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冲 专栏作家
2010年后出现第三波移民潮,特点是数量大及层次高,移民主体是高官、高知和富翁。
近日一些学者开始深度关注移民。这不是个新鲜话题,但2010年前后开始的这一波「第三次移民浪潮」与以往大有不同。
改革开放后形成了两次移民潮。第一次,上世纪70年代,随着国门打开,很多有海外关系的纷纷出国团聚;第二次,90年代初开始出现了一批技术移民,以及在国外留学不再回来的群体。
2010年左右出现了第三次移民潮,这一波有两大特点,一是数量大,二是层次高,与前两次不同的是,移民的主体是高官、高知和富翁,且主要移居地为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也就是说,三高群体为代表的「既得利益者」也开始移民。
据媒体报道,中国拥有资产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的富人中30%已经移居海外,尚有47%左右准备移民。高官送老婆孩子在美国,更是公开的秘密。近年,知识分子阶层也开始了移民之旅,尽管出去后不像高官巨富那么滋润。
可见,第三代移民潮是全方位的,而且走的更坚决。比如很多人为了孩子能在外面留学,就不考虑再回来了。另外,全家移民的趋势很明显。以前以一个人出国的为主,现在有很多家庭通过技术移民或投资移民一起出国。
我身边的朋友各个层次移民的都有,比如有一位朋友是专家,已经递交了移民申请,准备去美国。还有位朋友在山东省的中等城市,和妻子开了一个画室,每年收入70、80万人民币,日子能过得相当好了,车房俱备,他也跟我咨询过,想申请移民。他的目的是为了孩子,能让孩子接受西方的教育。
大家的移民首选目的地还是美国,其次是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洲国家,比如德国、葡萄牙,甚至中欧的国家大家也开始考虑。前几年还有人会去日本,但由于近几年中日关系紧张以及日本相对优势的丧失,中国的一流人才不愿意去日本了,除非是学日语或特别喜欢日本。今年,一些小岛国也带着投资移民、购房移民的招牌来吸纳中国人了。
其实,抛开诸多外界因素,移民有太多难处,留在中国则有太多的好处。
首先,我们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我们在这里出生、学习、成长,这里的亲朋好友、生活习惯、包括中国菜,都是我们熟悉的,中国是我们的根,人就像一棵树,挪到什么地方都不如在扎根生长的好。
其次,西方各国和中国所不能比的就是活力。中国虽然有一些乱象,在环境方面、食品安全方面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中国像是一个年轻人在向前奔跑,过程中难免会磕磕绊绊,但我们始终在向前跑。这种活力是任何西方国家所不具备的。而且在这种活力中生活,我们能得到很多工作学习的机会,虽然很累,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很充实。有人开玩笑说,去澳大利亚、加拿大都不错,但问题是好山好水好无聊啊!在中国尤其是北京、上海这种大都市,你不会觉得无聊。
再次,我们的朋友圈在中国。在中国有那么多朋友,即使有烦恼不开心的事也可以互相聊聊、甚至帮忙。而在国外则完全处于一个陌生的环境。我们之前开玩笑说,如果要移民大家就都移到一个地方,这样还能有个伴。好在,现在有了微信,距离感基本可以忽略之。
有一种说法是有些人移民「为了下一代而放弃了上一代」。中国的很多中产阶级出去其实也是牺牲,出去后的确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但他真的觉得有成就感、幸福吗?即使你出国后能找到一个中产或者白领的工作,它还是有天花板的,和在国内的享受是不一样的。
对中国人来说,如果一个中产阶级不是特别有钱又不是特别穷,出去是要付出很大牺牲的。如果很穷,本来就一穷二白,在家也是一无所有,在国内是卖力气,在国外也是卖力气,国外又很尊重卖力气的,所以对他们来说不会有什么损失。对有钱人来说,也不会有损失,因为有钱人到哪都能鬼推磨。中产阶级就不同了,因为无法带父母出去,忠孝不能两全,为了孩子的教育,可能会牺牲对父母的感恩与回馈,这是不可避免的。很多人会在这方面有些犹豫,机会摆在他面前,但可能为了父母延迟出国的机会,或者干脆为了父母让孩子留在中国。我们没有这样的统计数据,但肯定各种情况都有。
即便如此,还是很多人选择出了出走。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5)》显示,每年中国移民者高达84.85万人。
从国别看,中国是首屈一指的移民大国:中国是新西兰最大的永久移民来源国,占到总量的17%;在澳大利亚,中国人占了2%,且增长迅速;在欧洲,中国移民的总体特征是购房移民,葡萄牙和西班牙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来自中国的申请人占了总申请数量的80%以上;在美国,移民最大来源国墨西哥已经中国替换。 2014财年度,美国发放的投资移民签证名额为10692份,来自中国的移民占9128份,比2013年度增加2878份,增长46%。
这些数字,就是现实,而现实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移民用脚投票,有环境原因,有教育原因,也有社会原因。具体的,见仁见智,不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