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打得」的其实是美国和俄罗斯,「打得」不在于有多少航空母舰,美国尽管有十艘现役航空母舰而俄罗斯只有一艘边开船边冒黑烟的航空母舰,但没有人把这两国区别为「强国」或「弱国」,原因很简单,美俄各拥7,100及7,300个核弹头。「大国」的定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改再改,先是拥有原子弹便能入围,之后是要有氢弹,再之后是有多少弹头。近年美国经济被中国从后猛追,俄罗斯自原油价格下挫后凋敝不堪,但这对国际舞台双主角仍然说话有力,这是由于仓库塞满核弹的底气说了算。
特朗普胜出大选后,一再触碰几十年没有人敢动的外交戒条,包括与台湾总统直接对话。不过,倘放在更大的战略框架看,特朗普去年圣诞节前的twitter短讯更令全球震惊:The United States must greatly strengthen and expand its nuclear capability until such time as the world comes to its senses regarding nukes(美国务必极大地强化及扩张核力量,直至全球在核武器上变得明智为止)。美国虽然在七十年代初与苏联核武竞赛至高,最终在玉石俱焚的相互保证毁灭(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恐惧之下叫停,在拥有相若核弹数量下进入停战阶段。过了40年,特朗普提出大幅增强核打击力量,俄罗斯纵是特朗普所说的「朋友」,亦不能不陪着落场。各拥七千核弹头的是美俄,据称有二百至三百个核弹头的法国、英国、中国被挤到一边。美俄从七十年代中美苏大三角跳出来,自成一个小小的超级核武俱乐部,睥睨天下。
美俄的核武技术及数量,说明真正大国的实力何来。美国核武胜在精准,俄罗斯核武不算准绳但弹头当量巨大。两国五十年代拚命制造核武,全球各地仍接二连三发生美苏纵有核弹却不能控制或阻挠的事态,五十年代初的韩战、同样始于五十年代的中南半岛战事俱是例子。1957年,哈佛大学教授基辛格写了一部当时来说是与主流立场迥异的《Nuclear Weapons and Foreign Policy/核武器与外交政策》,认为一旦遇到挑战,不敢使用的核弹就不能算是震慑武器。他说,由于核武动辄以大规模毁灭为目的,美苏对此甚为忌惮,于是不会使用,遂建议实行有限度战争策略。基辛格的概念得到军方部份将领认同,认为省下的核武开支,可以转用发展常规武器。
美苏之后在七十年代中期的和缓氛围逐渐煞住核武扩张,国防开支用在提升核打击能力而非大量制造核武,美苏控制世界格局形成。同一时间,两国钻研核打击的理论与实践,有一派看法是,若对方第一次核攻击时不能全面消灭本国核武库,只要有二百至三百枚弹头免于毁灭,就有能力发动报复反击。类似概念受到支持,因此美苏都集中精力研究第一次核攻击战法,美国的是三个核弹打一个苏联中型城巿,目标城巿约二千个。不过,理论归理论,1975年出版、战后蜚声欧洲的《纽约时报》军事专栏记者米杜敦(Drew Middleton)写的《美国能打胜下一场战争吗?/ Can America Win the Next War?》踢爆美国底牌:美国虽然四出与他国签订军事同盟条约,但美国真的会为距离北美几千里的一个远方小国出动核武?
特朗普矛头朝向中国
基辛格主义在七十年代美苏核竞赛时期毫无疑问起着煞车作用,客观上他在美苏之间奔走裁军谈判,亦是他的旧作折射。核武入库为世界和平带来动力,核战时钟往后拨,拥有一个弹头和拥有一千个弹头的国家在国际舞台份量相若;美苏各有七千弹头无助国势增长,与三百弹头的中英法三国平起平坐,与可能拥有核弹的北韩伊朗是平等论交。特朗普的twitter一番话,不似信口开河要说就说,这个地产商人对核武战略的研究,不像拥有足以推翻基辛格行之半世纪的核武与外交方略视野,而是后面另有军师。特朗普的核战略,在他的twitter下半句昭然若揭:「变得明智为止」──倘认为美国的核武不足惧,就扩大到令人畏惧为止;七千核弹头不畏,八千个九千个提升技术,总会让人畏惧了吧?更重要是,特朗普的核威吓,用意是拉开与其它核武国家差距,以及由核武实力带出更大的国际事务话语权。
换言之,这是八十年代列根主义的二十一世纪版本,peace through strength(实力换取和平),实力是指核武,和平是指美国强势不变的世界局面。当今世界未见大规模热战,然而冷战若隐若现,特朗普先发制人说这番话,客观上令人觉得矛头朝向中国。至于美俄会否结成盟友共同对付北京,此刻要作定论言之尚早,毕竟1945年之后敌对至今,未来四年翻天覆地勾肩搭背太过出人意表,然而面对中国挑战,美国全球战略备受考验,特朗普看来似有定见。核武竞赛再揭幔帷,狭义上的大国仅余两家,世界格局丕变,一极多元回到一极二元。这大概连老布殊也想不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东欧崩溃后他一手揭橥的「世界新秩序」在他当家时实现不了,却在特朗普手上借尸还魂,用来压箱底的二十几年旧货,今天给人翻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