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方周末报道:山东省某市公安局副局长吴某,在微信里批评“一国两制”政策,因此被山东省纪委通报处分。官员如何在微信朋友圈发言,第一次公开成为一个公众话题。
南方周末记者观察发现,大多数官员随着职务变得越来越重要、职务越来越高,微信发言越来越少。纪委、组织部等不对外的敏感部门工作人员,是微信使用频率最低的一群人,甚至许多人都没有开通微信。南方周末记者观察发现:领导发微信朋友圈,代表他心情不差、不忙。喜欢打麻将的领导,会在凌晨一点左右发,爱喝酒的领导一般十点左右,闲职的一般八点左右。官员的微信朋友圈里,“点赞同级间居多,给下属点赞少。上级如果给下属点赞,相当于在单位口头表扬了。” “年轻的基层官员喜欢在朋友圈里转发与工作有关的专业内容,显示自己在学习;发老婆孩子的信息则意在表明自己家庭稳定,让领导放心。”由此看来,有微信用而不发,是官场常态;有微信用而发,发就发与升迁无关的事,也是常态。发与政治有关的微信,属于政治变态,甚至意味着官员不想当官或者已经接近退休了。从南方周末报道的情况来看,所有的微信加在一起,也没有看到一条有关人民群众生活的内容。人民群众的生活,从来就没有进入官员们的法眼。在他们的眼里,除了升迁,除了保官,就没有别的用处。人们不仅要问:说好的走群众路线呢?说好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呢?说好的以人为本呢?难道说好就是说好,而不是行动好?难道说好的意思就是耍嘴皮子的事?难道说好的东西总也办不好?也可能官员会辩解,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干得很好,在微信中不一定要反映出来。可在微信里从来不说的东西,能在实践中体现出来吗?微信圈子里,只有上级和下级,下级怕说错话影响升官,上级怕说错话受纪委处分。这也难怪有一位官场朋友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出了“要清理朋友圈”的感叹。微信圈成了恐惧圈,成了哑巴圈,成为是非圈,成了告密圈,一句话,微信圈搞不好成了升迁的拦路虎。在这种情况下,谁还敢说话呢?即使说话,谁还敢说真话呢?天天听不到真话的官员微信圈,如何能做出决策呢?如果能做出决策,有多少民主与科学的成份呢?如果没有科学与民主的决策,那这种决策是不会变成一错再错的决策呢?一切推理和疑问都尽在情理之中,也在逻辑之列。网络时代,也是提升官员本领的时代。官员应该利用互联网、博客、微博、微信这种新形式,实现官与官的互动,提高治理国家的能力和现代化水平。实现官与民的互动,化解官民矛盾,实现官民和谐。实现协商民主,提升民主执政的能力。可在微信圈子里,却没有民的影子,更没有民的内容,如何进行协商和沟通呢?协商民主是做为中国特色民主提出来的。微信应该成为协商民主的新渠道,而事实则是,微信成了下级对上级俯首贴耳的新形式,成了上级对下级颐指气使的新形式。好好的科技新手段,在官员那里变了样,走了形,没了体统。南方周末报道说,湖北巴东县委书记陈行甲,平时就通过微信群布置工作任务,“把重要工作分成不同的群,领导、干部和服务对像都拉进同一个群里,我在里面监督进度,偶尔也会发言布置任务、督办,效果好极了。”他给南方周末记者举了一例:曾有一个工作难以推进,大家在群里七嘴八舌地讨论,我不耐烦地说了一句: “明天下班以前,这个工作不落实,从朱胜(某副局长)往上,逐级问责!”结果群里的人立刻不吱声了,散去落实。湖北巴东县委书记陈行甲的做法,其实就是命令主义、官僚主义在微信的翻版,甚至是懒政的做法,却成了书记的微信政绩。这政绩,来得太快了一些。官员微信圈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其实还是制度决定的。官员的政绩与升迁都在上级的手里,都在诸如组织部等主管部门的手里,如果说真话,说领导不高兴的话,小则升迁停滞不前,大则搞不好弄出个妄议来,原有的官不保不说,政治前程尽毁。官员又不是傻子,谁敢说话呢?如果官员的升迁由民众决定,官员的微信圈子必然会热闹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