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汶川大地震中,冒着生命危险冲在第一线抢险救人的军人和医务工作者固然令人敬佩,而在灾难中崭露头角的中国各类民间组织同样让人深感欣慰。地震发生后23小时,5月13日中午一时半,平时擅长心理辅导的民间组织“爱白成都青年同志中心”即向外发布100个QQ群救灾行动的简报,并迅速与20多个成都基地的本土及国际NGO联合,建立“5.12民间救助服务小组”(15日再成立5.12中心),与另一个NGO平台“NGO四川救灾联合办公室”,成为此次地震救灾工作的两大NGO平台。
一场惨痛的灾难,一夜间令大部分中国地下NGO都站到亮处,承担救灾义务,而政府也对他们持包容态度,让一直“发育不良”的地下NGO得见天日,政府各部门还提供方便,为NGO建构庞大救援空间。这大批无偿的义务民间组织,过去十年来在中国散播人道关怀和培训志愿者的种子,使得这次救灾工作一呼百应。这些民间组织更人性化的具体而微的救助工作,许多时候不是政府能够替代的,实实在在成为政府力量的重要补充。
救灾中的民间组织亦引起不少外国媒体的关注,加拿大《环球邮报》5月17日报道:“在这个民间慈善或社区行动传统不很彰显的国家,四川地震催生了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声势浩荡的‘草根’志愿者运动。一些分析家说,这可能是历史性时刻,中国第一次出现了广泛的公民社会。”其实,中国的公民社会在改革开放后已逐步建立,其后曾因一些政治风波而遭遇挫折。政府一方面认识到服务团体可形成“第三部门”,补充政府的不足,但由于众所周知的顾虑,大量民间组织没法获得法律地位,资源缺乏,导致目前国内NGO还有很大不足。首先民间组织在筹款和募捐上就有很大问题,和国际上其他国家的民间组织不同,中国的民间组织基本没有独立筹款权,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NGO的正常发展。而这种现状也会影响NGO的专业发展,使一些民间组织处于萎缩状态。中国NGO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比如相较于1994年美国加州、1995年日本神户和1993年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大地震中,当地的NGO在紧急救援工作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此次汶川地震在灾后的实时救援中,国内NGO基本乏善可陈。事实上,国内很多NGO都是在遭遇大事情时临时搭建的班子,是临时联合起来的一群人,缺乏长效机制和管理。
凡此种种都说明中国的民间组织的成长尚需时日,中国公民社会的建设任重而道远。但愿此次汶川地震救灾,不仅能给予国人心灵的洗礼,而且能成为中国民间组织发展的契机。有民间组织成员说:“大地震救灾,是中国NGO对政府的一次大型示范。”藉此,政府或许可以打消某些顾虑,更多看到民间组织正面的作用,进一步给予适当扶持,使之成长为一个持之以恒的自主、能动力量。如此,将来的中国民间组织也许可以不仅仅在大灾难中现身,而且在广泛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他们民间的力量;如此,中国的公民社会可以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