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如果寄希望於通过抗争找到一个谈判的对象,那么只能恭喜,走错门了。
见坏就上,见好就收。胡平老师这两句总结的话,被视为运动领域的经典。从外国的社会运动经验来看,这样两句话高度总结了运动的精髓。
运动的发起,不等於一般的暴乱或者集体行动,就在於是带有了鲜明的改变社会现状的目标。当社会中有不公义,有弱势人群受到压迫,而现有的社会纠错机制无法及时有效地发起改变,那么就需要一场公众的社会运动,向决策者施加压力,促进目标的达成。
运动的发起,本身就是基於一个最坏的起点.而在运动发起的过程中,要改变原有的社会利益和社会规则,尤其在原有的社会机制不能起作用的情况下,必然会遭遇主流社会管控机制的弹压。即便是美国、英国、德国等最发达和社会制度最为健全的地方,即便是按照规定申请了游行示威和集会的国家,为了有效地刺激到决策集团做出改变,也会有超越法律的行为,从而招致政府治安管控的压力。
而在设定好的目标面前,既然上了街还是要有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勇气,为此,越是面对政府的镇压行为,越是要坚持顶上,做到见坏就上。
从运动的功利角度来分析,一小群人遭遇到的不公正待遇并不容易引起大众的关注,而在现代文明国家,政府的暴力恰恰是公众决不能容忍的底线。为此,社会运动里积极地刺激政府,刺激政府作出过激的镇压行为,恰恰有利於运动的开展。当警棍飞舞,催泪弹横行的时候,各大媒体的记者们也终於找到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同样冒着危险去抓拍各种图片。回想过去,国外的抗议活动中,具体是什么议题发起的抗议很少有人能记得,但总有几张照片留在脑海,被警察暴力抓捕手无寸铁的公民那无辜而痛苦的脸,痛苦的清洗辣椒水的神情,在催泪瓦斯弹的烟雾中鸟兽散的人群,而再升级一点,则是被武装到牙齿的警察打伤流血的面孔,等等。这样的画面,经过现场媒体的报道和扩散,广大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天然的被政府的暴力而激怒,在没有理中客倾向的国家里,游行示威是否过激不是问题,但政府对人民动武则是罪大恶极.
当然,见坏就上不是为了坏而坏,而是越坏则越有新闻性,而当事件的传播力度越大的时候,议题被带动的热度也就越高。对於民主国家而言,这么热门的议题等於一把火热的选票,要么装傻不说话被火烫到,要么赶紧火中取栗将一轮选票收入囊中。
民主国家因为有选票的激励,在推进社会问题解决上有可能形成一个有效地闭环.为此,当社会问题进入解决阶段以后,自然就可以收了,街上煮的泡麵怎么也不如回家做三明治香。
可是,在封闭的国家里,缺乏这样一个建立有效闭环的情况下,提出了社会问题往往是得不到回答的,也无法进入任何一个可循的制度。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发起抗争,其目的是不可预期的,而带来的挑战就是,抗争中的坏是怎么回事人人都懂,但是好在哪里无从判断。
是参与抗争的人群发出了声音就是好,还是能确保参与抗争人群的安全能得到保障就是好,还是能有人对话就是好呢。在现实中是无从判断的,对於没有制衡结构的政府而言,就是一个黑洞,摸不清看不透,任何承诺都可以反悔,任何决策都无法落实。公众如果寄希望於通过抗争找到一个谈判的对象,那么只能恭喜,走错门了。在国内的抗争,最好的结果无外於意外撬动体制内的竞争机制,导致官员下台、项目停止、补偿提高。而大多数的抗争,最终都将是无疾而终,能没有秋后算帐已经是万幸,这些抗争最终只成为群体性事件的一个统计数据,彰显民心所在的标本。
这样的抗争现实面前,没有任何一点徵兆或者标志可以让人在抗争的过程中做出好的判断。没有好的存在,也没有收的标准。要说见好就收,只能事后揣摩,至於在当场的时候,永远都是坏的,那就是说,只能不停地上,还真没有收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