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9日是毛泽东去世40周年祭日。纽约时报开辟专栏专门谈毛泽东。从9月9日开始,时报开始刊载前驻华记者包德甫40年前为毛去世写的讣告文章。在过去几天已经发表数篇题目分别是:从农民儿子到马列主义君主;痛失至亲造就冷酷无情魄力;一个浪漫革命者。
纽时记者包德甫(Fox Butterfield)是美中建交后首批驻中国的记者(1979-1982)。他是哈佛中国历史学博士,师从费正清。他40年前从香港发出的讣闻详细向西方记者介绍了毛泽东的一生。
毛是怎样的领袖
他在文章第一部分主要从几个方面谈到了毛泽东:自比秦始皇;革命成功发展核武器;为中国赢得尊重;美中建交。他说:毛是20世纪最卓越人物之一,是个异常复杂的男人:“有时他精于盘算且很现实,有时又没有耐心,他既是浪漫的梦想家,又是个人主义者,也是严厉的执行纪律者。”其身上“有虎气也有猴气”。
文章说:毛泽东是一名中国的爱国者、好斗的革命家、热诚的传播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战士、政治家和诗人,但他首先是一个道德说教者。
文章说,毛热衷权力、特权,也有焦虑,由于其特质导致“党内团结受到损害”。文章讨论了毛泽东和林彪、刘少奇和邓小平的关系以及文革起源还有华国锋。文章还讨论了中苏分歧和矛盾。
包德甫因其著作《苦海余生》(Alive in the Bitter Sea)得到了美国全国非小说类图书奖(1983)。纽时刊登的包德甫文章的第二部分,谈到了毛泽东的个人品质和特性。
他说毛作风简朴、内敛清高。他引用了和毛泽东关系不错的美国人史沫特莱(Agnes Smedley)还有斯诺(Edgar Snow)对毛的评价以及学者斯图尔特.施拉姆(Stuart Schram)的观察。文章谈到了毛家人因为毛的革命而付出的代价和牺牲,也谈到了毛在红军初创时期自己抓AB团和镇压反革命,“毛下令处决了2000到3000名军官和士兵。”
包德甫的文章说:毛烟瘾很大,长征没烟抽,他抽各种叶子烟,“或许正是因这个习惯,他声音沙哑,晚年经常咳嗽。”文章还说,毛(青壮年)喜欢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经常熬夜。毛“1917年曾发表文章《体育之研究》,呼吁国人多锻炼。 ”其文开头写道:“国力恭弱,武风不振”。文章引用毛的话说,他1954年才学好游泳,是在清华大学室内游泳池学会的。“每天晚上都去,三个月不间断。”
纽时文章说,毛是读书者,读过大量书籍。文章还提到了毛泽东晚年身边的三个“翻译”,其中提到了王海容,没有提到唐闻生和章含之。
中共高层和明朝宫廷故事
在包德甫文章第三部分,他谈了毛领导下的中共高层如何运作。“毛的助手都是什么人?谁为他安排何时与何人见面,又是谁把他的命令传达给中央委员会,这一切都不为外界所知。
当然,这是四十年前的事情。在中国改革开放后,铁幕竹幕逐渐拉开,无数文件和书籍(包括李志绥、张戎、叶永烈、师东兵、叶子龙、林克、汪东兴所做的描写中南海“红墙”内情的文章),给包德甫提出的问题做出了部分回答。
江青其人
包德甫的文章提到了江青、杨开慧和贺子珍。文章说,1928年,杨开慧还活着,毛就同18岁的贺子珍同居。两人生了5个孩子,其中一个是长征中生的。
到了延安,江青趁贺子珍去苏联治疗之际,认识并吸引毛注意,并“很快住进了毛的窑洞。”
接下来30年,江青保持低调,但到了1964年,江青开始“发力”。包德甫的文章说,江青成了毛可以信任的少数人之一,她同上海左派批评家姚文元结盟,开始对“许多主要领导人”进行尖锐人身攻击,。
谈到文革,包德甫提到了美国作家罗克珊.维特克 (Roxane Witke)。(《江青同志》或《红都女皇》一书作者,记者注)包德甫说:“虽然中国人都觉得江青很恶毒且居心不良,但是在尼克松总统和福特总统访华期间见过她的美国人,都觉得她快乐活泼。”
毛的世界观之形成
包德甫说,学者施拉姆在研究了毛泽东“数不清的复杂性格后总结说,从根本上讲,他是一个中国的爱国者。” 包德甫还引用施拉姆的话说:“毛泽东本性中的仇外情绪,在他发现列宁主义后得到了强化。 ”
包德甫的文章说,毛泽东对马列主义的贡献不在于他的理论著作—-而在于他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了。纽约时报的这篇讣闻还援引哈佛大学学者史华慈(Benjamin I. Schwartz)的话说,毛的贡献是“一种在行动中得以执行而在理论上从未阐明的异端邪说。”
纽约时报有关毛的讣闻中还说;毛泽东的革命方法中还有另一个基本因素,就是他坚信人的力量将克服所有的物质阻力。
纽时这篇包德甫有关毛的讣闻提到了毛泽东游击战四大原则: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