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月25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布《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在新闻跟帖领域施行全面的实名制。
这一“规定”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共计十三条,规定所称“跟帖”评论服务,是指互联网站、应用程序、互动传播平台以及其他具有新闻舆论属性和社会动员功能的传播平台,以发帖、回复、留言、“弹幕”等方式,为用户提供发表文字、符号、表情、图片、音视频等信息的服务。
规定要求,服务平台,对发布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的信息内容的,应当及时采取警示、拒绝发布、删除信息、限制功能、暂停更新直至关闭账号等措施,并保存相关记录。
其次,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原则,对注册用户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不得向未认证真实身份信息的用户提供跟帖评论服务,并应当建立先审后发制度,同时,建立健全跟帖评论审核管理、实时巡查、应急处置等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置违法信息,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根据该规定,网信办负责全国跟帖评论服务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建立健全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的监督管理制度,规范各类传播平台的跟帖评论服务行为。
中国网络世界中,除了官方五毛之外,被商业利益团体雇佣的水军也是一大痼疾,有人就希望,这一规定可以遏制水军横行的局面。
根据这一规定,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和用户不得利用软件、雇佣商业机构及人员等方式散布信息,干扰跟帖评论正常秩序,误导公众舆论;此外,平台提供者不得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或基于错误价值取向,采取有选择地删除、推荐跟帖评论等方式干预舆论。
从技术上说,如果提高了对真实身份证的验证要求,的确将提高水军获得账号的成本和法律风险,从总体上遏制水军横行的现状,但对官方豢养的“五毛”,网信办并不会因此放手。
审查者除了在微博等社交媒体对敏感人士,除了通过删帖、降权、封号等,限制其发言机会和影响力,还通过立黑名单,限制其获取新的账号,或者对账号进行传播上的控制,网络跟帖虽然影响力不及社交媒体,也被要求建立类似的黑名单制度。
根据这一规定,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用户分级管理制度,对用户的跟帖评论行为开展信用评估,根据信用等级确定服务范围及功能,对严重失信的用户应列入黑名单,停止对列入黑名单的用户提供服务,并禁止其通过重新注册等方式使用跟帖评论服务。
网信办将建立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的信用档案和失信黑名单管理制度,并定期对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进行“信用”评估。所谓信用,与一般理解的个人诚信,或者商业上的信誉关系不大,更多的指的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态度和潜在的传播力。
就在此前一天的8月24日,云南曲靖地区警方发布消息,说是云南曲靖罗平县一网友,因为在微信群里发了条“量中华之物力接与国之欢心”的话,批评当朝被抓,以撒播侮辱、诽谤他人信息,被行政拘留5日。
曲靖网警称,8月14日21时51分,网民“独孤笑”(马某,罗平人)在微信群“茶余饭后民间智库群”发言称:“习包子,量中华之物力接与国之欢心”。8月17日,民警电话联系马某并依法传唤其到公安机关接受询问,但马以各种理由和借口拒绝按时到案接受询问。8月18日,经民警工作后将其“抓获”。
警方称,马某因工作压力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在微信群“茶余饭后民间智库群”里发布了诋毁国家领导人的言论,以马某散播侮辱、诽谤他人信息,对马某作出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
马某的个案,是否合理合法自然有争议,这篇报道很快也被下令删除。
网络实名制在网络舆论逐渐兴起的2000年初期,对网络舆论的潜在遏制效应明显,因此也颇受重视。多年前的绿坝风波后,中国民间力量对官方以“实名制”为突破口的网络治理一直颇有抵制
十八大后,尤其是中央网信办组建后,经过对微博的几次整治,以谣言治理为名目下,右派大V或被抓或被封号;微博、微信多个平台的实名制推广,“实名制”的抵制者已经溃不成军。
在网络新闻论坛式微,微博、微信社交媒体全面实名制,以及今日头条等升级身份认证机制的当下,新闻跟帖全面实现实名制,是对网络舆论实名制的全面完成,但是否能真正达成管控网络舆论风向,并不如看上去那么乐观。
从上述个案可以看出,移动互联网时代,对国家机关来说,通过手机特征码和微信账号定位异议言论易如反掌,在微信群、QQ群的公开讨论,甚至敏感人士的私下言论,也被纳入监控,已经成为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