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factory-manufacturing-worker-labor
图片: 山东邹平一工厂的工人对该厂生产的玉米油进行抽样检查。 (法新社资料图片)

英国《金融时报》日前发表社评表认为,中国经济目前的增长速度是1989年以来最低的,靠投资、信贷、出口、低成本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已走到尽头,中国领导人必须进行真刀真枪的改革。有中国学者指出,中共不可能真正的改革。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12月30日发表题为“中国需开展真刀真枪的改革”的社评表示,中国政府过去多年来依赖投资、信贷助推、推动出口、以及低成本制造业拉动经济增长的的增长模式已变得无效,这对即便最乐观的观察人士来说也已是非常清楚的事实。乐观主义者认为,由于复合增长的原因,今后五年中国每年5.6%的增长相当于过去五年每年8.6%的增长,以及过去10年每年11%的增长。他们认为,现在中国的经济增长已开始较少依赖采矿业、更多依赖餐饮业,意味着中国已出现了期待已久的从制造业和重工业向服务业和消费的转型。

然而,如果更仔细地审视相关数据,得出的图景却更令人担忧。自2014年以来,中国服务业的增长主要来自房地产业和金融服务业,尽管中国货币政策的宽松已吹起新的资产泡沫,但实体经济仍在继续放缓。2015年,中国在夏季股市大规模崩盘前,上海股市市值翻了一番。中国领导人先是在股市上涨时为泡沫加油鼓劲,后来又试图通过将减持股份认定为非法,施加交易限制,启动大规模购股计划来阻止股市下跌,但这些举措并未奏效。

美国民间学术机构“加图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夏业良就此表示:

“中共在经济改革方面已经走到了尽头,进一步改革将触及很多体制性问题,因此不大可能进行。”

《金融时报》的社评说,在2015年即将结束之际,中共精英作为经济舵手的可信度看来远远低于几十年来的水平。尽管自2014年11月以来,中国已六次降息,投资却一直在下滑,最明显的受害者是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以及巴西和澳大利亚等以大宗商品出口为主的经济体。今年中国对煤炭的需求将出现15年来的最大跌幅,对钢铁的需求将出现20年来的最大跌幅,对水泥的需求将出现25年来的最大跌幅。这种局面短期内不会缓解,中国将需要多年时间才能消化在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建筑和投资热潮中所积累起来的过剩产能和债务。中国的多数投资的资金都来自国有银行提供的借款,大规模债务积累已使中国成为全球负债最重的经济体之一,中国的总体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在攀升。

社评建议,中国领导人摆脱对已明显不再奏效的货币政策的依赖,开展真刀真枪的改革,而不是继续到目前为止所做的修修补补。真的改革应包括:允许产能过剩行业里的亏损企业破产;分拆臃肿的国企,打破其在重要行业的垄断地位;对国有银行坏债的真实规模进行如实统计;中共必须减少对自由言论的镇压。目前中国学术界、媒体和整个社会存在的畏惧氛围,导致中国领导人只能听到想要听的声音,导致他们无法在经济问题演变成危机以前,准确认识问题的严重程度。

美国加图研究院的夏业良博士指出:

中国当局近来在言论和信息流通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更具限制性和打压性的政策和措施,向文革方向倒退。”

英国《金融时报》12月28日曾发表题为“中共管理复杂经济的能力出问题了吗?”的文章说,二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民众提供了不成文的社会契约,即 “我们管理这个国家,允许你们致富,只要你们不参与政治。” 中国多数普通公民相信,这是相当不错的交易。中国技术官僚的才能以及他们管理一个日益复杂的经济体的能力同样令大多数在中国的外国投资者印象深刻。但中国大陆今夏股市崩盘,以及当局随后的一系列政策失误,使许多投资者开始质疑对北京官员可靠能力的信心。与此同时,已困扰中国多年的经济放缓似乎正在恶化,房地产、制造业以及金融领域的深层次问题正变得越来越严峻。知情人士透露,中国出口部门遭遇的困境是中国政府决定在8月11日让人民币贬值的原因之一。中国财长楼继伟预计,由于经济要消化巨大的工业过剩产能和仍在上升的过度负债,未来四五年的经济增速将低得多。他还警告,随着失业率上升,经济将出现“阵痛”。

夏业良博士就中国大陆经济的现状和前景表示:

“中国经济的前景是危机重重,很多问题无法在现有体制下得到解决。”

《金融时报》的文章预计,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债务累积,中国政府与中国民众以及全球投资者间不成文的契约看来将变得越来越难以维系。两年前,许多中国官员还自信地预测,中国经济将继续以8%的稳定速度至少再增长20年。但中国官方数据显示,中国经济今年第三季度同比增长6.9%。瑞银(UBS)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预计,中国经济明年增速将放缓至6.2%,2017年进一步降至5.8%。2015年初,中国政府设定总贸易额增长6%的目标,但今年前10个月,中国的对外贸易额同比下降了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