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官方权势主导的中国大陆,即便是最基层的政权机关的都很少受到公开批评,因此,这几天来,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集团与主管打假的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生的口水战引起了广泛关注。
此前的1月23日,国家工商总局发布《2014年下半年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结果》,这份官方结论称,2014年8月到10月,工商总局网监司委托中国消费者协会开展了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活动,结论包括:中国网购的正品率不足六成,淘宝网假货最多,非正品率高达近63%。
这一调查中,将统一将假冒伪劣产品、翻新产品、非授权正规渠道,含量与宣传不符产品、无3C认证,非中国大陆地区官方正品、不符合《消费品使用说明 化妆品通用标签》要求产品等均列为“非正品”。
随后的媒体传播中,将非正品直接等同于“售假”,因此引起了阿里方面的极大不满。
1月27日淘宝官方微博以一个淘宝店小二的口吻发出了一封措辞激烈的公开信,点名指责工商总局网络监管司司长刘红亮,指责其“违规了,别吹黑哨!”,公开信质疑了这份官方调查的数据的样本选择、统计口径、调查流程和反馈机制等问题。
淘宝称,该调查抽检了92批次商品,某电商(一号店)只抽查了1件,得出了正品率为零的结论,另一家电商(京东)抽取了3件,得出了正品率100%的结论,而淘宝抽取了51件商品,得出了正品率37%的结论。
淘宝强调自己是日均商品数量过10亿、拥有数百万商家经营的大平台,以此基数衡量,调查选取的样本太小,还和其他自营B2C平台比较:“如果不是疏忽,那一定是故意。”
对于没有得到授权的渠道销售被归为“非正品”,淘宝也提出异议,认为不是所有商品都具有从商家到消费者的授权渠道,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不是正品。
此外,淘宝还称2014年12月11日,网监司曾经发布过双十一期间的网络正品抽检结果,假冒商品占总样品的3.6%,而这次报告结果是非正品率41.3%。淘宝调侃:“同一个部门,结果差别多达10倍以上,这一定不是小数点的问题。”
阿里方面直接指控官员个人,直接对工商总局网络监管司司长刘红亮喊话:“您领导的工商总局网络监管司,通过不断抽检系列报告,成功证明了在中国,网络购物是多么的不安全不可靠,数百万网络商家是多么的狡诈,五亿的消费者是多么的盲目和愚蠢,中国制造是多么的天下乌鸦一般黑。”
公开信说,“这么神圣的行政执法授权给您,您使用公权力这么情绪化,真的好吗?”
最新的反弹来自工商总局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司。
1月28日上午,工商总局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司在其官网公布了一份名为《关于对阿里巴巴集团进行行政指导工作情况的白皮书》,指出阿里巴巴电商平台涉嫌违法违规经营的五大问题,提出相应的监管要求。
这份白皮书是半年前一次闭门会议的纪要与总结。当时的背景是阿里巴巴正在赴美上市的关键时期,监管部门特意提出“为了不影响阿里系上市前的工作进展,该座谈会以内部封闭的形式进行”。
这份白皮书显示,监管部门发现阿里系网络交易平台存在诸多违法经营行为,“长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长期未能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治理,以致养痈成患”。
这份白皮书措辞直接,直指阿里巴巴的态度和问题。该文件对阿里巴巴集团工作提出了六条要求,其中一条就是:“守住底线,克服傲慢情绪。法律面前没有特殊的市场主体,阿里系主要高管要有底线意识和底线思维”。
工商总局称,从阿里巴巴集团管理层主要负责人表态中看出,该次行政指导座谈会的召开,“使他们清醒认识到网络交易监管部门对阿里系网络交易平台长期存在的违法问题的严重关切和责备,从自我陶醉状态中清醒过来,促使他们切实提高了对问题严重性的高度关注和加快采取措施予以改进的紧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