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国异议活动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于1978年12月5日出现的魏京生的墙报论文“第五个现代化”)的3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一场就另一个重大转折点(六四)展开的辩论,可能在其30周年之前,重新在中国出现。China Beat网站近日刊登一篇题为“赵紫阳的传奇和六四记忆”的综合报导。

该综合报导说,最早就有关中国文化部要求知名杂志《炎黄春秋》主编辞职的报导之一出现在《时代》周刊的英文的“中国博客”上,报导说,此事的导火索是因为《炎黄春秋》近来刊登了赞扬前领导人赵紫阳的故事。在那里,《时代》周刊的英文“中国博客”上,作者、《时代》周刊北京分社社长艾西门先生(Simon elegant)提到了此事,而在过去几周,对此事的反响逐渐的越来越大了。


杜导正曾是光明日报总编、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资料图片)


11月16日,“在蓝花楹树下面”(Under the Jacaranda Tree)网站刊登文章,就此事进行了更详尽的披露:

引发争议的《炎黄春秋》里的文章,是一篇有关赵紫阳的封面故事。这是自赵紫阳于1989年下台后,中国首次有杂志公开刊登有关他的正面记述。文章作者孙振曾是新华社四川分社的主编,现在已经退休。孙在文革期间曾是赵紫阳的部下。该文再次肯定赵紫阳在四川农民中的人气,此文被当局视为针对官方对赵紫阳及其在处理天安门事件中所犯下的错误之定论的直接挑战。

《炎黄春秋》经常批评当前中共的领导层。该杂志是由党内同情胡耀邦的高干赞助下于1991年成立的。由杜导正带领的编辑组公开支持中国缓慢地向自由民主制度的转变,并曾批评中国政府对异议缺乏包容,以及政府无法约束全国各地普遍的腐败风气。该杂志在党内老干部和知识分子中拥有一批忠实的读者。杂志的发行量大约是8万份,也使得杂志在经济上得以独立,而且,据说该杂志从未接受过政府资金或者商业赞助。

11月18日,《悉尼先驱晨报》(Sydney Morning Herald)报导:

一名文化部的官员于周五(11月14日)来到《炎黄春秋》主编杜导正的家里,要求他辞职。

这名官员告诉杜导正,一位退休的高层领导人对该杂志赞扬赵紫阳的言辞感到不满。19年来,赵紫阳的名字在中国传媒界一直是个禁忌。据说,要求主编辞职的指令,是由一名中共政治局委员传达的。

现年85岁的杜导正从1937年入党后,就是一名忠诚的共产党员,而且,他的刊物一直备受许多党内革新派高干的青眯。

“他说,‘老杜,你年纪大了。是不是考虑……”杜导正于11月30日告诉《悉尼先驱晨报》。“他没有直接说要换主编……但是,他的意思非常清楚。”

“我说政府干部的退休年龄不能套用到像我们这样的非政府机构里;就算我工作到120岁,也与你们无关。”

11月底,许多地方都报导了这条消息,包括“中国传媒研究计划”(China Media Project)。他们不仅重新刊登了整篇文章(中文的),还对上下文进行分析,向读者解释为什么此事那么敏感:

11月传出消息,一本杂志在其9月号刊登了一篇长篇文章,赞扬前总理赵紫阳70年代在四川推行改革性政策。杂志出版后,受到一名不知名的高干指责。

这篇有关赵紫阳的文章是自从1989年6月4日民主示威活动被血腥镇压后,中国第一篇专门谈这名中国原领导人的文章。

《亚洲时报》(网络版)在近期的一篇文章中提供了更多有关杜导正的信息:

杜导正说,政府的打算是,用他年龄来做文章,通过让他退休来消弱他的杂志的编辑力量。这篇引发了某些高官不满的文章,只是用一种被党内保守派所仇视的方式来写作的最新一例,他说。

“这是我们17年历史中第9次碰上‘压力’,”杜导正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现在,他们发现了一个攻击我们的好机会,但是,他们又不能直接表明。”

“他们的目的是改变这本杂志的方向,”杜导正说,他一直拒绝政府要他辞职的压力。“在我们的17年历史中,国家从未给过我们一分钱……杂志不是国营刊物,而且,法律没有设定法定退休年龄,”他说,还表示,杂志的6名编辑中,有4人不到60岁。

另外,他说他代表着100多名党内重量级人物和作家的声音。“他们告诉我:老杜同志,你没有权自己做决定,因为你是我们选的,”他说。

杜导正说,就算会有更多的干涉,杂志的编辑方针也不会动摇。“如果他们想打,那就打呗……这是一场力量的较量,”他说。“这是一场棋赛,看下一步会是什么,很有意思。”

现在,这个故事已经升级了。就像杜导正于上月对记者说的那样,本月《炎黄春秋》的封面故事是由胡启立写的,他在1989年被剥夺职权,他曾赞扬过胡耀邦和赵紫阳。《悉尼先驱晨报》的记者高安西(John Garnaut)报导说:

胡启立的这篇新的文章以80年代的教育改革过程为主题,文中提到赵紫阳4次,胡耀邦3次。

“坦白说,当时的几名主要领导人都显示出杰出的个人品质、能力、智慧和勇气,”胡启立写道。“但是,他们永远把自己当成领导集体的普通一员,真诚地,而且全心全意地研究和聆听不同的意见,特别是反对意见。人们都勇于发言,或者,甚至面对面的对质。”

“当然,这类情况是由个人魅力、个人特性,自我控制和政治才干来维持着的。但是,这一点至今仍未制度化。这值得认真地学习。”

观察家认为,《炎黄春秋》和它背后深具影响力的支持者们在迫使共产党在六四事件20周年前,正式面对1989年遗留下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