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六四追悼日,一如往年在香港维园举办了规模浩大的烛光纪念晚会,人数高达十八万。而香港围绕六四悼念活动对立的中国派和本土派,也一如往年地困惑着香港社会运动。今天的中国观察,要向大家介绍有关香港六四悼念活动的分析评论。
美国中文《世界日报》的社论称:“震惊中外的六四天安门事件已经过去25周年。时间的风雨冲刷着历史的记忆,也在拷问社会的良知。不容否认,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强大,从世界第二经济体向世界第一迈进,中国政府对六四的定位,无论称为‘风波’也好,‘动乱’也好,越来越成为大陆的主流共识,使经历过六四风波的两代人,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有‘天安门母亲’们,以及被拘留的维权律师浦志强、学者徐友渔等人的坚持,并继续公开发声要求当局平反,也有很多人改变当时热血沸腾支持学运的立场,对邓小平、李鹏等强硬派铁腕镇压表示了谅解。同样,在海外,对六四的历史记忆也处于淡化与风化的过程。”
香港《明报》的社论称:“唯独香港,25年来与六四相关事宜,从来只有热议。例如:当局怎样处理六四活动和集会,从来都被放在显微镜之下检验,以确定有否收紧甚至打压;教科书的六四内容,从来都是敏感话题;政治人物对六四的言行,被用作判别立场以至政治操守诚信的标尺。另外,港人除了受六四事态触动,近年中央与特区关系的微妙变化,影响了港人对六四的投入程度,特别是近年中央机构(包括港澳办,中联办等)对香港内部事务,介入既广且深,平日港人对此的无奈、无力感,烛光晚会被认为是表达不满‘香港被干预’的平台。就事态发展可见,‘六四’的内涵愈来愈丰富,有成为香港价值体系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组成部分的趋势。”
香港《明报》署名张文光的评论称: “25年前的香港,一个即将回归中国的殖民地,在声援八九民运和反抗六四镇压的历史中,担当不可取代的支持角色。”“但25年中国压制异己的现实,让港人更清晰坚定了本土的民主梦。”“回顾历史,不要简化香港支持八九民运的内涵:既有着民运的爱国情怀,也有着本土的民主视野,建立了香港的核心价值,像‘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的四大支柱,其实源自当年支联会深入民心的口号。”“无论《基本法》一国两制的宪政关系,中港政治、经济和民生的纽带,都难以让香港走独立分离的路,只能促使两地共融进步,虽步履艰难,但不能切割。”
香港《明报》署名吴志森的评论称:“有人认为,支联会的悼念因循守旧十年如一日全无新意。台上哭丧似的声音更令人生厌。”“我们应专注香港,六四关我们什么事?这些网上流行的本土观点,网民都能倒背如流。”“今年,有本土派在九龙尖沙嘴另起炉灶,以‘本土‧民主‧反共’为口号,发起‘香港人的六四集会’。有本土派在网上号召,说今年六四,去尖沙嘴的是香港人,去维园的是中国人。” “本土派不是说过六四是中国人的事,香港人不应悼念,但今年又在赶忙争「正统」,不是很奇怪吗?”
香港《苹果日报》署名李怡的社论称:“25年前的六四镇压,源自北京学生的占领天安门运动。今天,香港延续过去对六四的记念,不管以前对六四作怎样的呼吁,现在我们面临的是类似89年北京民运的公民抗命运动,也就是占领中环的动员。如果我们不是一味空喊口号,那么,香港人今天要做的,就是对89公民抗命的继承。”“香港面临的占领中环运动,是基于香港近年政经社形势的恶劣。89民运时反对的中共腐败和专权,不但在大陆变本加厉,而且延展到香港来了”“ 这是延续天安门抗争的必要的行动,不是徒托空言的口号,而是要保住香港使记念六四的活动延续并可以在香港遍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