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学行政管理学系副教授
国立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法学博士、兼任副教授
北京政府年度工作報告提出「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嚴格按照憲法和基本方針辦事」政策,而在去年愛與和平佔領中環行動退場後,觀察中國大陸對於香港爭取「真普選」的反應及香港社會有何變化?中央廣播電台台灣之音节目就此訪問了中華大學行政管理系副教授曾建元,從中國大陸民眾前往香港購買民生物資引發香港民眾反感採取一連串抗議行動探討。
香港反水貨客運動的政治分析
黃莉婕:這裡是中央廣播電台台灣之音,聽眾朋友繼續收聽的節目是《兩岸ING》。中國大陸民眾前往香港購買民生用品,最近引發香港民眾反感,進而採取抗議行動,甚至還演變成香港民眾之間的肢體衝突。為什麼大陸民眾爭相前往香港採購民生物資?那麼香港民眾又為何會有如此激烈的行動?在去年佔中行動退場之後,我們要如何觀察香港社會的變化?我們今天訪問到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曾建元觀察解析,非常歡迎曾副教授,您好!
曾建元:主持人、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
黃莉婕:最近香港民眾的抗議行動似乎是重演了兩年前大陸民眾前往搶購奶粉的場景,我想首先先請教老師,就您觀察為什麼大陸民眾要搶購香港的民生物資呢?
曾建元:我想主要是大陸民眾對於大陸生產的產品沒有信心,所以他們也是基於民生上的需求,所以到香港採購令他們放心的生活必需品。
黃莉婕:所以前往香港,因為地緣可能也比較近的關係。不過我們進一步來比較這兩次的情況,同樣都是引發香港民眾不滿,其實也觀察到香港政府也分別採取像限購令,一次只能帶幾瓶或幾罐,還有減收自由行,這次有取消一千多人的政策,這也是跟中國大陸政府在商討之後所訂定出來的。比較不同的,是在前不久所爆發之香港民眾,因為抗議行動而導致的肢體流血衝突事件,是由民間組織所發起,不曉得老師您怎麼樣來觀察?這是不是顯示香港當地是不是有某些力量的崛起?
曾建元:對。最近发生的幾起的衝突,主要是由香港本土民主前線,或是香港熱血公民等等這些團體所發起的。其實他們主要就是香港的本土派,或是所謂主張香港獨立的力量為中心,在雨傘運動的期間,這股力量比較是不服從香港專上學生聯會,或者是民主黨的指揮系統。在今年,它重新集結,現在就是專門針對水貨客的問題,來進行大規模示威的動員。這其中主要的核心領導人物,就是獨樹一格的香港城邦論而崛起於香港輿論界的陳雲。這個主張在北京的眼裡,被認為是香港獨立已經好幾年了,所以港獨論不斷地受到北京官方媒體的指責,也有北京的學者對港獨論,提出很多批判。在這樣的激盪之下,還有陸港之間因為自由行所引發的香港社會緊張,主要是它空間狹窄逼仄,大陸來的大批人群,對於香港民眾生活空間的騷擾,引發了種種的不安或不滿,再加上北京對於香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維持的尺度上的問題,所以就導致了中港之間很多的這些摩擦,這對香港的本土派或港獨來講,香港整體的一種社會氛圍,包括政治上、經濟上、以及社會還有文化等等方面跟中國之間的矛盾,正好提供了醞釀香港城邦論或本土政治力量很重要的土壤。接下來香港立法會的選舉即將登場,最近的這些所謂的光復香港的行動,我認為也許也在為未來立法會的選舉佈局,是有這樣的可能性。
香港泛民主派缺乏中心整合的機制
黃莉婕:是。佔中行動告一段落,事實上,包括學聯以及剛才我們所提到的本土派力量,都沒有達到他們預期的目標。依老師的觀察會有拉長戰線的可能。在去年,整個佔中行動大概持續兩三個月,後來慢慢地退場,我們當時也分析了為什麼無法達到預期目標,大概是沒有辦法作一個很好的整合。這股像剛才老師所分析的,不管是港獨或香港本土力量,會不會就隨著二零一六年香港立法會議員和二零一七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普選,而在這段期間有所串聯?還是其實是各自打著自己的旗幟,然後去實現他們所要達成的目標?
曾建元:我覺得大的目標,就是希望香港能夠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中,充分實現港人自治。可是現在看起來,就是北京的控制是愈加地緊縮。就香港的本土派或泛民主派來講,他們當然有共同要去解決的問題,但是我們也看到因為政治資源的有限,這兩派在政治資源的搶奪上面,彼此的競爭也非常激烈,所以香港的政黨分化非常嚴重,或相當零碎。香港也缺乏比較具有聲望的反對派的領導人,能夠來整合各方的力量,這個我們從香港民主派在爭取普選運動的過程當中,或者是在雨傘運動中都可以看到,中心的一種整合領導力量,並沒有形成。我也看到屬於比較激進的本土派,當然也會在這個當中找到空間,因為如果香港找不出來具有聲望、領導能力、而大家可以互相分工合作、分進合擊的聯合戰線出來的話,那大家只有各自努力了。在這種情況之下,本土派為了維持生存的能量,不斷地去創造一些議題,以求進一步在未來有關普選的問題上面,可以取得更大的發言空間,甚至在立法會的選舉能夠得到席次,我想這都是在這種情勢之下,邊緣的政治力量尋求自我的生存,自然而然會發生的。
黃莉婕:各方尋求自我生存,卻又難以整合彼此間的矛盾,在香港社會當中,這樣的情況會不會越來越嚴重?
曾建元:我覺得可能會越來越嚴重,畢竟資源有限。然後現在整體看起來,香港政府還有北京的立場都還非常強硬,另外就是北京其實有相當豐富的資源可以去運用,所以它可以對於這些民主派進行各個擊破,收買、分化或者是耳語等等,用種種離間的方式去製造他們內部的對立、矛盾、懷疑或猜忌。這些都是可以想像得出來的中國共產黨會運用的一些策略。整個輿論或是媒體的環境,也不利於泛民主派。我們可以看到香港的媒體大部分都已經被收買,自我審查的情況也已經形成。整個輿論與媒體的環境是不利於他們的。當然唯一還可以運用的,可能就是小眾媒體,或者還有網路。除此之外,你對於大部分香港的民眾,如果你並不是這麼熟悉現代科技下的傳播工具,那麼,他們的影響,顯然無法達到那個世代的香港市民。如果他們又缺乏對外開拓社會支持或票源的能力的時候,必然就會變成在有限的資源當中來互相搶奪。
北京將極力避免刺激陸港兩地社會衝突
黃莉婕:是。最後也要請教老師的是,您觀察中國大陸在處理有關佔中或反佔中這個爭普選的議題上,在政策或手段上是否趨於比較強硬一點?對於比如說大陸遊客去香港,不管是旅遊或是購物,從這幾年所引發的衝突或矛盾,您覺得中國大陸會怎麼樣來處理呢?
曾建元:我覺得從這次北京的反應,它顯然也注意到了,它跟香港之間政治上的分歧,它必須要做有限度的控制,不要讓它擴散,變成兩地社會之間的衝突。表面上來看,是水貨客的問題,或者是自由行旅客的人數過多。這些問題好像是非政治性的。過去的說法就是說有助於香港的經濟,可是它的負面效果也產生了,因為你如果沒有限制,沒有有效地管理的話,對香港經濟的秩序或社會的安寧,都造成很大的妨礙。這個問題香港社會已經有很多的反彈出來了,如果你再加上政治上面的控制或影響,這很容易造成所謂港獨力量,在香港人民的這種情緒之下,會得到高度的鼓勵。這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它的統治正當性來講,它對內宣傳所謂一國兩制的成功,都是當下很明顯的一種反證,所以我想它是不樂見這種情況的發展。把可能引發的兩地社會衝突的因素,慢慢地把它解消掉,最難解決的政治問題,暫時延後處理,或是低調處理,我想這也許是目前為止,它在陸港關係現行的政治秩序可能比較好的做法。
黃莉婕:好,我們今天非常感謝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曾建元,從香港民眾抗議大陸民眾前往香港購買民生物資的議題,來進一步探討香港本土意識崛起,並為其後續的發展,提供相當深入的觀察,非常謝謝您!
(本文為中央廣播電臺《兩岸ING》節目於二零一五年三月八日播出的專訪,由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前助理黃淑芬整理錄音)
民國一○四年四月十一日晚十一時半于臺北晴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