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copyrightAFP

本期《经济学人》一篇题为“非常中式的棒击”的文章,称李克强是中国近几十年历任总理中最弱的一位;他的问题并非无能(incompetence),更主要在于无奈(impotence)。

2013年李克强出任总理时,海内外普遍认为他是极恰当的人选,他和他的“克强经济”、“克强指数”都蛮招人喜欢。但到今年夏天情况似乎变了。今夏发生了股市跌宕和人民币贬值这两件震惊全球的事。

《经 济学人》文章说,“经济决策者显而易见的过错动摇了全球对中国的信心”。这些金融市场的跌宕对实体经济冲击有限,但确实让中国事务观察人士提出的问题更尖 锐:中国领导人到底有没有能力在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深化改革?李总理是否具备推动“壮士断臂”般改革所必须的技能?还是说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他并无实权, 中国经济掌握在一些无能者手里?

文章说,李克强比他的所有前任“更边缘化”。具体事例包括今年四月《金融时报》引述他说中国不会让人民币贬值,四个月后人民币大幅贬值。一种可能性是他的能力一开始就被夸大了,但更主要的是他其实无能为力,基本被排除在日常经济事务决策之外。

“无能为力”

另外,今夏政府干预股市,李克强可能点了头,但拍板决定的极有可能是习的金融领导小组;2013年中共中央批准的重大经济改革规划的制定没让李克强参加,10月26日的党的会议将讨论通过的下一个经济发展5年计划估计他也没有较深的参与。

《经济学人》认为,习近平的首席经济事务顾问刘鹤的势头压过了总理李克强。刘鹤可能跟习近平是童年的玩伴,即使在经济政策上他的许多观点跟李克强一致,但外界揣测,他可能言行更谨慎,提供“量身度造”的建议。

文章说,李克强很可能会继续当总理,或许在发生重大危机时当替罪羊。但习的风格更接近俄国普京总统强人政治,其风险在于,一旦经济出了大问题,党的声誉大跌,让李克强总理当替罪羊可能远远不够。

GDP数据“预热”

Image copyrightReuters
Image caption观察人士认为,中国政府通过投资刺激增长的力度可以在三季度GDP数据中反映出来。

《金融时报》为中国下周一公布第三季度GDP数据“预热”,提示外界注意5个看点:

  • 是否提供了进一步刺激经济的依据;
  • GDP平减指数是否以及被如何运用;
  • 服务业中保健、旅游和媒体等新兴领域的增长是否弥补了金融服务业的减速;
  • 政府通过基建投资刺激经济的力度;
  • 统计数据质量,尤其是GDP平减指数问题。

《卫报》报道说,中国市场降温冲击了巴宝莉、路易威登等奢侈品牌的销售。巴宝莉的中国和亚洲市场营收占比为40%。

文章说,中国经济降温引发对全球经济的担忧。

基建投资

《泰晤士报》评论文章重申,英国基础设施项目吸引外资,必须在经济和安全考量之间找到平衡。

具体而言,继欣克利角核电站项目投资达成协议后,第二个项目,布莱德维尔核电站投资协议,可能在下周习近平主席访英期间达成。

文章说,中国经济即使减速降温,仍然是优质的投资资金来源,也有充分的理由在西方寻求投资机会,而英国财相去中国争取投资也完全正确,但于此同时不能忽略安全考量。

文章说,英国的西方盟友,主要是美国,对于中国在英国核心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规模担忧日增,也许英国应该听听盟友们的看法了。

该报今天头版头条新闻是中国在英国新建核电站项目中的投资遭到英国军方和情报机构高层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