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亦武
美国书市的“中国热”已经持续好几年了。最近这段日子最火的是《TheCorpseWalker》,也就是老威(廖亦武)所著《中国底层访谈录》的英文版。此书今年4月出版,很快畅销。包括《纽约时报》著名记者HowardW.French在内的许多“民意领袖”都为这本书大作推广。甚至有书评认为廖亦武可以凭借此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不知道国内还有多少人记得《中国底层访谈录》。此书2001年由大陆的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当年引起读者的强烈兴趣和舆论的极大轰动,但后被列为“禁书”。
把《中国底层访谈录》引进北美的是著名的兰登书屋。兰登没有引进全本,而是在原书中挑选了27个人物,出了个精选本;书名也没有照搬原来的,而是用了个比较惊悚的词:CorpseWalker。这个词的意思是“吆尸人”,中国一种神秘的职业,干这行的受人重金托付,把客死异乡的尸首从百里或千里之外搬运回家。我猜测,兰登书屋之所以定这么一个书名,主要有三个考虑:一、这个职业在书中有所涉及,且具有显著的边缘性;二、靠这种神秘元素吸引对遥远东方感兴趣的人;三、以此为隐喻,暗示这本已经死了(被禁)的作品在兰登书屋的帮助下借尸回魂。
《中国底层访谈录》在中国出版的时候,我虽然人在国内,但并没有读过这本书;而现在,我却对《TheCorpseWalker》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改变在我们这些留学生身上很常见:在国内的时候,不问世事;等到出国了,却时时刻刻关注中国,尤其想了解一个和从前的认知不一样的中国。这两年,我读了很多本关于中国,但在国内读不到的书。这些书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坚定、激烈、偏执、不由分说的反动立场。
《TheCorpseWalker》当然也不例外。书是不错,若以可读性为标准来衡量,我愿为它打上90分。通过作者的访谈,我与一些生平从未谋面,甚至闻所未闻的人直面相对,他们中有疯子、盗墓者、嚎丧人、风水师、政治犯、杀人犯、人口贩子、麻风病人……那些口述实录,让我时而抚掌大笑,偶尔弹眼落睛。唯一遗憾的是,廖亦武似乎被其政治信念裹卷太深;于是,为了要反对一个政权,他不惜抛弃一些最起码的道德准则。
具体来说,作者记录下了中国社会底层人民悲惨的生活,并且非常明显地示意,这些苦难都是中国政府造成的。对于所有国家机器的镇压对象,甚至于那些贩卖妇女、无故杀人的无良之辈,他都给予了深切的理解和同情。这让我为作者感到可惜,因为他原本有机会创作出一部杰作,但却因为过于极端的思想而只是写出了一部政治小说。毕竟,作奸犯科、杀人放火这些行为,应当为所有现代法制社会所不容。
事实上,作者访谈的那些对象,让我联想起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褒曼的现代性理论。褒曼认为,现代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经济进步和对秩序的追求,而这两者的必然负效应是产生“废弃的生命”;由于现代化已被全球化扩展到这个星球上最遥远的角落,因此世界各处都在制造“废弃的生命”。这些人都在遭受,或者感觉自己好像在遭受着挫败,被时代进步抛在后面。廖亦武所叹息的那些底层人士,他们生活的苦难,有相当一部分是为现代化和全球化所害。如果作者能挖掘一下这一点,也许就能写出一部更深刻、更具有经典意义的作品。
当然,话说回来,如果作者真那么写了,此书在美国恐怕就不会那么受欢迎。美国的图书中有两个“中国”:一个是古老而遥远的“中央王国
(MiddleKingdom),它辉煌、美丽、神秘,但与现代无关;另一个是革命的“红色中国”,它压抑、冷酷、强悍,几乎是反人性、反人权的代名词
《TheCorpseWalker》一方面吻合“红色中国”的形象,另一方面还具备着“中央王国”的若干元素(比如“吆尸人”),其畅销完全在美国人的情理之中。
但畅销并不代表一切。就在我要结束这篇文章的时候,一个美国朋友给我打电话,问我中国的农民是不是会把自己最小的女儿吃掉;我知道他一定是看了《TheCorpseWalker》。我在电话中告诉那位朋友,我不知道,也无法判断这个故事的真假,我甚至之前连“corpsewalker”这种职业都没听说过。中国太复杂、太多面,我如今唯一能肯定的是,任何一个人、任何一本书,都无法述说出一个完整真实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