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澄城县近日发生了一起强征农民数百亩耕地、用于招商引资的事件,当地政府未经审批占用农民耕地200多亩。农民称征地程序不合法,补偿难以维持长远生活,为此多次上访,并遭受当地警方非法拘禁。
陕西省澄城县隶属渭南市,距离西安市180公里。该县属农业县,随着近年来当地政府大力招商引资,发展工业,非法征地、滥占农地等多有发生。澄城县城关镇阳庄堡村民张桂元介绍,2008年,澄城县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陕西润龙集团到当地投资建设一个多晶硅生产项目。该项目需要占用阳庄堡村和邻村共约500多亩耕地。
2008年9月19日,在澄城县领导的支持下,澄城县国土资源局和该县城关镇领导召集阳庄堡村部分村民开会,通报上述项目占地计划。据该村村民张卫峰介绍,阳庄堡村共有120来户,村民580余人。2003年以前,该村共有耕地1000余亩。2003年以来,随着当地政府兴建兴城大道、建设工业园区,该村的过半耕地已被征用。
按照澄城县政府的计划,上马上述多晶硅项目要征用阳庄堡村农民213亩耕地。而阳庄堡村民人均只有一亩多地。对该村农民而言,意味着人均耕地面积骤然减少,农民坚决反对。该项目征地至今也未获陕西省政府批准。
但是,尽管征地未经省政府批准,澄城县政府仍然决定毁田推土。10月7日,该县国土资源局等部门动用施工机械,强行毁田占地。由于受到农民的阻拦,自10月7日至11月24日,澄城县政府曾先后四次出动警察,驱赶村民,最多次出警人数达200余人。
11月20日,村民赵东友一家因“阻止施工”被抓走。11月24日,该村更有23名护地农民被强制带离。“我们被强制拘禁了八个多小时,还有一些村民被打。”参与保护耕地的村民张卫峰告诉《财经》记者。
为了保住赖以为生的耕地,从10月15日始,阳庄堡村一些村民先后由城关镇政府逐级上访到陕西省政府。陕西省国土资源厅接访人员曾向这些农民明确表示,澄城县上述项目征地未获批准,并承诺把此事转批渭南市国土资源局调查处理。
对此次征地事宜,《财经》记者向渭南市国土资源局求证,但有关人员表示并不清楚。而记者致电澄城县城关镇镇长时,该镇长称“这个事情已经解决”,就匆匆挂断电话。该镇党委书记则拒绝了记者的采访。
征地补偿偏低
据《财经》记者拿到的一份《征地协议》,此次多晶硅项目征地,农民获得的土地补偿费及劳动力安置费以每亩2.3万元计。该协议由澄城县国土资源局和澄城县城关镇阳庄堡村村支书代签。
为了确保征地项目尽快落实,此后,澄城县国土资源局给当地农民签订了一份补充协议。该补充协议承诺,另行支付阳庄堡村村民每亩1.2万元补偿,用于“征地协议外未尽事宜的协调处理”“失地农民生活困难补助费用”“协调解决村组坟地搬迁、地面附着物兑付”,以及支持后者“搞好新农村建设”等。
按照上述两项协议,这些农民得到的征地补偿合计为每亩3.5万元。征地补偿款由澄城县国土资源局一次性以转账方式支付给阳庄堡村。对此,村民张桂元认为,上述协议中的土地补偿,不仅低于周边地区,而且并未得到绝大多数村民的同意。
与此同时,澄城县国土局还承诺,对阳庄堡村被征地农民,每15亩可由政府解决一名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金,人均每年660元,以50年计算。对此,村民赵红卫表示,此次征地涉及家庭60余户,几乎每户都有老人。但按上述协议,只有14名老人可获得生活保障金。
村民认为上述征地补偿标准太低,不足以保障长远生活。“对农民而言,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生活依靠。这3.5万元补偿,根本不能保证长远的生活。”村民张桂元如此表示。
据《财经》记者了解,在征地涉及的60多户中,由于对征地补偿标准不满,目前未申请征地补偿登记的农户超过半数。而且,在澄城县国土资源局和阳庄堡村所签的《征地协议》上,仅仅有该村村支书的签字,盖的也是村党支部的公章。
一些村民认为,在澄城县国土资源局发出的征地公告未能获得农民认可的前提下,就由村党支部代替农民作出决定,并在征地协议上签字,显然是不合适的,也侵犯了农民的知情权。因此上述协议根本无效。
村民张桂元告诉《财经》记者:“我们村现在耕地本来就不多,人均也就一亩多点。如果政府再把这200多亩征用了,从人均看,就不足一亩,难以维持正常生活。对一些家庭而言,甚至连一分地都没有了。”
村民赵红卫一家六口人,2003年前,全家还有9.8亩地,但随着政府近年来招商引资,现仅剩下4.25亩。“我家有两个老人,两个小孩,一直以种地为生。如果被强行征了地,政府也不提供工作岗位,今后的日子真的没法过了。”赵红卫告诉《财经》记者。
据《财经》记者了解,由于农民的反对,目前施工机械暂时停工,警车也已开走。但截至记者发稿时,该非法征地事件尚未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