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外头条引述香港媒体评论,2015年元首访英前夕,针对中国在英建设核电站的疑虑,驻英大使在英国电视上,气势咄咄地质问英国人:「你们有资金吗?你们有技术吗?」一位定居英国的华人老朋友看到节目后,说非常不舒服。曾经的礼仪之邦、不卑不亢的使节,怎么变得如此炫富逞能?如果英国人反问,你们有干净的空气、优质的教育、全民免费医疗、古老的大宪章、议会的辩论吗?中国该怎么回答呢?
此事只是华人的感受,英国人其实更不舒服,最近暴露出的一段视频得以证实。在白金汉宫举行的花园聚会上,当有人给女王介绍去年接待元首访问的总指挥时,她说「真不走运」。又抱怨说「他们擅自更改行程,对我们的大使也很粗鲁。」如果说不走运只是个调侃的玩笑话,那么说擅改行程就是事实判断,而对大使粗鲁则是价值判断,表达强烈的不满。当然这只是一面之词,背后议论虽然能理解,但毕竟不厚道。
香港东方日报的署名评论说,这些只是外国人说的,而且是私下场合,那么中国人在公开的场合又会怎么表现呢?
这两天中国的社交媒体上传着一段视频,是中国外长访问加拿大时,两国外长的一个联合记者招待会。有一个加拿大女记者问本国外长,提到香港「失踪」的书店老板、被中国指控间谍的加拿大公民凯文高、对南海争端和地区安全的担忧。她的问题是:「基于上述担忧,为什么加拿大寻求与中国建立更紧密关系,您计划怎样通过这种关系促进该地区的人权和安全,您是否专门提到了凯文高的案件?」
评论说,虽然是问加国外长,因为是联合招待会,问题又涉及双方,所以中国外长主动回应完全正常。至于在这样的场合,闪身、晃动、用笔和指头指着记者、怒睁双眼、语气严厉,这些肢体语言看法不一,此处不讨论,只看他说的内容。
中国外长说,记者的问题充满傲慢与偏见,完全不能接受。你去过中国吗,了解中国吗?中国的人权,你没有发言权,中国人有发言权。中国把人权写进宪法,让6亿人脱贫。欢迎善意的批评,拒绝这种不负责任的提问。评论说,记者问的是事实问题,外长应该承认或否认这些事实,而不是对事实避而不谈,质疑人家的动机和发言权。举行招待会,不就是让记者问吗?外国记者无权批评,难道只有权表扬吗?怎么就知道人家没去过中国,不了解中国?没去过中国,就不能提问吗?问题在于是否属实,而不是善意与否。人权写进宪法属实,实际情况又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