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初期,中國的官方學者和媒體用大量論述來證明「中國漸進式改革優於東歐休克療法」。大約從1996年開始,中國媒體關於東歐變革的論述逐漸減少,到後來,乾脆不再論述,彷彿東歐變革這樣一件人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不曾存在過似的。無論漸進式,還是休克式,只是變革的手段。只評價手段,不評價結果,顯然是在逃避什麼。

在變革初期,評價變革手段,說「漸進式優於休克式」,似乎沒什麼錯。當時,中國經濟持續增長,東歐一片蕭條。但是,論述者忽視,或者說故意隱瞞了某些因素。好比兩輛破車,一輛進行了漸進式維修,換了潤滑油,車外刷了油漆,車比以前好看了,也跑得快了。另一輛進行了徹底維修,大卸八塊,更換發動機,車在路邊停了好久,眼看著東方那輛車一溜煙跑遠了,後來,他們的新車啟動了。私有化和市場經濟迸發出預想中的能量,活力四射。
由於行駛在完全不同的軌道,所以,很難確定中國與東歐哪輛車跑在了前面。拋開政治層面的公民權利、政治監督等不談,僅僅對比中國與東歐的經濟變革,以不同的標準,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1,從經濟增長數據看,中國年均10%的增速快於東歐年均5%的增速。2,從經濟增長代價來說,中國的土地、空氣、水,全面污染,東歐則是藍天白雲;中國在保護知識產權遭受詬病,東歐則基本信譽良好。3,從資源掌控來說,在中國,政府掌控了幾乎所有資源,東歐則是資源進行了社會化、市場化配置,政府窮、國民富。4,從民眾生活方式來說,東歐人生活悠閒,房價低,福利高,中國人則在高房價、高通貨膨脹的壓力下拼命賺錢。當然,中國人成為賺錢機器,會刺激經濟增長。
信孚研究院組織的「東歐行」,走訪東歐4國之後,得出的結論是:對東歐人來說,他們經歷了顛覆蘇聯體制的狂歡、休克時期的痛苦、走上正軌後生活水平迅速提高這三格階段。對於過去的變革,東歐人幾乎給出的完全一致的評價:我們的變革當然是非常成功的,根本沒必要討論。
現在,東歐政治家們已經進入了第四階段,他們考慮的是3件事:1,東歐目前淪為西歐的附庸,這是蘇聯體制的惡果,並不意外,但現在該如何改變這種局面呢?2,東歐該如何在歐盟、申根國、歐元區中生存?3,如何走出2008年以來的經濟蕭條?尤其是當前的經濟不景氣,令東歐許多產業陷入蕭條,年輕人大量湧向德國、法國,這是讓當地政治家們憂慮的事情。
政治方面,東歐已經基本成熟。巨變初期,一些國家出於對蘇聯體制的痛恨,曾宣布以前的執政黨為非法。後來,某些國家開始有另外的聲音,比如,匈牙利一些人向法院起訴,要求取消那些限制共產黨組織、限制紅色五角星符號的法律條文。後來法院判決他們的要求正當。現在,匈牙利共產黨已經去註冊,成為合法組織,不過並未在議會中贏得任何席位。前東德教授默克爾被選舉為德國總理,則是東西德政治融合的良好例證。
東歐當地民眾對民主選舉的熱情高於西歐。民眾並不關心競選者的主義和口號,他們只關心:哪個候選人承諾境地稅收、提高福利,我就投票給誰。
無論是中國的改革,還是東歐的變革,現在都已經二三十年了,必須給東歐變革一個結論了,必須給中國改革一個階段性結論了。中國和東歐的改革,哪個失敗哪個成功?對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另有一些問題則是不容迴避的:中國是否要進行類似東歐的政治變革?是否要進行類似東歐的經濟私有化變革?中國的特色道路是否要永遠特色下去?我們無法逃避,不能逃避。
現在,中國媒體稱歐美經濟為「蕭條」,稱中國經濟為「下行」,其實兩者的性質一樣。經歷了「4萬億」的鬧劇之後,中國經濟轉型愈加困難,我們該如何走出困境?
國際上都在關注中國共產黨即將召開的四中全會,關注該次會議的「要建立法治國家」的核心議題。似乎他們不關心中國的政治變革。而中國的知識界,則一如既往地期盼中國的政治變革。大家相信,以習近平為首的新一屆政府,會有信心直面這個問題,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