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赵紫阳建议,想在香港由中资出面,找些香港大商人,成立投资公司,吸引他们回内地投资,向他要两亿美金来组建。他要我直接去找副总理姚依林,当时赵紫阳奉命搞物价闯关遇到大的挫折,同李鹏、姚依林的关系很紧张。姚依林立即表示同意

—————————

前中共中央委员、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中共港澳工委书记许家屯,1990年以“旅游休息”名义,经香港来到美国。2008年1月因感冒引发肺炎,随后又跌断肋骨。在此之前一个月,多维社记者登门拜访,他说:现在许多事情可以说了

(续前)这段时期,我们积极支持一些大中企业克服困难,是经过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的,有些重要项目经过国务院亲自考察批准。

按照胡启立的嘱咐,到香港三个月之后写出了报告。在报告中这麽写上了“人心回归为中心”。赵紫阳、李先念听后批准。

我按照胡耀邦提出来的关注香港经济,看怎麽样利用,动员香港人更多地回大陆投资。我们总结了香港人回大陆投资的模式,其中一种主要的模式,我归纳为“前店后坊”——前面是商店,经营销售,后面是加工生产。

当时大陆在批“一切向钱看”,说到大陆投资的香港人是“皮包商”:夹一个皮包,印一个名片:“总经理”、“总裁”,到大陆行骗。我向赵紫阳建议,我们宣传“时间就是金钱”,又批评“一切向钱看”似乎早了一点:人家来投资,不向钱看,向什麽看?他表示赞成。对“皮包商”,我也讲了看法:自由市场在大陆还不流行,我们应该认真学习香港商人的经营经验。我们说是“投机”,其实是他们善於抓机遇,做生意就是要抓机会麽。投资没有作成功,都是“皮包商”,做成功了,就是正规商人。皮包有大有小,我们也应该参考他们这种做法。赵紫阳点头,表示同意。

我还讲,广东的任仲夷提出对中央的政策要用够,要善於变通,广东有些干部提出“遇见绿灯大胆走,遇到黄灯快点走,遇到红灯绕道走”,中央政策有正确的部分,我拥护;也有不正确的部分,可能错误的部分,要尽量像任仲夷那样变通。我向小平同志汇报时就讲,江苏发展工业,与中央有很大不同。改革开放,应该让人探索。赵紫阳对我这套讲话没有认为是“胡说八道”,没有批评我,实际上都认同了。

港澳国际投资公司的来龙去脉

多维:周南在他的新书中说,你1988年成立港澳国际投资公司,拿了国家一亿美金去投资。但是钱都没有了,你“肥了自己”。

许:事情是这样的:我向赵紫阳汇报说:香港的精英在本地和内地投资酒楼,酒楼造价十几万美金,他们本人只拿一部分,然后向银行贷款。这是普遍做法,当然,你要有信用,按时付息、还本。银行对这些户头是“晴天放伞,雨天收伞”,项目规模愈大,银行愈放心,越希望你多贷款。我想,香港可以这样做,我们自己为什麽不能这样做呢?所以我建议中央政府,将给外资的政策扩大到给香港的中资企业,让香港的中资企业到内地投资,用香港银行的钱回内地投资,“肥水不落外人田”,可以加快内地发展速度,可以壮大中资。

我在香港就提出,英国人在香港有汇丰银行,有太古、有裕和……我们为什麽不能在香港搞一个、几个汇丰、太古、裕和?周南(外交部部长助理)、李后(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兼秘书长)反对我的说法,但赵紫阳赞成,就调整了政策,让香港的中资企业到内地投资,享受外资待遇。

随后我就又对赵紫阳建议,想在香港由中资出面,找一些香港的大商人,成立一个投资公司,吸引他们一同回内地投资。用他们的经验,他们的银行的资金。当时他们有些人对中国的信心不够,所以我有这么个建议。赵紫阳又表示同意。

我就问他要两亿美金来组建这个公司。他要我去找副总理姚依林,姚是国务院掌握财权的。当时赵紫阳有困难:他奉命搞物价闯关遇到大的挫折,刚刚被批判了,同李鹏、姚依林的关系很紧张。赵紫阳认为我同姚的关系比较好,要我直接找姚,请他做决定。我就去见姚依林,没有先说紫阳同意了,直接就向他提出这个建议,要求给两亿美金来组建这样一个公司。姚依林立即表示同意,但没有马上决定给我多少钱,说要等紫阳召集开会时讨论一下。过了一段时间,就批准了我这个建议,同意拨款一亿美金:由国务院拨给我五千万,要我向香港的中资银行贷款五千万。

这个港澳国际投资公司就成立起来了。我邀请了包玉刚、李嘉诚等十多位香港著名企业家,开了一个筹股会,请他们共同到内地投资。他们也热心地参加,拿出了资金参加股份。但是后来开董事会往往开不起来,董事们多半缺席,不像开头那麽积极。这是什麽道理?我们研究得出一个看法,这个公司的董事长是中银驻港的总裁、总经理是华润的总经理,而这些香港巨商们都习惯了自己做大股东,自己控股,自己判断经营,他们做不惯小股东。当初之所以入股,是碍於面子,不想伤我们的心——说得难听一点,免得得罪我,所以投了股之后不积极参加。我就跟财经领导小组商量决定,想退出的话,立即退股,利息照付。多数股东撤资,投资公司就成为中银、华润为主导了。

投资不可能马上见效,数量也不大。公司成立之后,海南岛开发,搞了一个电厂;在河南,山东,搞了些工厂;在福建考虑投资搞高速公路。我亲自陪霍英东到福建,专门去看陈嘉庚在家乡建起的厦门大学,建议霍英东在家乡也这麽搞一所大学——主要搞教育,附带搞产业,我们港澳国际公司可以参加。当时厦门正在搞海沧特区,我要他们具体商量。

我们想由这个投资公司来搞沪宁、沪杭高速公路,当时江泽民在上海当市长,我亲自请上海、江苏、浙江和交通部的一个市长、两个省长和一个部长,在上海开会,我提了建议,他们都同意了,我请上海市委写报告给中央批。后来上海不写,我催了几次也不写,到现在我也弄不清什麽原因,后来就烟消云散了。

这一套很庞杂的计划,为了什麽?为了开发内地,为了充分发挥香港的作用。他们说我说我“安排私人、亲戚”去参加港澳国际投资公司,我一个人都没安排!——从来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人事上,港澳国际投资公司董事长由中银老总兼,总经理由华润的总经理兼,我参加决定投资公司这两个主要人选,其他人员我一概不知道,下面的人事安排由他们提出意见,工委组织部门审定。我不知道他们有什麽根据说我“安排私人、亲戚”?拿出证据来。

当时港澳国际投资公司正在向内地投资,还没有收益,讲什么“亏空”?完全是造谣。我离开之前,虽然受了“六四”的影响,正是港澳国际投资公司大展鸿图的阶段。以后垮没垮,我并不很清楚,假如垮了,要看是谁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是他周南的问题,因为他取代了我,是港澳国际的最高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