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雅尔达协定赋予斯大林以进兵东北的特权,中共至少不可能在短短四年之内席卷整个大陆。中共最后战胜国民党既不是因为它早已为民心所归,也不是由于它代表了“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两党相争的二十多年中,许多偶然的历史因素在其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
所以中共党内批评毛泽东在江西发展的是“农民党”或西方左派认定中共领导的是“农民革命”,都是不准确的,经不起分析。这不是否认中共军队中有农民,而是说这些农民是在中共武装暴力所到之地被裹胁进来的:中共早期干部的成分主要是农村的边缘分子,即流氓地痞。中共在中国各地流窜了二十多年,都是靠枪杆子再加上从苏联移植送来的一套残酷的组织方法——包括一而再、再而三地残杀内部的所谓“阶级敌人”。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中共武力所到之处曾得到人民或农民的竭诚拥护。
国民党政权全面崩溃之谜
《海桑集》关于江西围剿的一编固然是重要的实录,第五编有关战后中国政府接受东北的详细记录更为史学家提供了不少极为珍贵的史料,尤其是他与蒋介石之间的往来函电。国民党政权何以在抗战胜利后四年之内便全面崩溃?中共又为甚么能在同一短时间内夺取大陆?我们在这一编中都可以找到解答的线索。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后,作者被任命为东北行营主任,理论上是党、政、军的最高长官,负责接收整个东北。这可以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任务。但他交涉的对象不是日本或伪满洲国,而是苏联。一九四五年一月至二月,美、苏、英三国元首在克里米亚的雅尔达(Yalta)举行会议,订下了一个秘密协定。美、英要求斯大林出兵攻打日本而同意苏联租借旅顺、大连,并共同管理东北的主要铁路干线,同时也充许外蒙古独立。这个协定涉及中国的主权和利益如此深远,但事前竟完全没有让中国政府与闻其事,直到一个多月后美国政府才通过中国驻美大使把协定的内容传达给重庆当局。八月六日美国在广岛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日本投降已迫在眉睫,苏联才在两天后对日宣战,出兵占领东北。六天以后(八月十四日)日本便投降了。所以苏联以雅尔达协定为护符,未开一枪,便将整个东北置于它的武力控制之下。
1945年,担任东北行辕主任,履新后在欢迎会上讲话。
根据八月十四日斯大林和宋子文共同签署的双方会议记录,进占东北的苏军当于三星期内开始撤退,最多三个月必完成撤退。本书作者即以此项记录为指导原则,于十月十二日飞抵长春,与苏方统帅马林诺夫斯基(Malinovsky)商谈接收事宜。作者在十三日的日记中写道:
「十三日 午后一时为礼貌上的拜访马林诺夫斯基元帅于旧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彼以战胜国对占领地的态度,作无耻的傲慢,未来回拜,即约午后三时至六时在彼司令部会谈。」
只读这一条日记,作者当时所受的屈辱及其愤怒已跃然纸上,谈判不可能有任何结果,也可以推想而知。详细的情况读者可细阅原书,这里只能略作概括。首先,苏方对于三个月内撤离东北的承诺,一而再,再而三地失信拖延,直到一九四六年四月底苏军才完全退出东北。在苏军占领的八、九个月中,他们做了下面三件大事:一、将日本在东北建置的重工业设备几乎全部拆卸,运回苏联。二、尽量阻止国军进入东北,无论海、陆、空都强予封锁。三、除全力帮助中共在东北各地发展地下武力与组织外,同时也大量运中共军队进入东北以对抗未来的国军力量。作者有一段简要的叙述,足以说明当时的形势:
1946年,蒋介石、白崇禧莅临沈阳,在东北行辕合影。
「东北共军,在日本投降以前,仅热河南部有李运昌部约三千余人。卅四年(一九四五)十月上旬,林彪、张学思、李运昌、聂荣臻、吕正操等,始先后由苏军空运达东北,组织民众,当时各地所谓非法武力,不过二万余人。其后用强制手段,压迫民间武力参加,及在苏军支援之下,至十一月底即增加至十五万余人。及十二月国军出关开始接收,彼又积极扩充,由山东、热河方面潜运兵员,由苏军接济武器及掩护。截至卅五年(一九四六)二月止,已约有四十五万余人。」
这段叙述当是综合当时的情报而成,以作者东北行营主任的身分而言,是绝对有权威性的。由此可知,国军尚未出关,苏联早已先让中共接收了东北。到一九四六年三、四月间苏军撤出沈阳、四平街、长春等大城市时,中共已有四十五万兵力遍布东北各地,对于出关的国军已处于“以逸待劳”的绝对优势了。中共在战后与国民党争天下,以东北为始点,所以“辽沈战役”之后才有“平津战役”,最后则是“淮海战役”。《海桑集》第五编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中共由败转胜的关键全在苏联的直接扶持。从作者所提供的一切证据,我们可以毫不迟疑地说:如果不是雅尔达协定赋予斯大林以进兵东北的特权,中共至少不可能在短短四年之内席卷整个大陆。中共最后战胜国民党既不是因为它早已为民心所归,也不是由于它代表了“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两党相争的二十多年中,许多偶然的历史因素在其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