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近年一直強調,要推行經濟轉型,從「舊經濟」走向「新經濟」;舊經濟以投資和出口創造增長,新經濟改以國內消費作為主要增長動力。不過今年3、4月卻出現明顯的政策轉向,北京不再說轉型所需的改革,反而走回頭路,大規模回到以投資刺激經濟的老路。

中國上次採取大規模刺激經濟措施,是2009年的4萬億(兆)人民幣刺激計畫。那次措施雖然使中國在金融海嘯中維持高增長,獨步全球,傲視陷入經濟衰落的歐美國家,但事後卻發現,這樣大規模的刺激行動,造成嚴重的產能過剩和企業負債,惡果至今還未能消除。為什麼中國政府現在又重回老路?

北京當局日前公布今年第一季GDP增長6.7%,達到6.5%至7%的指標;3月出口也出現回升,同比大增11.5%。這些數字使市場對中國經濟大感樂觀,從今年1、2月的一片悲觀氣氛,變為現在一片樂觀憧憬,認為中國經濟終於穩下來。但GDP保住中高速增長和出口大增背後,是甚麼原因?

原來,中國今年初決定,以穩經濟和保增長為優先目標,至於改革則要推遲。這是習近平主席、李克強總理3月在「兩會」提出以6.5%作為新指標的原因。在新政策下,政府使經濟回穩的手段是:回到刺激經濟的老路,由銀行向企業放寬信貸,第一季貸款總額因此達到7.5萬億人民幣,與去年同比大增58%,數額等於全年GDP的46.5%。可見刺激規模巨大,工廠和製造業因此得以「復活」,3月出口因此大幅回升,3月房屋銷量也因此大增60%。

到4月20日,李克強召開國務院會議,宣布加緊推行刺激經濟新措施,包括:一,推動出口,由銀行給予企業貸款,尤其是那些取得外國訂單的工廠,並給予稅務優惠;二,由政府投資基建,興建公路、鐵路和港口等,興建地點著重落後地區;三,重新鼓勵向中西部發展,鼓勵東部沿海地區投資中西部。

為什麼政策走回頭路?原因至少有三個。第一,避免動盪和保持增長。去年7月,出口大跌10%,經濟急速下滑;7月爆發股災,8月又因人民幣貶值爆發二次股災;今月1月初,因人民幣貶值再引起股災。經濟減速和金融動盪,使北京當局決定先求穩定,阻止經濟下滑,將增長新指標訂為6.5%;而且為求穩定,政府不惜動用外匯儲備,不斷入市購買人民幣,以拉抬匯價,力求保持匯價平穩。

第二,改革與增長不可兼得。原先的轉型設計,重要手段是改革,包括國企和銀行改革,因為國企負債巨大,失去活力,有如殭屍;而銀行則因為持有大量壞帳,使金融系統難以運作。但推行這些改革,影響巨大,譬如國企改革,勢必導致工人下崗,工人下崗會引起社會不安;更重要的,改革會導致經濟減速,如果經濟繼續減速,成長下降至影響民生,就可能出現政府最不想見到的社會動盪。因此在改革與增長之間,北京不能兩者兼得,必須作出選擇,只能選擇增長,暫時犧牲改革。

第三,習近平遇到政治挑戰,改採守勢。2月的任志強事件和3月的兩封「倒習」公開信,至今仍餘波盪漾;政治挑戰加上經濟惡化,使習近平的治國大計出現轉變。輿論認為,習已經從上台以來的攻勢,改為採取守勢。從攻變守的轉變,反映在經濟上,就是先保增長和阻止下滑。

政策轉向會有多大影響?至少有兩方面,一是推遲改革,使改革失去時機,今後改革變得更加困難。二是國企和銀行負債惡化,爆發類似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的機會大增。眼前焦點是信貸極度膨脹,今年第一季銀行貸款大增58%,貸款總額高達7.5萬億人民幣;信貸膨脹等於負債增加,亦即信貸泡沫惡化,破滅機會增加。

今年2月,國際金融投資「大鱷」索羅斯(George Soros)說,中國的經濟成長,實際上只有3.5%,而不是政府說的6.8%(去年第四季);他又預言,中國的經濟轉型已拖得太久,導致問題惡化,已難以挽救,經濟將無可避免硬著陸。中國政府曾嚴詞駁斥,指他說法與事實不符,強調中國經濟不會硬著陸。

但4月20日索羅斯又說,中國的債務問題惡化,情況與2008年美國爆發金融危機前夕相似,顯示中國將不可避免爆發金融危機。索羅斯的預言是否兌現,當然有待情勢發展驗證,但北京為保增長而推遲改革,使信貸泡沫惡化,卻不能不讓人為中國擔心;也讓全球懼怕中國如果發生大震盪,會給世界經濟帶來甚麼不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