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客疯狂到海外购物。
 
 
 
中国人去国外旅游,总是照相+购物。这种行爲饱受媒体批评。
 
“上车睡觉,下车照相”,这种现象好解释。中国人不舍得把钱花在旅游上,到了旅游点,拍个照就有了炫耀的道具,在朋友圈晒一下,告知大家我去过某某国了。绝大多数人并不适合所谓深度游。
 
比较让一些人指责的,是中国人在国外的疯狂购物。中国游客在国外的疯狂购物,使这个羣体成爲国际旅游热点地区的重点服务对象。
 
期限还好说,出国旅游的是国内最富的那帮人。他们横扫欧洲日本的各个名牌商店。国内民众嘲笑这些人是暴发户,他们的消费行爲反映出内心的崇洋媚外。
 
后来人们得知,各个品牌的奢侈品,在中国的售价远远超过在欧美日本的售价,于是人们理解了,那些夫人在国外的疯狂抢购,其实是非常理性的。好在奢侈品不是提供给大众的,其价格再高,似乎与多数民众无关。
 
然而,情况后来发生了变化。出国的门槛越来越低,普通民众也纷纷开啓海外之旅。而这时候的旅行,依然是照相+疯狂购物。
 
固然,购物与导游的提成分配模式有关。然而,多数游客并不反对购物活动的安排,他们只是痛恨导游向他们推销质次价高的东西。对于诚信的购物,游客并不反对。
 
中国游客采购的范围相当广泛,从欧美的服装、皮具、化妆品,到日本的电器……中国游客在香港、澳大利亚甚至能把商场的奶粉抢购一空,引起当地人的抗议。
 
抢购奶粉,与中国食品行业的堕落、与三聚氰胺丑闻有关。可以视爲特例。
 
而抢购服装、化妆品、皮具、烟酒……就令人奇怪了。难道这些商品在国外的售价会比国内低?
 
答案竟然是:是的,国外售价低。国外一瓶3欧元的红酒,到了中国竟然卖到几百元人民币;国外200欧元的箱子,在国内需要3000馀元人民币才能买到;甚至中国的茅台、中华烟,在国外的售价也远远低于国内售价……
 
于是,中国游客在海外的抢购就可以理解了。既然国外的商品物美价廉,那么,中国游客的抢购就是非常理性的行爲了。
 
爲什么在中国市场的商品价格比在国外贵?主要因爲三个原因:1,中国税收太高。2,中国房价太高,抬高了店家成本。3,中国的高速公路收费太高,汽油价格太高,导致巨大的物流成本转移到商品售价上去了。
 
中国的高税收、高房价、高物流成本,完全抵消了人力成本低的优势,导致了商品价格的高企。
 
物价高涨,不仅导致百姓怨声载道,而且还导致百姓消费意愿下降,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前些年,中国经济走的是“以投资促发展”之路。这个中国特色之路尽管获得了林毅夫等人的大力鼓吹与辩解,却仍然无法长期得逞。利用基建和高房价来拉动经济,其边际效应逐渐递减,经济增长的动力日趋衰减。当年,4万亿刺激饮鸩止渴,能让经济获得表面增长。到后来,10万亿刺激也如泥牛入海。以投资促发展的春药几乎彻底失效。
 
中央政府发现了老路不通,于是提出“拉动内需”。然而,货币滥发、物价暴涨、百姓消费能力下降,使得“拉动内需”完全没有可能性。我们的政府想要“拉动内需”,而我们的制度设计却是把消费者推出去,“拉动外需”!!!
 
一个与民争利的制度设计,必然导致官富民穷,然后必然导致经济停滞。
 
出路也很简单:降低税收,减少罚款,降低油价,降低拦路收费……让百姓有能力消费,愿意在国内消费。
 
一句话:还富于民。
 
当今政府愿意走出这一步吗?不走出这一步还有别的办法吗?我们可以观察本届政府的经济政策,更要观察其是否有诚意去推动政治变革、政治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