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的数字:在中国所有15岁以上未婚的人口中,女生占40.8%, 男生占59.2%,男女比例3:2。如果实行一夫一妻制的话,岂不是将近三分之一的中国未婚男人找不到老婆?!天塌了!
我常常在课堂上用数字“捉弄”学生,这两个百分数是我的最爱之一。中国的男女比例可能严重失调,但不能单由这两个数字说明。如果一个社会由21个人组成,其中8对儿夫妇,5个单身三男两女,未婚男女比例也是3:2,但总人口中的男女比例是11:10,远没有那么失调。
统计局还有数字说,中国社会中男人比女人多3777万!哇,好多男人!可如果按人口总数是13亿算的话,这3777万背后隐含的男女比例是106:100,正常的很。
又有数字说:中国女人平均比男人多活4.6年。那意思是老年人口中女性居多,所以总人数中男人比女人多出来的那三千多万可能大多数是青壮年,这好像又带来了“配对”的麻烦。
如果青年未婚人口性别确实严重失调的话,那应该鼓励多生育女孩。可不幸的是,中国新生儿比例中男婴出奇的多。发达国家性别出生比大约是103-107比100 (男多女少),中国在1980年之前的比例是108比100,比较正常。而现在这一比例是119比100。在一些传宗接代观念明显的省份,比如广东和海南,这一比例是130:100。
这就给可能已经很严重的“配对儿”形势雪上加霜,找个女朋友是多困难的事儿啊!即便我们认为男性中同性恋的比率高于女性中女同性恋的比例(这是我的印象,具体数字请询问李银河老师),“配对儿”形势可能仍然不乐观。
当然,这困难在牛博读者中不严重。因为这里的读者大多是有稳定收入的城镇居民,可能还有相当比重的高学历人群,在这些群体中,青年女性并不短缺。所以这里的读者如果找不到女朋友,还是多请教连岳和老罗吧。
困难的是贫困的农村男青年的婚姻问题,这就不是情感专栏能解决的问题了。
社会学家黄平是我喜欢的学者,口才极佳。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观点是:城市对农村的剥夺是全面的。套用周星驰的话来解释“全面”就是:“他们抢了我们的钱、土地和女人。” “钱”不说了,现在稍微好一些,早些年人为压低农产品价格的做法就是活活的抢。如果把近十年因为“土地”问题引发的流血冲突通通记录在案的话,可以让酷爱在历史教科书里歌颂农民起义的冒牌儿历史学家们顾左右而言他。
这里谈的是“女人”。青年女性古今中外都是宝贵资源,要向能实现其价值的地方流动,这是自然规律。陶喆无奈,“一个小镇的姑娘到了大城市,你一定听过这故事。”美国小青年Ferras也无奈:“So long, put your blue jeans back on girl.Go home.Remember Hollywood’s not America” (“哥哥我想你啊,穿上咱的牛仔裤回家吧妹子,好莱坞那可不是人呆的地儿啊”)。但歌是歌电影是电影,这些哀叹在现实世界中保证连个回声都没有。
虽然这流动古来有之,古代青楼的风尘女子和大户人家的小妾丫鬟多半来自贫穷的乡间,但今日如此失调的男女出生比大大恶化了农村的“配对儿”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保养二奶就很让人发指了,也不知道前统计局长知不知道这些他们自己发布的数字。应该鼓励富婆们多保养小白脸才对。:)
抛掉堕胎不说(2002年报告人工流产681万例,这数字肯定是大大的保守,我没有根据的猜测被堕掉的胎儿中女婴居多),出生的女婴仍然流失严重。早年有位在广西工作过的澳大利亚人对我说,那边的孤儿院门口每天都有不少弃婴,小女孩儿居多,可孤儿院资源有限,养活不了这许多小生命,所以很多都不幸早夭了。而实际上女孩儿的生命力要比男孩儿强盛的多,有数据显示,男婴的早夭大多发生在出生时或出生后几个月内,而女婴的早夭大多发生在出生后7到36个月之间。想想这些,让人心酸。
很多美国家庭从中国孤儿院领养儿童,几乎全是女童。美国有一部记录短片(忘了名字了)记录了四个这样的家庭,和那些留在孤儿院的同伴儿相比,她们是幸运的。
不止中国的女性在流失,印度也一样,还有很多其他发展中国家,统统男多女少。阿马蒂亚森在1990年提出,如果这些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性别比率要和发达国家持平的话,那需要多加超过1亿女性。反过来说,有超过1亿的女性在“发展”的过程中“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