的富人,他们设法移民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美国。他们担心中国形势不安全,因而设法转移到比较安全的地方。”

王瑛等是留下来继续坚守国内战线的民企代表人物。她说:不能任凭中国集权统治最终暴露成型。

她说: “如果真正恐惧一旦形成,这种恐惧就会迅速蔓延,迅速传播,这样大概离集权统治的实现,已经不远了,可以看到它的尾巴了。这是不行的。”

中国政府长期来对民企的态度是,只要不挑战共产党统治,就给你发财致富的空间。如今,财富和金钱早已明显不能满足民企成功者的需要。他们需要得到更多东西,于是要求人权,民主,政治参与等呼声越来越高,而这正是经济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之一。

▲英国广播公司(BBC)11月12日报道:中共三中全会闭幕 设国安委和改革小组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今天(12日)闭幕。

《新华网》报道说,为期4天的全会,听取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设立安全委员会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表示,中共将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全会公报在经济体制方面表示中国将继续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公报称,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设改革领导小组公报还说,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中共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

公报也同时表示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改革总部署”这一文件被认为是中国今后10年的“改革总部署”。不过,有政府智库成员被引述说“全会结果不会超过预期”。

中国媒体引述中共党校教授说,晚间的全会公报将主要介绍这次会议的全貌,点出会议的主要精神,透露出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方向。

此外,中共十八大以来有多名省部级高官落马,其中包括3名中央委员会委员,即蒋洁敏、李春城和王永春。

中国媒体称,会议公报是否会涉及中央委员的资格变动情况也值得关注。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是会议最重要的文件,是“描绘未来中国改革的总路线图”。

分析人士预测,土地、金融、收入分配、财税、环境等方面将是新的“深度改革”计划主要要应对的问题。

而政治改革方面,除了可能继续强调反腐外,中国已经表明不会按西方模式搞政治改革。

“不会超过预期”路透社引述中国政府高级智库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经济学家的话说,三中全会不太可能看到什么令人惊奇之举。

这位经济学家参与了三中全会的准备工作。他被引述说“不认为”三中全会的“最后文件会超过人们的预期,达不到预期的可能性更大”。

在三中全会的最后一天,中国官媒《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户口更平等 改革才能水到渠成》。这令许多人期待,人们关注的户籍问题在新一轮改革中将注重解决。

不过,《人民日报》也警告,深化改革可能是难走的“上坡路”。

▲美国之音(VOA)11月12日报道:三中全会闭门操作 网友调侃像地下党行动

香港 — 11月9日开始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星期二结束。被称为将引领中国步入改革深水区、绘就未来改革总路线图的三中全会,将出台习李施政系统性纲领,因此引发海内外广泛关注。不过,有关三中全会4天会议情况因当局保密工作甚严,外界所知不多,都在翘首以盼。因而有网友调侃三中全会更像地下党搞聚会。

海外的博讯网说,十八届三中全会星期一,也就是第三天的会议结束了,但奇怪的是,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没有有关大会镜头和视频,甚至连大会的文字报道都没有,这是历届三中全会未出现过的现象。有分析人士向博讯称,会议应该出现了重大分歧。按常规,大会前基本精神和要做的事情早已成文,大会只是讨论、修改、通过,到现在还没有会议信息公开,应该是分歧太大,可能原拟定的改革方案遇到不少阻力。

而据中国媒体报道,按照惯例,三中全会星期二闭幕当日晚间将只发表公报,这种新闻式的公报,主要介绍这次会议全貌,重点指出会议的主要精神,透露出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方向。而全会最重要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则会在几天后公布。

北京政治评论人士、前经济学周报副总编高瑜星期二对美国之音表示,中会一贯非常神秘、对外透露的信息很少,只是在结束后才发公报,不令人奇怪。

她说:“中会从来都是最后发个公报配图片,也许有点视频,基本上都没有。他说连个新闻都没有,我说这不是党代会,党代会从开幕就开始报道了。它从来就是这样,中会一贯是闭门会议。”

由于三中全会是闭门会议,“嗷嗷待哺”的中国媒体也只能以专家言论性文章助阵,预测三中公报内容。黄金时段的新闻联播也只是“蜻蜓点水”,而人民日报也只能牵强地称广州恒大在亚冠决赛中赢得冠军是对三中全会的一大献礼,以填补有关三中全会的新闻。

于是就有了中国网友调侃全会为“地下党聚会”的留言,但却遭到全力唱好全会的各个网站和论坛的狂删。而设在美国的“微博解密”则还原了其中一些。

有网友说,“北京开了一天的会吧?保密搞得好,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地下党聚会呢!”还有网友说,“执政这麽多年了,还和地下党似的!”

另一网友说,“北京开了三天会,滴水不漏,一点动静都没透露出来。海峡对岸的国民党也开19大,会场外乱乱哄哄,被扔了1000只鞋,每个代表仅吃20元的盒饭。”

还有网友将三中全会比作考试,其成绩决定中国的命运,但是作为家长的民众却都在考场外焦虑等待。

更有网友批评,“各大网站都挂了专题,结果全会是闭门会,会后才发公报。大红专题下空荡荡的,全是一堆说过来翻过去的废话。”

不过,在台湾海峡的对岸,中国国民党11月10日也召开了全代会。据报道,这次全代会本应9月29日在台北举行,但因担心示威者抗议并向马英九丢鞋,改在台中举行,结果还是遭到大批情绪激动的民众的示威,抗议总统兼任党主席,并向马英九丢了至少7千只鞋子,引发网友调侃说,国民党可以开个旧鞋店了。

有香港媒体评论说,国民党的19大等同于去年中共的18大,但两者不可同日而语。国民党已经接受了民众示威抗议是民主社会的常态,而共产党则仍陶醉于自己营造的一面倒的欢呼。一连四天的三中全会一如既往的黑箱操作,连中共官方记者都无法对会议的日程、与会情况等作出报道。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11月12日报道:明君贤臣的改革神话?观察家为三中全会期待降温

为期四天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于周二闭幕。当天下午,官方媒体已经发表通告,称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预计稍后将发表会议公报,并将于次日在各大媒体上刊发。

耐人寻味的是,在此之前的四天时间里,关于会议将采取哪些改革措施只有极少信息,媒体上大多只有空泛的议论,形成了“全社会翘首期待会议公报”的态势。

在12日出刊的人民日报头版,发表题为《改革闯关,凝聚共识再出发》的文章,再度援引习近平“既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的语录,为即将揭开面纱的三中全会公报造势。在这个敏感关头,文中提到的若干方面,或许成为推测下一步改革方向的某些线索。

除了大量引经据典的华丽言辞以外,以及回顾已完成的改革成绩外,文章的核心要点集中在“改革进入攻坚期”部分,这段短短五百余字的内容提到三个方面“难啃的硬骨头”:一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及由此导致的基本民生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二是目前超过10万亿元规模的地方债务引发债务危机忧虑,需要全面改革财税制度、政绩考核制度,转变地方政府职能。三是对现有的政府与企业、中央与地方、城镇与农村等利益格局进行全方位调整。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第三项利益格局调整中,文章主要引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佐军研究员的话进行论证,相比前两项,明显更加语焉不详,这似乎也暗示着,在最难啃的骨头——调整利益格局问题上,目前形成的共识不如其他领域。而李佐军的话中一方面强调纠正不合理做法,另一方面也强调“在增量上做文章”,着眼于培育新的利益,这也让人产生“啃不动绕道走”的联想。

而在各方面改革更加详细的制度设计上,目前仍然没有太多消息,甚至传出自相矛盾的信息。日前《中国日报》英文版引述国资委高层人士言论透露,三中全会结束后,北京将对国有企业采取重要改革步伐,可能包括让民营公司购入国企股权。但国资委很快就通过官方微博帐号辟谣,称相关报道失实。

三中全会情结蕴含着明君贤臣的心理积淀

这种“全社会期待改革却无能为力,只能等待闭门党代会一声令下”的态势,也引起了媒体和观察者的注意。对三中全会的期待和神话,本身也构成了中国当下社会变革的重要特征。

时事观察家、原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副编审邓聿文在FT中文网上撰文,对全社会期待三中全会的心态进行了分析。他注意到,即使中共已经形成了在三中会议上讨论改革话题的制度惯例,但之前的三中全会,好像没有哪次像这次一样,人们对全会的召开感到格外迫切。

邓聿文认为,究其原因,只能说与今年以来的形势有莫大联系。从习李上台后的一年表现来看,中国社会经历了希望—失望—再希望的过程,它反映了全社会存在一种对中国改革止步不前的深深忧虑,这种对改革的期盼与呼喊,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民心和民气,也是中国人三中全会情结的社会心理根源。

但是作者指出,所谓三中全会情结蕴含着一种明君贤臣的心理积淀。认为领导人在这一刻会从善而流,顺从社会的期望,领导大家一起“改革”,但很少再去想自己先改革可不可以。这就是当下的改革与上世纪80年代改革的区别所在。

作者认为,这次可能是社会最后一次不自觉流露的三中全会情结;无论全会做出的改革决策和部署合乎或超过人们的预期,还是低于预期,今后社会都很难会有这么强的改革预期。此次三中全或将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无论往好的方向还是坏的方向,对中国都将可能是永远的改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个神话?

另一方面,也有观察家指出,这种逢三中全会必有大动作的期待,很大程度上也是当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被神话的结果。

原纽约时报驻京记者、因被拒签而无法重返中国的储百亮发文《揭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面纱》,其中提到,长期以来流行的正统史学,即在1978年的三中全会上邓小平主导了通往市场化的改革,将维护毛泽东遗产、强调两个凡是、阻碍平反的保守派总书记华国锋排斥出局,这实际上是把会议前后持续两年的复杂变化给简单化了。

储百亮援引曾经担任赵紫阳助手的鲍彤的话说,“把这次会议人为地挂上光环说成是‘改革开放的大会’,这是编造出来的一个神话。”“这实际是一次失控的会议,出乎华国锋、邓小平意料”。

根据海外学者的研究,事实上,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在华国锋的领导下,改革进程就已经启动,而官方的历史话语把这一部分轻描淡写掩盖过去了。同时,十一届三中全会也并没有那么崭新的意义,会议通过的一份文件还明确反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立场转变是随后几年中一点点逐步完成的。

因此,上述两篇文章都提醒人们,从历史到现实经验中都不难发现,把希望寄托在一次三中全会上,以为能够彻底改变中国改革进程,并不是现实的想法。无论12日晚间发表的会议公报在字面上有多么激动人心,改革进程都注定是长期而艰苦的。

▲美国之音(VOA)11月12日报道:仿效美俄?中国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华盛顿 — 中共决定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以完善国家安全体制、战略,“确保国家安全”。中共18届3中全会2013年11月12日下午闭幕后新华社发出的快讯如是说。

新华社发出的快讯说,这次为期四天的3中全会发表了公报,但没有公布具体内容,只是一份公报“摘要”。在这个摘要最后一句话就是: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新华社报道没有谈到这个委员会的构成、职能和宗旨。不过,多维新闻网援引“分析”说,这个国安委将负责情报、军队、外交、公安等任务,认为这是与美国总统领导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相似的机构。

*杜鲁门总统1947年成立国安会*

美国从1947年起就成立了这样的机构(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全盘统筹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该委员会成员有总统、副总统、国务卿、国防部长、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国家情报总监、白宫办公厅主任、国家安全顾问。后来,又有财政部长、国土安全部长、司法部长、驻联合国大使、行政管理和预算局长等(临时根据情况调整)。

从内容和结构上看,该组织是个“外向型”国际问题战略组织,主要是在总统直接领导下“协调军队(包括海、陆、空以及海军陆战队)及国内情报及国家安全机构,制定统一的外交安全政策。”。(白宫网站)

*俄罗斯国安会*

再看俄罗斯,该组织在俄罗斯称为“联邦国家安全会议”,英文是:Security Council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它也是直属俄罗斯总统领导,主要任务也是为总统决定国安事务的方针。该委员会主要是总统召集几位重要的部委首长参与,然后,统筹国家安全政策。在苏联时代,该组织叫苏联国家安全会议。

从江泽民时代就开始传出中国要设立这样一个委员会,“统合”中国外交、政治、经济对外关系和战略。

*王翔、何亮亮:国家安全与国安会*

中国空军军官王翔曾出过一本书:国家安全论。王翔认为,中国应成立一个“对外关系委员会”,因为中国缺乏高质量的智库。香港时事评论员何亮亮总结王翔的观点说:中国的外交智库机构分散重叠,职能过窄,执行成分多,决策成分少,各部门提出的战略多为单一性,整合不够,易留硬伤。

何亮亮(凤凰卫视时事开讲2013年1月30日)认为,中国面临的战略问题越来越复杂和多元化,“有必要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何亮亮说,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最大的失误是在国际交往中以意识形态划分对立面,“导致在处理国际问题时有失偏差。”

针对中共中央这个最新决定,有网友发表评论。

*成立国安会,网友之褒贬*

新浪微博网友精灵兔小弟说:安全委员会!嗯嗯,堵上嘴再说!

北京刘晓原律师说:新华网快讯:全会公报指出,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我想问一下,能否成立人民安全委员会,以确保人民安全?

网友书海飘香23说:【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简称克格勃。1、名义上隶属于苏联部长会议,实际上只听命于苏共中央总书记2、国中之国,权力极大3、该部门不仅是对内,也是对外,在全球执行苏联国家战略目标。

网友喆龙微博说: 没有理由因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太过可恶就否定《国家安全委员会》,美国也有一个同样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不过它仅仅是总统的幕僚,更多行使的是外交职能。希望这个机构不要像《五讲四美三热爱办公室》一样转换为城管,毕竟对普通百姓来说,警察,城管外加精神病院已经够了。

网友吴乐仔说:我认为,国家安全只是幌子,实质为维护中国特色既得利益集团(包括不属于人民的政权、某组织)而已,它的敌人既不是日本政府、菲律宾政府也不是美国政府,而是我们13亿中国人民,包括博主阁下、弱势群体、复转军人、留在国内的退休官员。

也有网友反对这些对成立国安会提出质疑或批评的人:网友快乐每一天121121 说:国家算是白白浪费银子培养出你这恬不知耻的家伙。国家不安全,你连什么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