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军人(资料图片)
中国海军军人(资料图片)

近日,包括樊京辉在内的四名中国公民相继在境外被恐怖分子杀害。有人对中国有关方面提出这个问题,中方没有正面回答。观察人士说:营救人质难就难在意愿和能力这两个方面。

樊京辉是北京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是一名自由职业者。他在今年9月失踪,于11月19日被“伊斯兰国”枪决。

11月26日,有记者在中国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提出“中国军队是否有能力营救被绑架公民”这个问题,中国军方发言人吴谦没有正面回答该问题,只是说:“中方一贯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致力于加强国际反恐合作。中国军队肩负着反恐任务,将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做好相关工作。中国军队有决心有能力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

中国有意愿去解救人质?

尽管民间打的呼声很高,但从中方(外交部、军方、官媒)态度来看,似乎这种意愿并不强烈。这其中主要是国际政治(包括复杂地缘政治)考量,但纯军事上的考虑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美国之音就此问题采访了三位军事及时事评论人士。香港的军事观察家马鼎盛表示,“打是没问题的”,但是“在政治上难度很高”。而大军智库主任仲大军和军事评论员吴戈二人则认为,中国在营救人质方面的实力比较薄弱,对于远距离的境外营救鞭长莫及。

阅兵式上“秀肌肉” 面对恐怖分子却“软”了?

自由职业者樊京辉刚被“伊斯兰国”恐怖组织处决不久,西非国家马里又曝出三名中国公民在一袭击事件中遇难。如果说解救樊京辉难度大有一定原因是中国在“伊斯兰国”地界没有军力部署的话,中国在马里派出的395人的维和部队的不作为引起舆论一片哗然。而相较之下,法国当即出动特种部队反击的行为更是让中国民众感到“窝囊”。

马鼎盛谈到,境外人质营救“不是军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他说,“比方说你去解救,你的目标不明确。恐怖分子又没穿军装,你要是打了,打死了,他说那是平民,就跟你在国际法上纠缠,你就很麻烦。”

他认为,一些中国民众认为政府在对待反恐问题上态度软弱是不恰当的,中国在传统上就对这类问题反应不太强烈。而且,在海外工作的中国公民数以百万计,政府如果都管,是管不过来的。

境外反恐,实力不足?

而吴戈认为,中国政府对反恐和人质营救采取回避态度,根本原因是军事实力不足。

他说,“首先中国的特种作战在国内目前从理论到实践很多方面是一种闭门造车,是自鸣得意的一种东西。对于国际上真正在尤其是海外反恐行动这些方面的要求差距非常的大,就光是投送能力方面都完全是一个空白。另外一个就是现在实际的作战能力方面,我们演练的那一套东西跟国际形势下面这种真正的需求是有很大差距的,因为就从认识上就有问题。”

吴戈还举例中国海军在亚丁湾索马里海盗频发海域进行的护航行动谈到,这项行动的表演成分大于实际作用。他说,“很多跟海盗间打交道是千方百计的避免交手的,甚至有些时候是纯粹有些国内的新闻完全是编造的。实际上跟海盗是一种避战的态度。”

中国是如何营救人质的?

国际上,营救人质通常是两条思路:一是以谈判为主,不惜缴纳赎金或部分赎金求得人质获释;二是以直接解救为主,拒不缴纳赎金。从惯例来看,中国倾向采用前者,而美欧等西方国家看重后者。

中国采取的方式比较特殊,主要是“找关系”,利用部族、宗教、地方上的关系斡旋、搭桥或试探。环球时报今年5月曾发社评称,解救人质“智慧比强硬重要”。

仲大军认为,“找关系”相对于武力解决的确更有效。他说:“武力派兵哪儿那么容易?首先你得摸清他在什么地方,你连藏的地方都不知道,派兵上哪儿找去阿?人家扣押人质不会那么傻,把人质就告诉你明确地在什么地方,人家关押在秘密的地方。”

中国“找关系”的营救方式对于2009年营救在巴基斯坦遭塔利班绑架的中国公民龙晓伟时,效果不错。当时,中国驻巴使馆外交官直接与塔利班发言人穆斯林·汗电话沟通,软化了塔利班的强硬立场,最终将人质安全送回家。

中国军事分析人士吴戈认为,中国在巴基斯坦营救人质的成功与中国对巴基斯坦长期援助和双方之间多年的良好关系不无关系。而面对“伊斯兰国”,则难度加大许多。他说,“如果换到像‘伊斯兰国’绑架樊京辉先生这种事情,这一套也会有问题。就是它本身就是非常强大的,已经建立了一个所谓国家的极端组织,你跟它还能通过什么样的中间人能跟它谈?这些难度都会变得很大。”

环球时报记者邱永峥11月19日接受人民网海外版采访时透露,中国政府曾经试图营救过樊京辉,并且已经了解到人质的位置大概在伊拉克的安巴尔省。但是由于法国和俄罗斯对“伊斯兰国”的空袭,打乱了营救计划,导致樊京辉被“撕票”。

11月25日,“伊斯兰国”发布最新宣传片“刻不容缓(No Respite)”,点名全球60个国家是“反伊斯兰国全球盟军”,其中包括中国国旗和台湾地区旗帜。目前,涉及该宣传片的报道在网路上已被屏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