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新媒体以来,每年的春晚都成了自媒体吐槽的春晚。批评远远多于表扬已经成为自媒体的常态。因为今年央视春晚注入了太多的意识形态语言,自媒体吐槽已经达到了井喷的状态。这远远超出了公权力的预料,超出了央视的预料。
这些年的意识形态宣传竟然取得了完全相反的效果,对民众意识形态的大灌输竟然引起了民众的大拒绝,也算是始料末及。央视本来想通过春晚播出一个龙种,无奈种子出了问题,竟然连跳蚤也没有收获成,这让央视随时受不了。在这种情况下,央视利用其垄断霸主地位,开始了对春晚的第二次攻关。攻关的目的,就是让本来不好的央视春晚说成好评如潮的春晚。这个难度有点大,可大也得做,否则上级不满意。第二次攻关步骤如下:第一步,总导演的自我表白式的攻关。财经网报道说:总导演吕逸涛给本届春晚打了一百分:“我觉得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在他看来,本届春晚的直播基本按照导演组的规划和设计进行。“观众对我们支持,他才会来点赞或批评。好的建议我们可以吸纳,不好的建议我们可以置之不理。”第二步,央视网统计数字式的攻关。央视网经过初步汇集统计说:“除夕夜春晚直播期间的受众总规模达10.33亿。数据涵盖海内外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多终端多渠道收视与互动的观众,国内有6.9亿观众通过电视收看了晚会直播,有1.38亿人在网上收看了春晚直播。2016年央视春晚多屏直播收视率达30.98%。164个国家和地区的409家电视机构转播或部分使用了6个国际频道的直播节目信号,其中394家全部转播,15家部分转播。” 多屏直播收视率超过去年的29.60%。第三步,海外抽样调查式的攻关。央视2月8号报道说:“除夕当天及春晚播出期间,中央电视台启动了专项海外观众电话调查项目,共访问了403位海外观众,其中有效访问193位,涵盖了埃塞俄比亚、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西班牙、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及香港、台湾等58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电视观众;通过短信与观众互动190275条;收到观众来电1276个,较去年增长39%。通过调查,对今年春晚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的观众高达95%。”第四步,官媒式的攻关。各大官媒果断地支持。新华社评论员的题目是:《普天同庆演绎时代精彩》;人民日报头版评论的题目是:《你我中国,全面建小康,央视春晚传递中国正能量》;光明日报的评论是:《春晚反映民心所向》。但是央视的每一步攻关都遇到了阻击。第一步攻关几乎遇到了滑铁卢式惨败。与此形成鲜明的对比是,吕逸涛在新浪微博里对央视的评价之后,有二百多万的跟帖竟然一个没有显示。人们不禁要问,如果是充满自信,如果是自评一百分,为何不让跟帖评论?既然不让跟帖评论,那么自信在哪?第二步攻关遇到了收视率的质疑。收视率高那么一点是因为什么?是因为商业还是因为春演本身就好?是因为有红包人们才看还是看央视本身?如果只是因为商业,只是因为抢红包,人们还有心思好好看春晚?本来就是政治晚会,让抢红包占了主角,春晚的政治价值和艺术价值就明显降低了。第三步攻关也没有取得实质性效果。人们更是不依不饶。有人问,这样的抽象调查取样的方法是否科学?193位的身份与地位如何?海外观众是中国观众?或者是懂中国话的观众?否则他们也看不懂。为什么是58个国家而不是68个国家,不是78个国家?98个国家?不是108个国家?如果抽象调查方法不科学,调查的结果还有意义吗?得出的结论还科学吗?如果抽象方法臣服于结论,为结论服务,抽样调查也就留了一个形式。第四步攻关更是让人生疑。官媒所说的民心为什么与民间对央视的评论如此地不同?央视春晚的民意是不是被代表了?是不是真正的民意没有表现出来?为什么民意与官方所言差距如此之大?官意与民意的裂痕为何如此巨大?官媒所说的好评如潮公信力在哪?在这种情况下,央视及公权力迫不得已采取了掩耳盗铃式的或者鸵鸟式的第五步攻关。为了让人感觉是好评如潮,就不断地对那些批评央视春晚的帖子进行屏蔽和删帖。把批评的评论删除了,留下好的声音,制造表扬的声音,好评如潮的效果就出现了。基本的政治道理应该是,舆论必须是自由的舆论,舆论才是健康而富有理性的舆论。人为制造的舆论,是非理性的非健康的舆论。舆论是有市场的,官方舆论与民间舆论要在市场中竞争,优胜劣汰。官方的舆论与民意的舆论都是舆论,官方更不能人为地制造舆论,否则就是滥权。两种舆论存在的目的,不是一方消灭另一方,也不是一方取代另一方,而是获得舆论的最大公约数,求底线公识。对于央视的官方舆论与民间舆论也应该作如是观。其实,好评差评任由观众去,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事,这才是真正的自信。喜欢就看,不喜欢就不看。不喜欢的批评言论,尽管严厉苛刻,出发点还是希望让央视春晚好,让央视春晚回归娱乐开心的本质。不喜欢还不让人评论,这不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