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8日,记者专访了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范晓,重点了解了5.12地震导致的堰塞湖等地质灾害的最新情况。

 

《参与》记者:您曾经说过“堰塞湖现在已是灾区最大的安全隐患”,您能不能介绍一下北川、安县、青川等地堰塞湖的最新情况以及采取的相应措施?

 

范晓:堰塞湖主要集中在北川的唐家山,此外安县、什邡、绵竹等地也比较严重,其中安县茶坪的情况也比较危急。现在离堰塞湖发生危险还有一段时间,因为水位还没有到达一定程度,没有漫过大坝,但五月底、六月初这些地方就要进入雨季,虽然短时间内不会溃坝,一旦溃坝是非常危险的。具体时间时间不太好估计,每个堰塞湖的情况都不太一样,要看堤坝高度和蓄水容量,可以说坝越大、蓄水量越大的越危险,造成的危害也越大。溃坝是不可避免的,比如说唐家山堰塞湖,水位越过752米,就会漫过坝顶,造成溃坝,如果挖一个导流明渠的话可以降低一些水位高度,具体能降低多少取决于施工速度,根据现在水位上涨的情况,可施工时间只有10天左右,能够开挖的容量非常有限,因此只能缓解但不会有大的作用,目前能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尽快撤离岷江上游的群众。据了解,堰塞湖附近的群众已基本撤离。

 

《参与》记者;除了堰塞湖以外,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这次地震中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范晓:这次地震造成了非常广泛的自然灾害,规模很大,而且加上余震不断,很快进入雨季,极容易发生山顶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由于这次地震级别很高,余震范围很大,所处的位置位于高山峡谷地区,整个地震对于地表、地貌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这对以后的道路恢复、村庄重建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发生过大面积地质灾害后,受到破坏的山体要有一个慢慢的调整时间,要恢复到一个平稳的状态可能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地质灾害体在地震后还很活跃,滑坡、泥石流随时有可能发生,而且发生的频率会高出地震前很多。因为涉及的范围太大,面积太广,地质灾害体太多而且不稳定,现在进行治理和恢复是非常困难的,只能选择重要的地段进行修复,比如汶川到理县、汶川到茂县这些地段,地质灾害仍比较密集,滑坡没有稳定,下雨或发生余震就容易坍塌。

 

《参与》记者:在水库与地震的关系上,您是认为岷江上修建的水库诱发了地震?还是认为在岷江上修建水库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范晓:这两个都是我的观点。这次地震后,岷江上的水库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有的损害还非常严重,设备受损,失去了正常的功能,闸门打不开,水排不出去,造成跟堰塞湖一样的情况。水库水位不断上涨,会漫过堤坝,有溃坝的危险。太平驿水库打不开泄水阀,已制定了爆破方案,映秀湾、渔子溪等水库都可能会采取爆破的方法来降低其危险性,目前这些地方的交通还是中断的。我认为紫坪铺水库蓄水诱发地震的可能性从科学角度来说确实存在,而且可能性是比较大的,虽然下结论为时过早,这需要分析相关数据,做进一步研究,但目前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根据国家规定,地震活动带修建的水库都建有地震监测台网,灵敏度很高,可通过蓄水前后直至地震发生的完整数据,得出一个比较明确的结果。这些数据由地震部门掌握,我是看不到的。如果得到证实的话,将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提醒我们在风险很高的地方做堤坝工程需要慎重。

 

《参与》记者:据说您最早发布了紫坪铺水电站的险情?有人质疑这个消息的真实性并认为您是一个极端环保主义分子,在利用包括像汶川地震在内的一切机会反坝反水电。您怎么看这一说法?

 

范晓:紫坪铺水电站的险情并不是我最早发布的,我只是引用了新华社对四川省政府应急办当天新闻发布会的报道。这次地震造成这么大的破坏和损失,我们更应该很好地反思,大的自然灾害除了自然因素以外还有很多的人为因素,如果人类能更恰当地表现对自然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行为,有些问题也许是可以避免的,虽然自然灾害无法避免,但可以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灾害的进一步加剧,减小其破坏影响。我认为出于某种利益集团或局部利益的考虑,把公众资源看成一种资产,进行无节制的、疯狂的资源环境破坏,给整个社会和环境造成恶劣影响,这种思维和观念才是非常极端的。科学的发展观提倡可持续发展,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做任何事情包括河流上的水电开发,都要有一个度,非理性的、掠夺式的开发造成的破坏影响是不可逆转的,这次地震可以说是一个警告,不从惨痛中吸取教训,将是非常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