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三十一号,国际奥委会在关于2022年冬季奥运会举办国的投票中,中国北京以四十四票对四十票战胜哈萨克斯坦获得了举办权。这个消息立即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的德语媒体上引起一面倒的批评。
七月三十一号,瑞士专门报道中国事务的著名记者马丁·阿尔德罗万迪在电台上对这个决定做了客观的评述。他首先认为,北京从生态条件看是不适合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地方。因为这个地区冬季干燥,没有雪,而滑雪竞赛需要的山道 距离北京一百五十公里远。为此,北京需要为此新建高速铁路,而没有雪的问题则需要大量的人工造雪机,大量的水。但是这一地区却十分缺乏水源。
对于北京是否需要兴建更多的体育场地及奥林匹克附加设施,他认为,由于有2008年的很多设施,因此这方面会有所借力。但是尽管如此,还是需要大规模的投资才行。
对于人们关心的中国人权状况,阿尔德罗万迪认为,北京在申请举办2008奥运会的时候就有过很多许诺,但是却没有任何改善,甚至后来在镇压上有所加剧,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兑现。为此,这次奥委会的决定一直受到了各方面强烈的批评。
据记者了解,在北京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的过程中,德国媒体就是一面倒地对授权北京举办提出了批评。在三十一号最后结果宣布后,更是充满措辞激烈的批评。德国电视一台和二台对这个决定表示吃惊。《法兰克福汇报》的文章题为,“奥林匹克冰冷的饭菜”;《时代周报》的题为,“以后不会再有乐趣”;《南德意志报》题为,“耻辱的把戏”。德国的人权团体“支援受迫害族群协会”,“国际特赦组织”,国际人权协会也都在自己的网页上专门刊登了对这个决定的批评。
这些报道和声明认为,在北京已经在2008年显示出,举办奥运会只是他们展示政治权力,为政治服务的工具之后,在现在中国的人权状况继续恶化的情况下选择了北京,这显示了国际社会的虚伪,国际奥委会只是注意自己的商业和政治利益。这个决定让独裁者感到,国际上有关人权的要求只是虚伪的空谈。
对此,《法兰克福汇报》和焦点杂志等报刊的文章也反省了德国慕尼黑等城市为了自己城市的利益拒绝申办奥运会对国际社会带来的影响。为此,他们希望未来汉堡市民能够在申办夏季奥运会的时候给予更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