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开幕了,而北京也遇到春节后最严重的一次雾霾天气,仿佛是老天爷有意让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千名代表委员们,与2000多万北京市民一起共享京霾的醇厚与浓烈。三月,也许是中国人最关心国是、最讲政治的时候,因为有“两会”。代表委员们的各种提案、提议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有真知灼见,也有哗众取宠的,更有“打酱油”糊弄事儿的。每年的三月,北京其实有半个月是权贵和政客们走秀的“嘉年华”。

今年的“两会”更为特殊,之前因为有任志强因言论微博被封,讨伐他的充满“文革”色彩的战斗檄文层出不穷,令人感受到了舆论寒冬的来临。所以不管是来开会的,还是来采访的,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纠结。他们要在不“打酱油”和不许“妄议”之间努力寻找平衡。而对于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两会”则是个刷存在感的好时机。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公众知道自己的存在。

不过,枯燥乏味、波澜不惊的“两会”话题,还是被中纪委网站上刊发的一篇时政杂文给冲淡了。这篇题目为《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的署名文章突然一夜之间火了,微博、微信都在转。文章意在鼓励畅所欲言,“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这句话出自《史记·商君列传》,意思是众多唯唯诺诺之人,不如一名诤谏之士可贵。文章里写到:“能否广开言路,接受建议,常常决定一个朝代的盛衰。”、“不怕有人说错话,就怕有话都不说。大凡成就大业者,往往虚怀若谷,从内心深处愿意倾听不同意见。”等等。

在任志强刚刚因言论微博被封,并有可能受到党纪处理的当下,中纪委网站刊发的这篇文章,似乎让不少人从中嗅到了某些不同寻常的信号,五花八门的解读和联想也应运而生。那么,这篇文章为什么会引起轩然大波呢?

这里面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时间点敏感,正是任志强事件刚刚发生,又是正值“两会”期间;第二,是中纪委的特殊身份。中纪委在反腐中的名声家喻户晓,它的声音已经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党中央的声音;第三,一些海外媒体借着任志强与王岐山历史上的亲密关系,巡视组按惯例巡视中宣部等消息,不断大肆渲染中纪委反击、任志强案逆转等上升到中央内部权斗的资讯,吸引公众眼球。这篇文章恰好为这种解读提供了背书;第四,任志强的观点,特别是他敢讲真话的勇敢,在很多公众中特别是知识分子、中产阶级中间受到崇拜和追捧。任志强所受到的官方压制,得到了许多人的同情。

基于以上几个主要原因,本来一篇老生常谈、普普通通的官样文章,却被深度解读和联想,成为风头盖过“两会”的热门话题。我认为,没有根据的过度解读,只能将严肃的时政话题娱乐化、八卦化。对于《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这篇文章,不必过度解读,也不必捕风捉影过度联想。不过,这篇文章热传背后反应出的民意,却值得思考。

一篇中纪委机关报的文章能够被广为传播,说明让人说话、说真话有着更为广泛的共识。“不怕有人说错话,就怕有话都不说”。公众畅所欲言,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和谐的标志,也是社会自信的标志。未来中国的改革、发展与创新,需要更为宽松的舆论环境。这恐怕应该成为我们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