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已是社会既得利益者的建制派人物常爱摆出一副了解年轻世代需要,体谅年轻人处境的态度,常提出这样那样的点子为年轻人找出路。政府高官嘛不管是前朝还是本朝最爱的是「鼓励」港青北上找出路,哄他们说内地大计划如「一带一路」、「大湾区」遍地黄金,可以让人大展拳脚。

 

也有的如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先生那样,像恍然大悟般发现年轻人面对巨大的生活与前途障碍,如楼价太高不胜负荷之类,还说自己若是年轻人也一样感到「绝望」。

 

梁先生是早已上岸的人,家居港岛南区豪宅,他对楼价超高的所谓「绝望」即使不是假惺惺也只是说说而已,肯定没有那份切肤之痛。再想深一层,他其实是超高楼价的得益者,正是超高楼价令他跟一般人、年轻人的差距拉得更悬殊,让他更「高人一等」及离地,根本感受到那份上楼无望的「灰」!

 

超高楼价及扭曲的楼市的确是社会心腹大患,也是年轻人面对的重大生活与向上流难题。当前楼价已远远超越市民的负担能力、收入水平,一个中小型住宅单位需要普通家庭十六年收入的总和,即使只有百多呎的纳米楼,楼价动辄也得三、四百万元,已不能以疯狂来形容。

 

资金向地产及相关行业倾斜

 

年轻人即使成功考进大学取得学位,要靠自己的力量、收入改善居住环境以至建立自己的安乐窝几乎不可能,甚至努力苦干十年也未必能上车。再加上租务市场对租客毫无保障,讨价还价的能力极低。两者加起来,年轻人特别是中下阶层年轻人安居的愿望已成泡影,即使不致绝望也肯定感到气馁。

 

楼市扭曲不但破坏市民及年轻人安居的希望,也令香港经济出现严重扭曲,大部份资金都向地产及相关行业倾斜,其它行业的投资则被压缩,薪金增长则似有还无。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业的障碍越来越多,失败率越来越高。即使已上轨道的企业、行业也因利润被租金蚕食殆尽而周转困难,不易保持竞争力;几十年老店因租金太高被迫关门的消息就频频传出,教人叹息不已。

 

对希望向上流动改善生活的年轻人来说,除了极少数专业如医生、会计师的收入及前景仍能勉强跟得上疯癫楼市带来的巨大漩涡外,其它行业、其它职业职位都不断落后及变得边缘化,收入、前途要有突破比以前更难、障碍更多,风险更大。「安居」已成泡影,「乐业」的前途又不乐观,年轻人眼前的景象实在雾霾盖顶。

 

香港「家」的感觉越来越陌生

 

不过,真正令年轻人以及市民极度失望以至绝望的还不是楼价如脱缰之马,而是香港那份「家」的感觉土崩瓦解,变得越来越陌生。要让市民对香港有「家」的感觉,至少有两个重要的元素,第一个是安全感,第二是参与感。

 

所谓安全感要让市民在香港生活、说话、办事都可安心,不会无故遇上甚么麻烦甚至威胁。可内地强力部门近几年来不断在香港公然活动,越境执法有之,强行掳人有之,强迫离境有之。铜锣湾书店从老板到员工的可怕经历已令人难以心安。前几天更出现怀疑来自强力部门的人在闹市强行掳走不同意见者,再非法禁锢,虐打的可怕案件。

 

再加上特区政府引入「一地两检」,把香港与内地司法管辖区模糊化,更令港人包括年轻人担心原来的法律保障、安全保障开始崩溃。

 

香港要成为年轻人的「家」除了安全感以外,还得有参与感,还得有参与的空间及权利,包括塑造社会未来的面貌及走向。很不幸,近几年来年轻人看到自己的参与和努力换来的不是一个更美好的家,而是镇压的铁拳,是各种不同的打压,是自己成为被告与囚徒。

 

最可怕的是,年轻人付出巨大代价换来的是停滞与沦落,是权力与权利的天秤进一步向既得利益者及富二代倾斜;是社会「异化」,变成认识谁比认真做事更重要。可以说,香港正大踏步朝「财阀当政」plutocracy的方向走,跟用人唯才(meritocracy)距离越来越远,令大部份人从起跑线一直输到终点,看不到翻身的希望,争取不到当家作主的权利。这才是年轻人感到绝望最根本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