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北京和中国大部雾霾弥漫,习总夫妇不辞辛劳,前往巴黎参加气候峰会,为世界气候出谋划策。国内媒体造势,新闻联播花了20分钟的时间,介绍了领导的讲话、为世界气候做的贡献、中国环保取得的成就。此前中国已承诺拨出200亿元,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我曾在英国生活了一年。去之前,就听说伦敦是有名的雾都,小时候也看过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但到那一看,哪里有什么雾,只有一个服装品牌叫“伦敦雾”。

狄更斯一百多年前的小说“Oliver Twist”没有直译成主人公的名字,而是意译成“雾都孤儿”,是因为那时伦敦有雾,很严重的雾霾。当时的英国和现在的中国一样,是世界工厂,到处都在生产、制造、采矿,煤是主要的能源,工厂的烟囱、蒸汽机火车和轮船上源源不断地冒出黑烟。

但现在伦敦没雾了。当你发现身边买不到任何英国制造的东西时,那里还能有雾吗?

英国人做了两件事:一是转移,把污染耗能的制造业转移到曾经的殖民地,现在的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二是产业升级,重点发展贸易、金融、教育、旅游、体育和创意产业。想一想你身边有多少人耗资去英国留学、热衷收看英超联赛、达人秀什么的,就能明白那里为什么没有雾霾了。

可我们怎么转移呢?

无非是把北京奔驰、北京现代从城区转移到郊区的大兴、顺义,把重污染的首钢从北京搬到河北,把富士康的工厂从东南沿海转移到中西部地区。

产业升级、文化立国喊了多少年,最赚钱的产业仍然是高能耗的房地产,不管是前后变化的首富严介和、王健林,还是意见领袖任志强、王石、潘石屹,哪个不是钢材水泥、打桩嘶鸣、尘土飞扬来钱快;当你呕心沥血拿到的稿费,要和生产、消费、中了彩票适用一样税率时,所谓文化立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只是个美好的口号。

挥之不去的雾霾,从一个地方到全国大部,从偶尔有到偶尔没有,这是30多年中国经济粗放式增长积累的必然结果。就像盛夏开空调,虽然热量只是从室内转移到室外,但空调运行本身要产生热量,制造空调要耗能,把煤炭转变成电力要耗能,哪里都在制造热量,最后的结果是全球变暖,气候异常。

发展就是硬道理,官员考核看重GDP增长,促使地方政府不计代价、不考虑人的感受和环境负荷,一味刺激增长,然而日积月累,排放、挥发出去的各种东西,以雾霾的形式又回来了。

道理大家都明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学不是大楼,而是要培养大师。可是百年树人太慢,哪有一年盖一个大楼来得快?大师难求,校长要当,换个领导就盖楼。不是大家不重视,环保局早升级为环保部。也不怕美帝的阴谋,天天发布PM2.5的数值,可就像播报钓鱼岛的天气预报一样,除了警示,就是无奈。

雾霾从哪来?抽烟的说是烧烤的,烧烤的说是开车的,开车的说是油厂的,油厂的说是工地的,工地的说是风刮的,气象、环保部门说真要刮风就没有的。戴旭大校说雾霾是美帝的气象武器,张召忠少将说雾霾可以防止美帝的激光武器,于丹姐姐说“只有凭自己的精神防护,不让雾霾进到心里”。

雾霾是经济发展、环境破坏的沉痛代价,雾霾又催生了环保、健康经济。股市上只要和环保沾点边的企业,股票就能逆势上扬。之前人们都在争相购买各种规格的口罩,最近随着雾霾加剧,各种团购空气净化器的帖子最受欢迎。可是空气是流动的,人是要活动的,净化了家里的,还能净化了室外的?

总不能天天戴个防毒面具去上班、上学、上床。

也许于丹说的对,如果不出门、关门窗、净化器都不能阻止雾霾,那只有依靠精神的力量了。往日,普世追求人人平等而不得,当举国都是沙尘暴和雾霾天的时候,人人平等实现了,因为你无处可逃。

即使移民海外,近一点的日韩港澳台,风一吹就过去了,远一点的欧美澳南北极,蝴蝶效应,哪儿都会多少受到影响,沙尘、暴雪、飓风、干旱、冰川融化,寰球同此凉热。何况大风起兮,云卷云舒,内心纠结,岂是说走就走?

不要以为气候变化、节能减排只是国际上的推诿争斗,国内政治一样体现。过去说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现在解放60多年了,连港澳台都已经或快要“解放”了,蓝天却越来越少了。过去贫穷困顿、阶级斗争,至少大家还可以坐在“高高的谷堆上面,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或者“让我们荡起双桨,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可现在谷堆被拆迁了,江湖被污染了,白塔在雾霾中看不见了。

现在,中国能上街游行示威的就两类:反日反美和环境保护。从东南到东北、西南,多地发生类似反对石化PX项目的游行,甚至建个垃圾焚烧厂、手机信号塔,都可以激起民怨。环保是个中性话题,无关政治,政府只能疏导。但在中国,谁都明白,只要上街,就是政治,就和社会稳定相关。

晚上7点多,当老人在看新闻联播我国在环保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时,吸了一天雾霾的家人下班回来了。当听到习总在巴黎说,中国的碳排放到2030年达到峰值。也就是说,再等15年就会好转,老人家欣慰地说,你们还有盼头。

中国历史上不断改朝换代,但国破山河在。如果任环境继续恶化,国还在,山河却要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