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恐慌、网红骂战和媒体缺位
 
资料图片。路透社

几天来,山东非法疫苗案迅速发酵。从3月18日,澎湃新闻网从澎湃《上亿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份:“这是杀人”,山东发协查函》一文开始,此事传播范围不断延烧,呈几何级扩大,现在已经成为多年来仅次于三路毒奶粉事件的公共卫生危机。

最近几天,包括WHO和国家卫计委在内的权威部门都出面安抚民众,据说,此事涉及的疫苗虽然是非法经营,且可能长期暴露在非冷链环境下,但造成严重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极小,从目前的监测数据来看,也并未发现不良反应的数据提高。

官方的安抚并未平息民众的担忧,腾讯新闻客户端一份五万样本的调研中,超过4成网友表示:“哪怕是万分之一的风险,也有可能影响到我的孩子”。

根据上述调研,此次疫苗危机中,网络媒体成为网友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占比高达64.6%;此外,微信朋友圈也成为网友获知疫苗案动态的渠道,比例超18%,微信公号等自媒体作为第一信源的比例也超过8%,传统媒体作为信息获取第一信源的比例极低。

当然,由于调查在腾讯新闻客户端投放,其取样方式决定了样本更多的是网络重度使用者,但从比例的悬殊来看,网络媒体,尤其是微博、微信朋友圈和自媒体已经成为许多受众获取信息的第一渠道。

在这一波恐慌潮中,一篇刊发于2013年《南方都市报》的《疫苗之殇》的报道迅速刷屏,被众多自媒体公号挖出,并剪裁制作,引发疯狂转发,也成为业界热议甚至骂战的话题。

记者郭现中三年调研,采访了中国疫苗行业的几十名专家和数十例的疑似疫苗不良反应案例,上万字的报道主要阐述疫苗产业垄断、疫苗生产科研的低水平、以及疫苗疑似不良反应家庭追责和鉴定和赔偿遇到的重重困难和苦难。因为郭现中还是一专业摄影记者,他拍摄了这些家庭和孩子的照片,以及痛苦经历,刊发于2013年6月23日南方都市报《视觉周刊》。

这篇报道并未如多年前记者王克勤的山西疫苗案报道一般引起巨大反响,根据记者对南方都市报的了解,出于自我审查和自我保护的考虑,该报几年来一些敏感调查报道并未上网发布。

出于种种原因,在朋友圈传播的“疫苗之殇”并非万字调查报道全文,更多是由疫苗引起的悲惨照片集合,而原文则不仅在微信朋友圈,还在各种论坛上被删除。微信公号作者们,还习惯性煽情地在标题中加入类似“你的沉默就是帮凶”“为了你的孩子”等表述。

如腾讯上述根据调查显示,“对问题疫苗表示谴责的愤怒贴”,是在网友朋友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信息类型,比例接近7成;其他信息类型占比从高到低分别是“媒体报道调查”(15.5%)、“权威信息发布”(8.9%)、“自媒体文章”(4.7%)等。

而另一份微信自媒体监测平台“新榜”的统计,在3月18日到22日期间,关键词为“疫苗”的微信平台阅读数top30文章中,“倾向传播恐慌悲哀情绪”的文章占比最高,且“带有激动情绪的文章传播效果最好”。

3月22日,知名网络写手,过气“网红”和菜头的文章《每一个文盲都喜欢用“殇”字》又再次点燃了愤怒公众的情绪。

和菜头的文章中说,最近媒体报道的山东5.7亿非法疫苗案里:出问题的是二类疫苗,不是一类疫苗;是非法疫苗,不是有毒疫苗;问题出在疫苗没有冷链保藏,造成疫苗可能失效。

郭现中2013年的旧稿,揭示的是另外一种事实:接种疫苗存在不良反应。把这两种不同的事实拼接起来,是在试图操控公众的认知,强行在两件事情之间建立因果关系,于是,公众产生恐慌,在“你的沉默就是帮凶”的刺激下,各种《疫苗之殇》点击纷纷突破10万+。媒体、自媒体得到了它们梦寐以求的10万+热文,公众得到了什么?

和菜头认为,“无论是媒体还是自媒体,面对这样一群知识结构的网民,利用他们的无知,利用他们在思维训练上的不足,操控他们的认知,操控他们的情绪,如同操纵无知无觉的洪流,达成自己想要的影响力,把流量洪峰转化为金钱,这种行为不但可鄙,而且可耻。”

和菜头的过度冷静引来了新晋网络写手“王五四”的批评,而和菜头失态地用“我是你爸爸反击”,这场口水战卷入了无数网络写手,让疫苗话题的热度继续保持。

不过,在管制之下,批评和菜头的文章大部分很快被删,而和菜头的文章却安然无恙,官办小报《环球时报》发言力挺和菜头,还把南都的《疫苗之殇》斥为“2013时就已经被医学和科学界专业人士批的体无完肤的报道”,这更让批评者所指的,和菜头“洗地”的指控似乎更为真切。

无论是和菜头的支持者或者批评者,所依据的可能都是在朋友圈中流行删节《疫苗之殇》,基本上是基于图片报道甚至是视频报道的版本,原因可能是文章太长,不适合移动阅读,也可能过于专业,不适合煽情,也可能只是因为审查和敏感词的考虑。

记者试着先后用百度和谷歌,很不容易才在一个小型论坛看到比较全的版本。腾讯的这一调查也发现,五万多网友中,仅有13.2%的网友表示看过全文,超4成用户完全没有看过这篇文章。

应该说,和菜头的对自媒体“节操”的批评并无大的问题。问题可能在于,首先,如有些作者提出的,“恐慌”是对抗审查和信息阉割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其次,公众是否如和菜头所认定的那般无知,是否并无能力去检索和获取更全面的信息,也并不确定。

这首先当然是新闻审查制度的罪过,这一机制让中文网络失去了记忆,多年前就已有报道的公共议题讨论未能展开就甚至被遗忘。

但另一方面,需要自省的的是,传统媒体衰败的自媒体时代,情绪先行,事实材料却没有增量,甚至许多人去检索已有报道,读懂论敌逻辑的耐心都很少有。

如前记者孙春龙总结的,“ 疫苗事件之所以在炒旧闻,在于整个调查记者行业已经覆灭,而公众探寻真相的刚需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