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30liangan.jpg (600×450)
网络图片
建议中国大陆当局多认识与体谅台湾人的民主价值、国家认同、主体意识,也希望高度尊重并正视台湾认同强化的趋势。近些年来,台湾年轻一辈的台湾认同增长,已是不可逆的潮流。这也就是吾人就「中华共识」的阐述,所强调的「互相尊重个别法制之现状,承认两个治权共存,互不否认台海两岸之主权」。故两岸的问题应跳脱统独,就如何妥善地提供台湾在国际法上以独立的国际法人格之参与的空间和机会,避免或减轻台湾人民对于被边缘化与丧失国际尊严的担忧与对中国大陆相应的反感,使之反过来强化了台湾内部的团结以及要求台湾独立自主的力道。台湾人对于大陆认知感受的良窳,尤其是青年世代,是与大陆在国际外交对中华民国的打压与统一压力成正比的。所以我们两岸应该跳脱统独框架来思考台湾存在的事实;因为在统独框架下,台湾议题只会是个死结。只有跳出了统独二元思维,如此谈两岸青年统合与认同,方有较适切友善的氛围。
 
现在吾人想阐述与探讨,怎麽在二元选择的桎梏裡探询、发展第三选择的路径。大家或许应该允许个人以自己的方式,把庞杂的两岸议题带到檯面上来讨论。两岸青年的交流与互动也应如此。藉由共同历史、文化与语言的连结,应可扩大民间社会,透过有效且健康的活力展现,提升相互来往的质和量,来推进文明价值的统合。因为敝人认为,如果要达成一项有创意的解决方案,重要的是必须先要产生情绪与个人的密切连结;因为真正的敌意化解,都是从单一的个人关系开始。当双方青年都不愿意认识彼此时,就会把对方过度简化,甚至只朝著自己的镜子观看。如果每个人只以自己所归属的团体──我的政党、我的国家、我的宗教等,来看待自己,我们就永远不能够清楚地看到人所具有的丰富複杂的身份关系,也无法看清另一方人民身份的丰富与国情的複杂。而且当我们把彼此的需求让步给尊重与同理心时,和平方能逐渐发生。一起生活与呼吸,相互理解,就能创造更多连结的机会。在普世的价值信仰中,如民主、法治与人权,寻找与未来连结的共同桥梁,主动积极走向丰足富饶的第三选择途径,意谓著我们可以分享,可以一同建立充满想像的新形态两岸关系。这就是既充满希望又互重的综效心态下,和平与关系复兴兼具的建设性循环。
 
再来谈谈台湾本身对于中共的意义。多数台湾青年恐怕并不完全明白。一般人皆以为中共想要解决的台湾问题,只是一个主权或领土之争,或是国共内战的遗绪,而稍有国际观的人,则以为台湾就是中、美、日三国亚洲战略斗争的棋子,也就是所谓第一岛链之争。这两种理解方式导致台湾,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就用「主权独立」或「联美亲日」的姿态来对应来自中共的压力。其实倘若台湾社会对于「大国政治」的历史多一些了解,也就会意识到:自甘作为大国的棋子的策略,也并非长久之计。大国之间相互出卖盟友都已是常事,何况对于台湾这个小地?而台湾人如果能理解、认识中共内心深处对于「台湾问题」的真正恐惧,或许就可能开启统独之外的第三选择。台湾之独立存在,所以能够威胁到中共的一党专政体制,原因其实与台湾无关,而在于北京当局如何看待台湾,与中美两国所共同设下的局有关。在两蒋及毛邓时代,人们犹可说海峡两岸是军事敌对或政治对峙关系,但今天的台湾社会中,恐怕没有一个人认为那还是两岸关系的本质。如果说今天两岸之间还有敌对或竞争的气氛,那完全是因为中美双方都把台湾当成战略棋子在使,台湾这一方是被套进局中的。台湾想的不是推倒共产党,现在、将来都不是,台湾当前要的,也就是主流民意,只是不想被中国共产党所统治。中共若能理解并善用这真实的一面,不但应该在内部改善执政的正当性,并应在外部化解与美国的衝突,以进一步巩固中国的世界地位。
 
所以一语道破,统独议题在台湾是个假议题,其实也只是个选举议题。所谓统派,不过是一群情感上不愿意切割中国历史的人,而那个「中国」,并不是中共。而所谓的独派,不过是一群憎恨中国国民党的人。所以我人建议以中华文化的发展与政治文明的共同构建,作为保持台湾海峡两岸之间内在持续连结的链带。
 
其次是近年来台湾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国民党执政的不满意度被夸饰,民主进步党的改变诉求,逐渐获得民众青睐,亦即和平发展的机制不再促进两岸的交流、互利,而是需以监督条例检视两岸交流是否独厚财团。再者,全球化的外来变化,资本流动扩大贫富差距,使得既存制度转移了追求的目标或策略。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应是为了融入区域经济整合,但是现在整个事件却转化为公平正义如何维护的问题,甚至是如何维护相对于中国大陆的台湾主体性。
 
如前所述,中华文化与政治文明的深度相互连结,是中性的人类文明的共同需要,此一选择既不独也不统,没有相对的政治偏见。从单一的个人开始,让同理倾听的深刻交流主导两岸青年的理解,而非让一时喧腾的政治烟火与政党操作,来遮蔽双眼,惑乱心智。我相信这才是未来两岸统合的正轨,也较可能造就与时俱进之共同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