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藉「尚書」是一部非常奇特的書,它的遣詞造句,與其他古藉都有所不同。如「論語」、「孟子」等書,之乎者也之句很多,「尚書」卻少有此等句子,“之“字有見用,但“乎者也“卻不見。而「尚書」用句簡短,也沒有其他古藉的長句子,而且句子佶屈聱牙,奇崛難讀。唐代大文豪韓愈就有感嘆(韓愈「進學解」有說“周誥殷盤,佶屈聱牙“的話)。可以說,「尚書」在漢文字裡頭,是用另一種語言書寫方式來表達的。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語言?何以會給傳統的中國文化人讀來“佶屈聱牙“、不好理解?
我在研究先秦哲學的過程中,一個偶然的機會讀到「尚書」。說實在話,我自認我的古文還有一定的功底,讀「論語」、「孟子」等書可以直接在原文上理解。讀「易經」也沒有多大的障礙。但讀「尚書」,當時覺得簡直是一部天書,不知所云。後來找來註釋,一讀,令我驚嘆不已,原來「尚書」,有很多我熟悉的語言文字。我發現,「尚書」一書,與客家話和粵語用語非常相近,很多句子簡直就是客家話與粵語的翻版。第二次我用客家話來讀,豁然開朗,直接就可以讀懂原文。有感於我這個直覺,我覺得「尚書」乃是用客家語與粵語所書寫的,可能是客家人或粵人所作。下面,本人試圖從「尚書」的語句、用詞用字等方面與客家話與粵語做些考證,以解「尚書」難讀之謎。
我們先來看「尚書」用語與客家話與粵語相同的字句。
「堯典」:“帝曰:咨汝義暨和。“1這個“汝“(客家話讀“疑“音)字,與客家話說“你們“意義相同。客家人說對方“汝“,是指複數的“你們“,粵語則講“汝底“(即“你們“之意)。這句話是說,我堯帝詢問你們義與和。下還有一句:“帝曰:咨汝二十有二人。“2即詢問你們二十二人。這個“汝“字,不僅發音與客家話相同,意思亦同一。客家人講“尔“,才是指對方你,如「湯誥」說“以敷虐於尔萬方百姓,尔萬方百姓罹其凶害(此罹字,亦是客家話與粵語用語,其意是“要、拿、接受“,如“自己罹罪來受“,即“要(拿)罪來自己承受“)。⋯俾予一人,輯寧尔邦家⋯各守尔典,以承天休“3等,這個“尔“字,就指對方“你“一人。「尚書」今文二十八篇,古文二十五篇,有多處用到“汝“和“尔“字。如「湯誓」:尔無不信,朕不食言,尔不從誓言,予則孥戮汝,罔有攸赦。“4,前有“尔“字“,意指“你“,後“汝“字,是指“你們“。不僅字義相同,而且與客家人說話的方式亦同。一般按照國語的說話,說“咨義暨和“、“咨二十二人“,就不該前面加一個“汝“字,也不會說“二十有二“這樣的話。而客家人正是如此說話的,“你們張三李四“、“最多二十有二“等說法,在客家話是常見的口頭語。
「堯典」:“有能俾義?“5這個“俾“字,是客家話常用字,意即“給、使、貢獻、送⋯“。“我俾你一件東西。“意即我給(送)你一件東西。此俾字,粵語亦常用。再舉幾例:“俾萬姓咸曰6(「咸有一德」)“承汝俾汝“7(「盤庚中」)“無俾易種於慈新邑、俾以形旁求於天下“。8(「說命上」)這裡還要特別指出,「尚書」有些篇章不是用“俾“字,而用“畀“字,這兩字意思是相同的。俾(Bei音)畀(Bi)都很近客家語和粵語。如「多士」:惟天不畀,允罔固亂弼我,我其敢求位?惟帝不畀,惟我下民秉為,惟天明畏。“9
「堯典」:“父頑母囂象傲“10,這句話非常接近客家人講話的特色,特別是這個“囂“字,客家人說一個人很惡劣、很厲害、飛揚跋扈叫做囂。一個人很惡劣,客家人說這個人好囂。國語有講囂張,但單講一個囂字來形容非常惡劣人品卻不見,而客家人口頭禪是常用的。
「尚書」中能夠體現客家話和粵語的還一個字是“錫“字。「堯典」:“師錫帝曰“,11「大禹謨」:“九江納錫大龜“12,「禹貢」:“錫土姓,袛台德先“13、“禹錫玄圭,告厥成功“14(7「洪範」:“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彞倫攸敘“15、“斂時五福,用敷錫厥民“16,「召誥」:“乃復入錫周公曰“17等。這個錫字,客家人及粵人經常講的一個字,其意是“愛撫、親親、眷顧、疼惜“等,有給予恩愛的意思。如果是客家人或是講粵語的人讀到上面的句子,他們會很容易理解“師錫帝曰“是怎麼一回事:那個叫師的人,畢恭畢敬地向前撫摸著堯帝的手,輕輕地親吻一下,表示敬重地說。這句“師錫帝曰“,的錫字,就活龍活現地展現出當時堯帝上朝接見部下的情景了。也很容易理解“禹錫玄圭“這個莊重儀式。“天乃錫禹“即上天疼惜、恩愛大禹的意思。現代國語用“愛撫、親一親“等詞句來說,很難表達出客家人和粵人說這個“錫“字的意義。而「尚書」這個“錫“的表達,證明客家人和粵人的用語,與當時的「尚書」書寫有一定的相同之處。粵語有“錫一啖“(即親一親之意)的說法,現代國語是沒有的。
「尚書」用字與客家話相同的還有一個“休“字。國語的休,其意是表達休閒、安靜、休息。按字體來看,即一個人靠著樹木,即在樹下休息。我們現在來看「尚書」的用句:“各守尔典,以承天休。“18(「湯誥」)、“君罔以辯言亂舊政,臣罔以寵利居成功,邦其永孚於休。“19(「大甲」)、“王拜稽首曰:公!不敢不敬天之休。“20(「洛誥」)這個“休“字,客家人是作美好解。日常生活客家人常用到。如客家人說罵人的話,“天罔(客家語讀“盲“音,下面會說到這個“罔“字)休呀,那個哥麼仔在我門前亂丟垃圾。“小時常聽到大人罵“天罔休“,讀了「尚書」,才知道這個“休“是美之意。原來客家人罵人的話也說得那麼文明:“天罔休“其意是說,“老天爺不作美“,與「尚書」“休“字之意吻合。我生活在客家語的氛圍中,很少有聽到人們說“什麼什麼很美“,而是說“靓“。說這個女人生得好靓,沒有說這個女人長得很美。說明客家人說美,是用另外的詞來表達的,「尚書」這個“休“字作美解,正是客家話的正宗。“以承天休“即以承上天之美意。如「大誥」篇說“天休於寧王,興我小邦周。“21即老天爺給予美好於大王,使我小小的周邦得以興旺發達。又如「說命·中」王惟戒茲,允茲克明,乃罔不休。“21”乃罔不休“,還有什麼不美滿呢!再如「武成」:天休震動,用附我大邑周。“22老天爺的美意都被感動了,願意來幫助我大周國。
「尚書」最與客家話相同的用語,是“罔“與“厥“兩字。上面已有說過“罔“字,客家話的“罔“(讀Mang”盲“音,即“沒有、不“之意。粵人有一個字叫“冇“,就是「尚書」這個“罔“的表達意義)。如客家話說“罔使啦、罔事啦“,意即不用啦,沒有事啦)而國語的「無」(客家話音“麼“),有表達“沒有、不“之意,「尚書」的“無“,即“不要“之意,並不表示“沒有、不“的意思。「尚書」對“罔、無“各有不同的意義,與客家話同。如「湯誓」:“尔無不信,朕不食言,尔不從誓言,予則孥戮汝,罔有攸赦。“23”尔無不信“,即“你不要不相信“。“罔有攸赦“,即“沒有赦免“。兩字的用義是非常明顯的。「尚書」各篇章有用很多“罔“字。如「大禹謨」:“罔失法度,罔游於逸,罔淫於樂。“24「太甲」:德惟治,否德亂,與治同道罔不興,與亂同事罔不亡、君罔以辯言亂舊政,臣罔以寵利居成功。“25「咸有」:“德惟一,動罔不吉,德二三,動罔不凶、後非民罔使,民非後罔事。“26等,這些句子,簡直就是客家話的口頭語。
“厥“字在「尚書」也用很多,這是一個意指代詞。其意即“這個、那個、這件事、那件事“。厥,客家話讀音為“Ge,各“。我為什麼說讀音為“各“?在國語中,“厥、覺、角、腳“是同音字。都讀Jue音,而客家話這幾個字也是同音字,都讀“各“音。國語的“覺悟“,客家話講“各悟“;而國語的“角色“客家話講“各色“,國語說“牛角“,客家話說“牛各“。所以我推斷說“厥“字在客家語中也應讀“各“音。國語說“那個人“,客家話是“各只人“,其實就是“厥隻人“。有很多人對客家話有一知半解,說客家人很奇怪,說一個人叫一只人。人是用“只“來算的,一只,兩只,其實這是“隻“,而不是“只“。厥隻人,就是“那個人“。現在我們來看「尚書」篇章實例。「禹貢」:“禹錫玄圭,告厥成功。“27這個“厥“字,就是指大禹做的那件事,宣告那件事獲得成功。「胤徵」:“殲厥渠魁,脅從罔治。“28即“殺了他那個頭頭,脅從的沒有治罪“。「洪範」:“用敷錫厥庶民“29,厥即“那些“,用佈施恩愛那些庶民。這個“厥“字,在「尚書」用得很多,用國語來讀,就有佶屈聱牙的感覺,而客家人正是如此說事的,讀來就順口了。
此外還有很多「尚書」用的字,與客家話的意思是一致的。如上提到的:“殲厥渠魁,脅從罔治“的“渠“字,歷代以來很多「尚書」專家解釋不出這個“渠“字是什麼意思。晚「書」傳云:“殲,滅,渠,大。魁,帥也。30″渠“字多作“大“字解,渠魁,解為“大帥“。而客家話和粵語說“渠“,就是代詞“他“。宋朱熹「觀書有感」有兩句詩就可以證明:“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個“渠“,就是客家人和粵人的“他“字,香港人造了一個“佢“字以代,國語有說“其“。而國語的“渠“,客家人稱“圳“。現在的“深圳市“,就是客家話命名。客家人說的“深圳“,就是深水溝的意思。
「尚書」還有一個意音相近的字,這就是“敷“字,客家話讀“Pu,舖、鋪音“客家人講“敷德“,即履行道德做好事的意思。“敷平“,客家話意指把某一事弄整齊、平順。這個敷字,在「尚書」有“頒布、實施“的意思,與客家話有相近之意。如「畢命」說,“敷大德於天下,用克受殷命。“31實施大德於天下,所以能承受殷商的大命。又如「顧命」說,“西序東向敷重厎席⋯東序西向敷重豐席,⋯西夾南向敷重笋席。“32這與客家人講“敷席睡目“的敷是一個意思,即佈置好一個地方做某事。
我們再來看「尚書.泰誓」說的“受有億兆夷人,離心離德,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33歷代以來,很多學者都不解,我們知道“亂臣賊子“這句成語是貶義詞,為何周武王會自稱他有“亂臣十人“呢?其實,如果懂得客家話說“亂“的意思,就很好理解武王所說的亂是什麼意思了。客家話的“亂“,即不整齊、雜、無秩序的意思。如客家人說這個家好亂,就是那個家到處堆積東西,雜亂無章。客家人說的亂,並沒有圖謀不軌,陰謀倒亂的意思。所以武王說的亂臣,就是沒有經過正規的制度選拔出來的臣子,這十人中,有農夫、武夫、商人,還有女人等,在分工上,也不是你是武裝部長,他是文化部長,可能一人任兩職,一人暨管軍隊,又管文宣等,不一而論。可以說都不是按照當時正規的封建制度來實行的。武王這個“亂“,以客家話的“亂“的意思來說,相當於國語的“雜“,用一個成語來說,即“烏合之眾“。如此,我們就理解武王為什麼自稱他有“亂臣十人“了。作為一個客家人,我讀到這句話,一下就明白了,所謂的“亂臣“,並沒有貶義的意思,是“雜臣“的意思。幾千年來儒家極力否定「泰誓」這個記載,可是他們又拿不出什麼圓滿的解釋,武王為什麼會自稱他有亂臣十人?這是因為現代國語把“亂“字作為貶義詞而錯誤理解武王的話。而相當於國語的“亂“字,我看「尚書」有一個字就是“昏“字。如「虺之誥」說,“有夏昏德,民墜塗炭。“這個“昏德“,34亦可解釋為亂德或破壞道德。可見粵語、客家語與古文化的相通,也可說粵語與客家話傳承了一定古文化語言。
「周書.武成」:“大賚於四海,而萬姓悅服。“35賚,(讀Lai,賴音),從字體上看,一個來字,下面一個貝字,即來寶。其意就是送來寶貝。這句話的意思是把財寶散發給四方百姓,各邦人民心悅誠服。讀了這個“賚“字,我突然想到客家人為什麼稱兒子為“賚子“了。賚子(有人不知這個“賚“字,稱“賴子“),其實就是寶貝兒子的稱謂。“我有周惟其大介賚尔“36(「周書.多方」)賚尔,即送給你寶貝。「湯誓」:“尔尚輔予一人,致天之罰,予其大賚汝。“37
還有「咸有一德」篇,這個“咸“字,客家話與粵語發音為Han,與“喊、函“等同音。是“都、全部、所有“的意思,客家話與粵語有“咸旁另“,即全包括在內、全部的意思;粵語有“咸家鏟“罵人話,即全家死光光。「咸有一德」篇有曰:“俾萬姓咸曰:大哉王言!“38這句話簡直就是用粵語和客家話所說的:使(給)萬邦的百姓都說,大王所言真是太好了!“俾、咸、大哉“,是廣東人和客家人經常用語。又如「微子之命」:“與國咸休,永世無窮。39″咸休,一切都很美。“
「尚書」用詞還有一個與客家話與粵語相同的字是“爽“。「康誥」:“王曰:“封,爽惟民,迪吉康⋯爽惟天,其罪殛我,我其不怨。“40這個爽,客家話是經常講的,其意是“愉快、快樂、過癮、乾脆利落、暢通無阻“等意,客家人講爽快,即做事毫不猶豫,乾脆利落。如「大誥」:“爽邦由哲,亦惟十人,迪知上帝命。“41這個“爽邦“,郭仁成先生釋為“昌明的國家“,42如以客家話的意思,我則釋為“快樂之國“或“無憂無慮的國家“。
「畢命」:“越三日壬申,王朝步自宗周,至於豐。“43越三日“,即過三日。客家話也是說“越“,而不說“過“。「顧命」有:“越翼日乙丑,王崩。“44越亦即過。
「牧誓」:“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45現代漢語:大王說,有古諺語說,母雞是不會報曉的,若母雞報曉,不好的兆頭(霉運)就降臨你家了。“這個“索“字,其實就是客家人和粵人說的“衰“,國語說的“衰“是弱,頹勢,衰弱的意思。與粵人、客家人說的“衰“完全不同。粵人與客家人說衰,是不好的兆頭,帶來霉運的意思,有很大的迷信成份。如一個人出門看到一條蛇躺在家門口,或半夜有貓頭鷹在屋頂上叫,客家人認為這是“衰“,是不好的兆頭,預示有不好的事件要發生了。這與「牧誓」所說的“索“是一個意思。這個“索“,客家話與粵語是否就讀“衰“音,有待考究,但音有點相近。
「尚書」不僅有很多用語發音與客家話、粵語相同,而且句子的結構與客家話、粵語亦有很多相同之處。如「禹貢」說:“錫土姓,袛台德先,不距朕行。“46”袛台德先“這樣的倒裝句,只有粵語與客家話才有。國語說“你先走“,客家話與粵語是“你行先“,把指示詞放在句尾。與現代國語是大不相同的。而客家話與「尚書」的語法相同的還有:如「大誥」說,“弗弔!天降割於我家不少。“47(“割“字在客家話也有傷害的意思,客家人說某某被人割了,就是某某被人殺害了。)老天爺不留情,降下不少災害給我家。這也是一個倒裝句,把“不少“數量詞放在句尾。這樣的句子在客家話也是經常講的,粵語也經常講。粵語“我多得尔唔少“(請你不要給我太多的麻煩)亦是把量詞放在句尾。又如「大禹謨」:“朕言不再“48。朕不再多說了。此話也是倒裝句。在國語是很難找到這樣的句子的。再如「盤庚中」:“乃話民之弗率,誕告用亶。“49國語是我告訴你什麼什麼,我說什麼什麼,而粵語是我話你什麼什麼。如粵語說,“我話俾你知“(我說給你知道)。粵語這個“話“,是作動詞用,國語是作名詞用。這個“乃話民之弗率“,不就是粵語嗎?
「尚書」用語簡潔,短而不長,與客家話非常相近。如「湯誓」:尔無不信,朕不食言,尔不從誓言,予則孥戮汝,罔有攸赦。“50「咸有一德」說:“德惟一,動罔不吉,德二三,動罔不凶。⋯俾萬姓咸曰:大哉王言,⋯後非民罔使,民非後罔事。“51又如“君罔以辯言亂舊政,臣罔以寵利居成功,邦其永孚於休。“52(「大甲」)又如「盤庚中」所說:“今其有今罔後,汝何生在上?今予命汝,一無起穢以自臭,恐人倚乃身,迂乃心。“53等,這些句子,簡直就是用客家話所說的。
「湯誥」:“夏王滅德作威,以敷虐於尔萬方百姓,尔萬方百姓罹其凶害,弗忍荼毒。“54這句話有一個“罹“字。國語之意為“被“,如“罹難“即被害,或被奪去生命。上面這句話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夏桀王滅絕道德,作威作福,施行暴虐給你萬方百姓,你萬方百姓被其殘害,忍受不了他的荼毒。如以客家話與粵語來讀,這個“罹“字,就是“拿、要、接受“的意思。香港粵語有寫“攞“,即用手來拿或用手要什麼東西。客家語與粵語都讀“罹“音。粵語說,“你自己攞來“,客家話是“你自家攞來“,意思是你自作自受。罹是作動詞用,如是這樣,“尔萬方百姓罹其凶害“,就不是被動其凶害,而是主動要他的凶害。即“你萬方百姓要(接受)他的凶害“。我以為國語解較為不順:前面一句已有“敷虐“了,已經說施行暴虐了,後面就不應該再說被凶害,再來說弗忍荼毒,似有些囉嗦。以客家語和粵語解這個“罹“,就比較通:夏桀施行暴虐,你們要了(接受)他的暴行,後來受不了他的荼毒。因此我認為這個罹字,就是當今客家人及粵人說“罹“字之意。
「尚書」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客家話和粵語?據東漢史家班固在其「漢書·藝文誌」所說,“「易」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故「書」之所起遠矣,至孔子纂焉,上斷於堯,下訖於秦,凡百篇,而為之序,言其作意。秦燔書禁學,濟南伏生獨壁藏之。漢興亡失,求得二十九篇,以教齊魯之間。訖孝宣世,有「歐陽」、「大小夏侯氏」,立於官學。「古文尚書」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未,魯共王壞孔子宅,欲於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孔安國者,孔子後也,悉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國獻之。遭巫蠱事,未立於學官。“55以班固所說,「尚書」乃是洛這個地方所出,經專家考證,洛,乃洛水,即今河南以西一帶,亦即中原地區。有人說客家人是從中原一帶移民到南方的一個族群。客家語言是否與中原口音有相近?我不懂河南話,無從考證。但「尚書」的用語、字句與客家話、粵語有很多相同、相近之處是不容置疑的。據班固的記載,「尚書」由孔子編纂過,其內容跨度非常大,從堯帝到秦穆公,歷經夏商周幾個朝代。「論語」、「左傳」、「孟子」等春秋戰國時期的古籍都有提到過「尚書」的部分內容。此也可證明「尚書」遠在孔子年代以前就存在過,後來流失了。據現流傳下來的「尚書」版本,今文28篇據說為漢代伏生整理所出,後古文25篇乃東晉時期文人整理所出,此古文25篇有人認為是偽作(也有人懷疑伏生的28篇亦是偽作),一些學者認為是東晉文人所編造(班固已提到孔安國獻出十六篇古文,班固是東漢人,比東晉早。認為是東晉時所編造也不合邏輯)。他們推測造假者有:王肅、荀勖、梅賾、孔安國等東晉學者,這些人都是南方人。王肅,祖籍東海蘭陵。梅賾,祖籍汝南。荀勖,穎川穎陰人。即今之廣東許昌縣人。值得一提的是孔安國,據「尚書」專家郭仁成先生的論證,漢代有一學者孔安國,即班固所說的孔安國。東晉時亦有一學者孔安國,東晉的孔安國亦是南方人,其兄汪,曾出任廣州刺史,安國是位儒學者,曾任過侍中太常會稽內史、領將軍等職。可以說,孔安國亦是在廣東一帶生活過的人(郭仁成:「論晚「書」二十五篇仍不可廢」)56。這些人可能就是講客家話或粵語的學者。我們不管「尚書」是否真偽(此問題不在拙文考證之列),但從今古文五十多篇整體來看,它的遣詞用句帶有明顯客家話和粵語是可以肯定的,至少我們可以說,「尚書」是經過客家、粵之先人成書的。或可說,客家話與粵語傳承許多古文化之意義。「尚書」的書寫方式,用語用字,客家話和粵語都有很多保留。
註釋:
1,郭仁成:「尚書今古文全璧」,岳麓書社出版,2006年3月第一版,4頁。以下條列該出自此書,只註明頁數。
2,26頁。
3,100—101頁。
4,93頁。
5,5頁。
6,115頁。
7,124頁。
8,131頁。
9,237頁。
10,6頁。
11,6頁。
12,55頁。
13,68頁。
14,71頁。
15,164頁。
16,166頁。
17,219頁。
18,101頁。
19,113頁。
20,227頁。
21,133頁。
22,160頁。
23,93頁。
24,22頁。
25,113頁。
26,115頁。
27,71頁。
28,88頁。
29,166頁。
30,88頁。
31,298頁。
32,290頁。
33,149頁。
34,95頁。
35,159頁。
36,266頁。
37,92_93頁
38,115頁。
39,194頁。
40,202頁。
41,190頁。
42,190頁。
43,296頁。
44,289頁。
45,155頁。
46,68頁。
47,186頁。
48,25頁。
49,123頁。
50,93頁。
51,115頁。
52,113頁。
53,124頁。
54,100頁。
55,班固,「漢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592頁。
56,郭仁成:「尚書今古文全璧」,岳麓書社出版,2006年3月第一版,29—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