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议会选举刚结束,青年新政即向公民党提出明年2月新界东补选的建议,认为应进行初选以代替一两个政党闭门协商参选人。

 

这说明香港民主派在多党纷扰中,加上区选后青年参政者冒起,将面对更复杂的未来立法会争夺参选议席的问题。区选显示本土化、年轻化已成定论,当选者邝葆贤说年轻人「不再相信政党虚实难辨的承诺」,在此情势下,民主派明年的选情显露危机。如果仍是不同派别竞争,加上年轻人对政党的厌弃,则必然会使建制派在统一指挥下参选而渔翁得利。因此,民主派的当务之急是如何整合。笔者不用「团结」而用「整合」,是因为团结通常是在领袖或大佬意旨下「团起结来」,无论党内党外,讲团结都无意义。不团结但依民主机制进行整合,才是文明政党的正常道路。

 

笔者不辞浅陋,仅提出一些民主派整合的刍议,供高明参考。

 

民主派整合有两大问题,一是路线,二是机制。

 

本土化即年轻化

 

路线有温和与激进之争,但这只是手段,深层是大中华与本土之争。按照道理,任何本地的从政者只应对本地市民负责,没有理由会「大中华优先」,即使上海、广州也如此。但由于主权移转特别是03年以来,中共在政治经济社会全面插手香港事务,特府和建制派都向中共膜拜,施政上也是自由行优先、大陆人优先、新移民优先。这种政治强势导致一些从政者为取得政治资源,多有「西瓜靠大边」的取向。自高铁争议开始,本土派兴起并日渐形成社会的主流思潮。参与本土抗争的又大都是年轻人。因此本土化其实是由年轻人带动的,本土化即年轻化。

 

去年的政改唤醒了绝大部份的「大中华派」,中共主导的政改咨询、白皮书、8.31决定,显示出中共不会恩赐民主给香港的专制政权本色,于是由年轻一代发动的大规模占领运动,使大部份包括大中华派的民主人士和政党都投入。占领运动打出「命运自主」、自己香港自己救的旗号;中共和港共曾经对泛民有点悬念的政改方案,结果被全体民主派否决;毛孟静提出的本土优先议案几乎获所有民主派议员支持;主打本土议题的新民主同盟在区选中大胜;在港中足球赛中市民本土热情激发……,所有这些显示本土派已成社会意识主流,成社会大势,而最具标志性的是连建制派在区选后都自称「本土」了。

 

真正本土派的目的和路线应该十分明确。其一,在港中矛盾的议题上必定是本土优先,包括争取入境审批权、抑制自由行、反水货、港人入学优先、公屋轮候优先、立法会特权法查铅水,以及高铁、三跑、港珠澳大桥等等。建制派实在没有资格自称本土派。

 

其二,几乎人人口头上都会说「民主不是恩赐的」,但在实行上,考虑到现实政治,一些民主派不经意地寄望中共恩赐香港民主,他们或期待或等候「中共变」,或寄望中共发善心。真正的本土派必须彻底认清,人类自有历史以来,所有的民主都是本土民主,所有的民主都靠抗争得来。要向中共争民主,也只有在实力地位上才可迫使它让步,凭接触、协商、妥协、利益交换是得不到的,因为地方民主意味中央权力下放,这等于要专制政权的命。而所谓实力地位,就是夺取更多议席,获更多选民支持,以及在舆论上包括网媒论述上占优势。

 

本土旗帜下休兵

 

其三,本土派有许多不同论述,包括落实《基本法》的自治条款、2047派、联邦派、城邦派、归英派、自决派、港独等等。任何真正的本土民主派,可以持自己主张,可以不同意其他派别,但在争取自主的大前提下,都应该包容。各种派别应有言论自由,都可以是未来的选项,而最终由香港人决定。

 

其四,争取本土利益有温和或激进手段,只要目的一致,手段应该互相包容。你可以不参与激进,或不认同温和,但毋须公开谴责,尤其是未搞清事实就予以谴责,会使自己及政党失去本土优先的市民支持。因为这毕竟只是手段。其实若与其他地区的抗争手段相比,香港可以说根本没有激进抗争。

 

其五,不要用阴谋论相互攻击。最新的攻击指青年新政召集人梁颂恒学生时代同中联办有联系。这攻击伎俩其来有自,过去温和或激进民主派,都被对方指为亲共。这是民主派最无聊和最不长进的地方,因为仍然跳不出大中华思维。

 

以上是就路线方面整合民主派的刍议,至于机制方面,笔者支持用民主初选机制产生参选人的建议。李平前天在「论坛」对初选机制有详细介绍及论述,支持民主的朋友可参考。本文总的结论是希望各路民主派在本土旗帜下休兵,集中火力对付建制派的组织动员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