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就大陆官媒对他连番指摘作出回应的同一天,港大校委会在中共港共幕后幕前的支配下,否决了副校长人选的任命。莎翁说「新的火焰可以把旧的火焰扑灭,大的痛苦可以使小的痛苦减轻」,令全香港都「不寒而栗」的港大事件,连日来在媒体上,把李嘉诚的「不寒而栗」掩盖了。
 
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赫塞(Hermann Hesse1877-1962)说过这样一段话:「懦夫们连二乘二是多少都听凭当权者决定。所谓的背叛,是背弃对真理的理解、知识分子的忠诚、对于思想的原则和方法的坚持,以换取其他利益,即使是为了所谓国家的利益。当真理因为对抗种种利益和口号而岌岌可危,甚至被贬抑、扭曲和强暴时,我们唯一的责任就是奋力抵抗、拯救真理。」12名校委对自己良知的背叛,即使是为了所谓国家的利益,也是懦夫的背叛。
 
中共何来舆论多元
 
但是,李嘉诚的「不寒而栗」仍然不能只看作是他个人的事。在某种意义上,他是香港人在公平法律保障下,凭个性、智力和独到眼光而建立庞大商业王国的楷模。他今天的「不寒而栗」,也是香港人都该感到「不寒而栗」之处。
「不寒而栗」典出《史记》,讲一个酷吏上任一天,就杀了四百多人,尽管天气不冷,然而此地区的人听到这消息后都吓得发抖。
 
前天,中共官媒《环球时报》针对李嘉诚的回应试图打圆场,说由新华社的「瞭望智库」转发的〈别让李嘉诚跑了〉一文的影响被高估,指李嘉诚需要适应「内地舆论变得多元」后对李嘉诚「去神化」的过程,新舆论对李氏并非敌视。在李氏的回应中,似乎也故意要把连日来大陆对他的抨击,与习近平的政策切割,说这是「个别人士的言行,不代表国家方向」。然而,中共何来「舆论变得多元」?如果真的只是舆论多元的个别人士意见,何以官方媒体连续刊登?又何以没有相反意见的「多元」?再说,李嘉诚又何须对多元舆论的意见作出反驳?
 
1989年六四后,当时外资企业纷纷撤离中国,李嘉诚反而大举进军大陆市场,成为最大的外来投资者。因此之故,中共历届领导人对李嘉诚都敬重有加,邓小平两次单独会见李嘉诚,江泽民、胡锦涛也多次与李氏父子会见。过去无人怀疑李嘉诚有「上达天庭」的渠道,现在显然这条路已断,否则何须由大陆官媒与李氏公开对垒呢?
 
投资与撤资,本是商业行为,李氏在回应中略交代了由于大陆「部份城市出现供求失衡风险,故减少买入土地」;而「习主席最近提倡『一带一路』政策,鼓励企业『走出去』,所以集团投资海外业务,与国家政策并无牴触」。
 
道理虽如此,但中共一来不跟你讲道理,二来就是任何事情都政治化,从来没有纯商业的考虑。对中共来说,李嘉诚在习近平上台后经济下滑时期大举撤资,就是不「爱国」(其真正含义是不爱共)的表​​现。在政治上,他于2012年投票选特首时,违抗指令公开扬言支持唐英年;去年董建华率领众富豪到北京见习近平,回港后李并没有按北京指示公开挺梁。在中共眼里,这都是「不听话」的表现。
 
奋力抵抗拯救真理
 
李嘉诚在六四后投资大陆,相信纯从商业利益考虑。在外资撤离潮中配合中共政策,可能当时中共给了些投资便利和政策好处。但阿爷的政治观念就是恩赐,而李氏按市场规律撤资,阿爷就认为是忘恩负义、大逆不道也。
 
回应文中提到李氏的格言「万变社会,不变承诺」。在法治社会,不变承诺就是法律高于一切。对一向政治挂帅的中共来说,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中共的传统施政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中共国今时不同往日,富起来也,以前的政策是争取李嘉诚为首的港资,现在,大量的港资已是中资变身的物体矣。
 
李嘉诚回应是否「不爱国」时,他没有提到「爱国」这个词,却用了两句古诗:「此心安处是吾家」以及「我身(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这两句诗,使笔者想到美国开国元勋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一句话:「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祖国。」
 
李嘉诚当然可以在世界各地找到他的心安处。但年轻一代的香港人却没有选择,他们多会以港为家,即使这几年香港发生的事越来越使人「不寒而栗」,越来越难心安。但如赫塞所言:「我们唯一的责任就是奋力抵抗、拯救真理。」这应该是香港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