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陈奎德
座谈人:王康先生,旅美中国独立学人
一、“十月革命”的历史真相
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与德国是敌对的交战国。列宁在外国组建了俄共那种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严密组织、高度集权、实行铁的纪律的黑社会阴谋组织,并在瑞士开办了世上第一所训练“职业革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列宁就主张俄国失败,他坚持要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的阶级斗争,行俄国失败主义,要革命党人不遗余力地破坏捣乱,导致国家打败仗,从中渔利。实际上是充当了德国对俄国战争的秘密代理人。
二月革命:
1917年俄曆2月(新曆3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消耗了俄国的国力,削弱了沙皇政府。自由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商人、军人、贵族都想推翻它,于是爆发了二月革命。沙皇政府垮在奉命解散大罢工的卫戍部队的一次哗变中。那时,沙皇尼古拉二世在外地,他闻讯后,急于想赶回首都彼得堡,但半路遭铁路工人阻拦,于是,只好在3月15日宣布退位。这时,政权就转移到国家杜马(国会)中着名的政治家所组成的临时政府手中了。这是人民自发起来推翻沙皇专 制统治的民主革命。革命成功后,成立了由立宪民主党组成的临时政府。
二月革命爆发后,列宁大喜若狂,决定立刻回国。他在瑞士,要回国必须穿过德国领土和德军占领的地区。德国当时正在两面作战,很希望把列宁放回去从后方搞垮俄国,让他们把兵力从东线调到西线去,于是便主动提供专列,并资助列宁,让列宁和他的同志们穿过战线回国去。
由安.鲍.祖波夫主编的《二十世纪俄国史(1894—2007)》指出:
首先,列宁是依靠德国供给5000万金马克(约合9吨多黄金)进行秘密策动政变。
列宁的火车进了彼得堡的芬兰站,车门从外面打开后,列宁惊喜地发现外面竟然有一大群欢迎的人。他当即发表了演讲,提出了和平与面包的口号,主张立即无条件与德国媾和。当时临时政府承担沙皇与协约国的协议,坚持对德作战,而且大片领土沦于德军之手,单方面媾和不但要严重损害国家利益,而且违反了国际义务,将来要受到协约国的制裁。列宁的演说有叛国言论之嫌,但临时政府是民主政府保障了他的言论自由。
列宁充份利用了这种俄国人民刚刚得到的自由,用德国人源源送来的金钱,一下子就办了四十多种刊物报纸,拼命鼓吹和平与面包,主张立即停战与德国议和。这行为引起了协约国的注意。法国反间机构便着手调查,发现有大量的德国马克转到布党手中。他们拿到了过硬证据,便把它提供给临时政府。临时政府于是下令通缉列宁这个德国间谍,吓得他化装后逃到了刚刚取得独立的芬兰去(芬兰原属俄国),在边境地区过了一段提心吊胆的日子。
此前列宁就一直在鼓动同志们起来武装夺权。虽然多数不赞成,但他仍决定铤而走险。他们把中央分成两个班子,由担任总指挥的托洛茨基率领一个班子搞暴动,另一个班子(包括当时还是个二流角色的斯大林)则置身事外。
十月叛乱
这样,在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下,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布尔什维克发动叛乱:一支不到两千人的布尔什维克武装人员,占领了彼得格勒全市的战略据点,部份武装人员采取了逼宫行动,阿芙乐尔巡洋舰当时并没有实弹炮击,而是发射了一发礼花炮弹。由于主张民主自由的临时政府军备羸弱,所以没有进行任何抵抗。布尔什维克逮捕了政府官员,以苏维埃的名义夺取了政权。
一月五日政变
真正的剧变来自两个月以后。
原来列宁一直认为,选举时谁执政、谁来召开立宪会议是至关重要的。显然,他相信在自己大权在握的情况下,加上卓有成效的宣传鼓动工作,“革命宪政”会批准他所做的一切。
然而事态发展出乎他的意料。就在布尔什维克掌权的条件下,选举按期于11月12日至15日进行,25日大致的得票结果,布尔什维克在他们主持的这次选举中只得到四分之一的议席,即使加上与布尔什维克结盟的左派社会革命党,列宁方面也只占有30%的议席,而主要的民粹派政党——社会革命党,即使不算它的左派,仅其主流派就占有370席,已经明显过半。
显然,布尔什维克输掉了这次选举,而且输得很惨。其惨还不在于得票少,而在于这是在它当权条件下、由它组织的选举。它没有理由、而且的确也并未指责这次大选有舞弊、贿选一类的污点。
于是列宁的人民委员会政府又在立宪会议预定开会日 (11月28日)前,以到达的代表太少为由宣布推迟会期。当天一些立宪民主党人示威抗议这个决定,要求 “一切权力归立宪会议”,结果遭到严厉镇压。立宪民主党事实上被取缔,其当选代表或被捕被杀,或逃亡。
直到一个多月后,立宪会议才在排除了立宪民主党人的情况下于1918年1月5日召开。会前列宁已经打算 “用武力更正票箱”,苏维埃政府便宣布在彼得格勒戒严,并调集忠于布尔什维克的军队进入首都。开会当天,布尔什维克代表建议立宪会议按人民委员会要求把权力交给苏维埃并自行宣布解散,多数立宪会议代表拒绝了这个要求。布尔什维克与左派社会革命党代表遂先后退出会议。其余多数代表在暴力的威胁下一直坚持到次日凌晨4时,终被布尔什维克调来的军队驱散。当天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即宣布解散立宪会议。
二、暴力、恐怖、谎言与卖国——新政权之血腥之途
对文明人类的挑战
布尔什维克的政权很不稳定。当战争中的敌国—德国要求俄国以割让领土为条件换取和平时,大多数人不愿投降。当时,列宁为了巩固政权,与德国签订了割让土地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将俄罗斯和割让了几乎整个乌克兰拱手割让给德方。按照《和约》的内容,这些土地是永久割让的。(只是后来一战中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逆转,德军全线崩溃,俄国才意外地重新赢回了这些土地。后来这部份领土在二战德国战败后又给俄国人占领了,这是后话。关于这段历史,不妨参见2007年德国《明镜周刊》的文章《德皇陛下的革命家》。)
接着,列宁又授意秘密杀死了沙皇一家人。稳住了他的马克思主义政权。
从此,俄国历史上的一个新时期开始了。并且,世界历史上也第一次出现了一个依照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政权,由共产党行使绝对的权力,构成了对民主和自由主义的历史性挑战,即,宪政民主制度诞生以来最大最严重的挑战。
反智主义
列宁政变夺权后,为确保政权的稳定,他亲自发起并由政治局集体决定,将一批知识份子驱逐出境,还镇压了要求实行自由选举、自由贸易等的客琅施塔得水兵。到1921年上半年,任何出版自由、集会自由、言论自由,都被认为是“致人死命的药”和“自杀”的行为。
千万计知识份子 被迫害死。
关于迫害知识份子这段历史,2003年俄罗斯在一个展览中,专门展出了当年列宁的指示、亲笔信函、会议记录和决议,等。——在这些资料公布之前,人们在公开的出版刊物里,从来没有见过任何一篇记叙此类事件的文章。
为了打击异己,列宁和斯大林还创建了古拉格劳改营模式,并在后来成为各社会主义国家劳改营的典范。数以千万计的人民,在劳改营中从事繁重的苦役,大量的人犯在饥饿、寒冷和病痛中死亡,其中包括许多诗人、作家、学者、科学家和艺术家。
对此,普列汉诺夫写道:“列宁为了把一半俄国人赶进幸福的社会主义未来中去,竟能够杀光另一半俄国人。”而正是由于列宁制定的专 制路线,为以后的斯大林独裁治国铺平了道路。
虐杀过去的盟友以及政敌
1922年,列宁在党的十一大上表示:“凡是公开宣传孟什维克主义者,我们的法庭应一律予以枪决。”同年8月,苏共通过了《关于行政驱逐》法令,至当年年底,有二百多万人被驱逐或被迫逃亡国外。而对于曾经相对仁慈对待自己的沙皇,列宁则将其全家残忍地杀害。
人间地狱
《二十世纪俄国史》强烈谴责泯灭人性的“红色恐怖”大屠杀。列宁写过“专政的定义就是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的,直接依靠暴力的政权”。列宁称,“契卡”(秘密警察)在直接行使无产阶级专政,除了用暴力镇压剥削者,没有别的办法解放人民群众。
当时,全俄各地有610个契卡工作委员会,1000多个革命法庭。1918年—1922年2月,杀人不少于200万。当年秘密警察“契卡”奉指示,“审问被告时不用找什么证据,只让被捕者回答他是什么出身,受什么教育或职业。就能决定此人的死活。这就是红色恐怖的实质”。因苏俄档桉严密封存;正式档多半经过篡改,官方公布的死亡人数仅是实际的三分之一。
列宁和托洛斯基1918年就认为,在六个月内要完全消灭商品生产,真正的社会主义就会实现。所以,“要强迫所有的工人吃苦受罪”,必须“把日常生活条件社会化,消灭家庭,吃大锅饭……实行军事化。”
全国1600万人被迫每天工作12—16小时,仅圣彼得堡一地,从1917年到1920年有三分之一人因饥饿疾病和政治原因死亡。如俄国中部省份,在1916年人口有6800万,到1920年仅剩下3800万。
《二十世纪俄国史》书中,把20—30年代之交,苏联的农业集体化称为“第二个农奴法”,说它是苏共开展的一场对付农民的斗争,当时估计有200万富农,150万中农,800万贫农,而富农乃是滋生资本主义的势力,所以要实行消灭政策:
第一类,顽固反革命分子枪决;第二类,流放或强制迁移至边远地区;第三类,赶出原住地。
1930年1月30日苏共中央记录显示,仅仅在一个多月就有20万富农被剥夺财产,60万被枪杀或遣至集中营,15万被强
制迁移至边远地区。
消灭富农就是摧毁了农业生产的中坚,苏联一直到解体也达不到沙俄时代的粮产量。
用人造饥荒饿死乌克兰几百万农民的同时大量向国外抛售谷物,以此来迫使农民屈服,加入集体农庄。
谋杀平民、秘密警察、思想管制、奴隶劳动那些令人发指的滔天大罪……。
三、十月赤祸氾滥全球
十月祸水的兴衰
“十月革命”,阴差阳错,成为不幸的世界历史拐点,引领近一半人类堕入地狱之途。
一战后,是苏俄。
二战后,是包括中国在内的15个国家。亿万生灵,血流漂杵。
1991年苏东波,冷战息,终止了欧洲赤祸。
世界的赤祸并未终结
一、“十月革命”的历史真相
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与德国是敌对的交战国。列宁在外国组建了俄共那种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严密组织、高度集权、实行铁的纪律的黑社会阴谋组织,并在瑞士开办了世上第一所训练“职业革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列宁就主张俄国失败,他坚持要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的阶级斗争,行俄国失败主义,要革命党人不遗余力地破坏捣乱,导致国家打败仗,从中渔利。实际上是充当了德国对俄国战争的秘密代理人。
二月革命:
1917年俄曆2月(新曆3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消耗了俄国的国力,削弱了沙皇政府。自由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商人、军人、贵族都想推翻它,于是爆发了二月革命。沙皇政府垮在奉命解散大罢工的卫戍部队的一次哗变中。那时,沙皇尼古拉二世在外地,他闻讯后,急于想赶回首都彼得堡,但半路遭铁路工人阻拦,于是,只好在3月15日宣布退位。这时,政权就转移到国家杜马(国会)中着名的政治家所组成的临时政府手中了。这是人民自发起来推翻沙皇专 制统治的民主革命。革命成功后,成立了由立宪民主党组成的临时政府。
二月革命爆发后,列宁大喜若狂,决定立刻回国。他在瑞士,要回国必须穿过德国领土和德军占领的地区。德国当时正在两面作战,很希望把列宁放回去从后方搞垮俄国,让他们把兵力从东线调到西线去,于是便主动提供专列,并资助列宁,让列宁和他的同志们穿过战线回国去。
由安.鲍.祖波夫主编的《二十世纪俄国史(1894—2007)》指出:
首先,列宁是依靠德国供给5000万金马克(约合9吨多黄金)进行秘密策动政变。
列宁的火车进了彼得堡的芬兰站,车门从外面打开后,列宁惊喜地发现外面竟然有一大群欢迎的人。他当即发表了演讲,提出了和平与面包的口号,主张立即无条件与德国媾和。当时临时政府承担沙皇与协约国的协议,坚持对德作战,而且大片领土沦于德军之手,单方面媾和不但要严重损害国家利益,而且违反了国际义务,将来要受到协约国的制裁。列宁的演说有叛国言论之嫌,但临时政府是民主政府保障了他的言论自由。
列宁充份利用了这种俄国人民刚刚得到的自由,用德国人源源送来的金钱,一下子就办了四十多种刊物报纸,拼命鼓吹和平与面包,主张立即停战与德国议和。这行为引起了协约国的注意。法国反间机构便着手调查,发现有大量的德国马克转到布党手中。他们拿到了过硬证据,便把它提供给临时政府。临时政府于是下令通缉列宁这个德国间谍,吓得他化装后逃到了刚刚取得独立的芬兰去(芬兰原属俄国),在边境地区过了一段提心吊胆的日子。
此前列宁就一直在鼓动同志们起来武装夺权。虽然多数不赞成,但他仍决定铤而走险。他们把中央分成两个班子,由担任总指挥的托洛茨基率领一个班子搞暴动,另一个班子(包括当时还是个二流角色的斯大林)则置身事外。
十月叛乱
这样,在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下,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布尔什维克发动叛乱:一支不到两千人的布尔什维克武装人员,占领了彼得格勒全市的战略据点,部份武装人员采取了逼宫行动,阿芙乐尔巡洋舰当时并没有实弹炮击,而是发射了一发礼花炮弹。由于主张民主自由的临时政府军备羸弱,所以没有进行任何抵抗。布尔什维克逮捕了政府官员,以苏维埃的名义夺取了政权。
一月五日政变
真正的剧变来自两个月以后。
原来列宁一直认为,选举时谁执政、谁来召开立宪会议是至关重要的。显然,他相信在自己大权在握的情况下,加上卓有成效的宣传鼓动工作,“革命宪政”会批准他所做的一切。
然而事态发展出乎他的意料。就在布尔什维克掌权的条件下,选举按期于11月12日至15日进行,25日大致的得票结果,布尔什维克在他们主持的这次选举中只得到四分之一的议席,即使加上与布尔什维克结盟的左派社会革命党,列宁方面也只占有30%的议席,而主要的民粹派政党——社会革命党,即使不算它的左派,仅其主流派就占有370席,已经明显过半。
显然,布尔什维克输掉了这次选举,而且输得很惨。其惨还不在于得票少,而在于这是在它当权条件下、由它组织的选举。它没有理由、而且的确也并未指责这次大选有舞弊、贿选一类的污点。
于是列宁的人民委员会政府又在立宪会议预定开会日 (11月28日)前,以到达的代表太少为由宣布推迟会期。当天一些立宪民主党人示威抗议这个决定,要求 “一切权力归立宪会议”,结果遭到严厉镇压。立宪民主党事实上被取缔,其当选代表或被捕被杀,或逃亡。
直到一个多月后,立宪会议才在排除了立宪民主党人的情况下于1918年1月5日召开。会前列宁已经打算 “用武力更正票箱”,苏维埃政府便宣布在彼得格勒戒严,并调集忠于布尔什维克的军队进入首都。开会当天,布尔什维克代表建议立宪会议按人民委员会要求把权力交给苏维埃并自行宣布解散,多数立宪会议代表拒绝了这个要求。布尔什维克与左派社会革命党代表遂先后退出会议。其余多数代表在暴力的威胁下一直坚持到次日凌晨4时,终被布尔什维克调来的军队驱散。当天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即宣布解散立宪会议。
二、暴力、恐怖、谎言与卖国——新政权之血腥之途
对文明人类的挑战
布尔什维克的政权很不稳定。当战争中的敌国—德国要求俄国以割让领土为条件换取和平时,大多数人不愿投降。当时,列宁为了巩固政权,与德国签订了割让土地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将俄罗斯和割让了几乎整个乌克兰拱手割让给德方。按照《和约》的内容,这些土地是永久割让的。(只是后来一战中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逆转,德军全线崩溃,俄国才意外地重新赢回了这些土地。后来这部份领土在二战德国战败后又给俄国人占领了,这是后话。关于这段历史,不妨参见2007年德国《明镜周刊》的文章《德皇陛下的革命家》。)
接着,列宁又授意秘密杀死了沙皇一家人。稳住了他的马克思主义政权。
从此,俄国历史上的一个新时期开始了。并且,世界历史上也第一次出现了一个依照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政权,由共产党行使绝对的权力,构成了对民主和自由主义的历史性挑战,即,宪政民主制度诞生以来最大最严重的挑战。
反智主义
列宁政变夺权后,为确保政权的稳定,他亲自发起并由政治局集体决定,将一批知识份子驱逐出境,还镇压了要求实行自由选举、自由贸易等的客琅施塔得水兵。到1921年上半年,任何出版自由、集会自由、言论自由,都被认为是“致人死命的药”和“自杀”的行为。
千万计知识份子 被迫害死。
关于迫害知识份子这段历史,2003年俄罗斯在一个展览中,专门展出了当年列宁的指示、亲笔信函、会议记录和决议,等。——在这些资料公布之前,人们在公开的出版刊物里,从来没有见过任何一篇记叙此类事件的文章。
为了打击异己,列宁和斯大林还创建了古拉格劳改营模式,并在后来成为各社会主义国家劳改营的典范。数以千万计的人民,在劳改营中从事繁重的苦役,大量的人犯在饥饿、寒冷和病痛中死亡,其中包括许多诗人、作家、学者、科学家和艺术家。
对此,普列汉诺夫写道:“列宁为了把一半俄国人赶进幸福的社会主义未来中去,竟能够杀光另一半俄国人。”而正是由于列宁制定的专 制路线,为以后的斯大林独裁治国铺平了道路。
虐杀过去的盟友以及政敌
1922年,列宁在党的十一大上表示:“凡是公开宣传孟什维克主义者,我们的法庭应一律予以枪决。”同年8月,苏共通过了《关于行政驱逐》法令,至当年年底,有二百多万人被驱逐或被迫逃亡国外。而对于曾经相对仁慈对待自己的沙皇,列宁则将其全家残忍地杀害。
人间地狱
《二十世纪俄国史》强烈谴责泯灭人性的“红色恐怖”大屠杀。列宁写过“专政的定义就是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的,直接依靠暴力的政权”。列宁称,“契卡”(秘密警察)在直接行使无产阶级专政,除了用暴力镇压剥削者,没有别的办法解放人民群众。
当时,全俄各地有610个契卡工作委员会,1000多个革命法庭。1918年—1922年2月,杀人不少于200万。当年秘密警察“契卡”奉指示,“审问被告时不用找什么证据,只让被捕者回答他是什么出身,受什么教育或职业。就能决定此人的死活。这就是红色恐怖的实质”。因苏俄档桉严密封存;正式档多半经过篡改,官方公布的死亡人数仅是实际的三分之一。
列宁和托洛斯基1918年就认为,在六个月内要完全消灭商品生产,真正的社会主义就会实现。所以,“要强迫所有的工人吃苦受罪”,必须“把日常生活条件社会化,消灭家庭,吃大锅饭……实行军事化。”
全国1600万人被迫每天工作12—16小时,仅圣彼得堡一地,从1917年到1920年有三分之一人因饥饿疾病和政治原因死亡。如俄国中部省份,在1916年人口有6800万,到1920年仅剩下3800万。
《二十世纪俄国史》书中,把20—30年代之交,苏联的农业集体化称为“第二个农奴法”,说它是苏共开展的一场对付农民的斗争,当时估计有200万富农,150万中农,800万贫农,而富农乃是滋生资本主义的势力,所以要实行消灭政策:
第一类,顽固反革命分子枪决;第二类,流放或强制迁移至边远地区;第三类,赶出原住地。
1930年1月30日苏共中央记录显示,仅仅在一个多月就有20万富农被剥夺财产,60万被枪杀或遣至集中营,15万被强
制迁移至边远地区。
消灭富农就是摧毁了农业生产的中坚,苏联一直到解体也达不到沙俄时代的粮产量。
用人造饥荒饿死乌克兰几百万农民的同时大量向国外抛售谷物,以此来迫使农民屈服,加入集体农庄。
谋杀平民、秘密警察、思想管制、奴隶劳动那些令人发指的滔天大罪……。
三、十月赤祸氾滥全球
十月祸水的兴衰
“十月革命”,阴差阳错,成为不幸的世界历史拐点,引领近一半人类堕入地狱之途。
一战后,是苏俄。
二战后,是包括中国在内的15个国家。亿万生灵,血流漂杵。
1991年苏东波,冷战息,终止了欧洲赤祸。
世界的赤祸并未终结
几十年的养虎贻患,中共已坐大为巨无霸赤龙,实为十月祸水之当代最大遗产。中共喧嚣“不忘初心”,隐然有重衅冷战之志。宜敲响文明人类之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