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题为《积极稳妥地深化共青团改革》的文章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共青团如果不积极应对、不改革创新,就不仅是跟不上、不适应的问题,而且可能推动组织存在的价值。
外界将共青团称为基层的工作者,是战略的实践者,是问题矛盾最终的“开锁匠”。如今,这一位“开锁匠”却陷入了死循环,需要依靠改革寻求出路。
令计划的落马,被外界认为是团派势力岌岌可危的最显着的标志。从近两年来中共政坛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来看,“共青团派”正处在舆论的风暴中心,这里不得不说团派的中枢人物令计划,如今不仅成为了阶下囚,也让一系列的政治丑闻曝光在了聚光灯下。他与薄熙来、徐才厚、周永康三人成为了“政治联盟”,一度要“政变”的传闻时不时地出现在坊间乃至媒体的报道中。
曾有分析人士认为,“共青团派”在这30年来经历了大起大落以及分化蜕变。比如改革开放之后,共青团有三次成为舆论焦点,第一次是上个世纪80年代,胡耀邦担任中共中央主席和总书记时期,此时期被认为是集结队伍的发轫期;第二次,是团中央掌门人胡锦涛当上中共最高领导人之后,外界有人认为这是共青团派全面扩张的鼎盛期;第三次,则是当下共青团痛定思痛后对外宣布要进行改革的“危机时期”。或许上述的几个时期并不太准确,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如今共青团显然已是步履维艰。
倘若仅从人事名单来看,说共青团进入了危机时刻的依据并不明显。譬如这一届的政治局常委7人中,有李克强这位所谓的“共青团派”;而前一届常委的9人中,“共青团派”也只有2人;政治局委员25人中,“共青团派”有9人,比十七届政治局委员中还多了一人;十八届书记处7人,“共青团派”所占比例更高.而十七届书记处“共青团派”是3人,占一半。而国务院内阁名单、中共中央各部委主管名单,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领导名单,也大体如此。有评论认为,当下共青团已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遭遇生存危机的同时必然要作出改变,但如何在新形势下再度破茧不仅仅是喊口号那么的简单,摆在共青团面前首当其冲的就是“政治惰性”这一顽疾。稍早之前,内地官媒《北京日报》也曾发表题为《正厅级团干“降格”使用释放甚么信号?》的文章,直言共青团干部“爬得快,根不深”,缺少基层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