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团体发表关于楼市及楼价的民调,发现九成受访者觉得现时楼价过高,期望新政府上场推出新措施遏抑楼价。九成人觉得楼价过高并不让人意外,其实数字应该超过九成半甚至更高。毕竟当前楼价不但远超市民收入水平(楼价是每年入息中位数16倍以上),也大幅抛离经济增长速度,除了获得巨利的大地产商,倚靠大地产商分一杯羹的相关企业以及如只拥抱「砖头价值」的「精英」如林奋强外,其它大部份人轻则觉得「疯癫」楼价不合理,重则认为荒谬及令人心寒!
林郑两招无新意不治本
楼价超高并且无止境的飙升是路人皆知的危机,可知道危机跟找到应对办法及政策是两回事。过去五、六年特区政府以至金管局不能说完全没有采取措施应对。以政府为例,既有不断加码的控制需求措施如提高炒楼印花税、非本地买家印花税,也试办了一些如「港人港地」的项目希望港人可优先买楼。
金管局也推出多轮逆周期措施,一边收紧楼宇的按揭成数,另一方面则软硬兼施限制银行的楼宇按揭贷款比例,逼他们严格控制风险。当然,政府还信誓旦旦将大概增加土地供应,预计未来两、三年私人楼宇供应更将进入高期。
可是,多轮辣招加上增加供应这个被视为最王道、最根本的药方都没有效果,楼市越来越「发高烧」,楼价进入完全失控的地步,政府还能拿出甚么撒手锏处理楼市泡沫是个大疑问。上任近三个月的特首林郑月娥到目前为止拿出了两大招数,其一是搞土地开发大辩论,成立特别咨询委员会考虑如何增加长远土地供应,例如是否开发郊野公园土地或填平水塘等;其二是建议推出港人首置上车盘,希望以更大的折让价协助未能在私人市场买楼又不符合申请公屋、居屋资格的市民特别是年轻家庭置业。
两个点子都不算新,更谈不上大手笔。前者不过延续过去多届政府以增加房屋供应理顺楼价的思路。后者则跟九十年代政府推出的夹心阶层房屋计划相类似,只是楼价的折扣以至转手限制可能有些不同。
林郑若真想从根本解决楼市经常过热及市民安居难的问题,关键还在于改变长期主导社会的「砖头价值」,令大部份住宅楼宇不再是投资工具,不再是炒卖致富的商品,而是满足市民居住需要的安乐窝。
资助房屋应与市价脱钩
要做到这地步,政府需不断推出一些按市民收入水平定价的住宅单位,令市场出现大量不再跟私人住宅市场楼价挂钩的住宅供应。这样下来,不管利率如何长期偏低,楼价如何因外资涌入而急升,这些「自住楼」或「上车盘」的价格都不会明显波动,仍只会按市民的收入增长调整。对市民特别是年轻一代家庭而言,他们在置业上将有更大的保障,不用担心储蓄永远追不上楼价,不用担心节衣缩食十年后置业安居的美梦反而越来越远,并且有一个清楚目标大概努力多少年就能上楼。
此外,若政府能痛下决心以此作为长期政策,唯恐执输赶紧买楼的panic buying固然可以避免,望楼兴叹的情况更可以大大减少。
这样的「自住楼」或「上车盘」也比居屋优胜,因为它彻底与私人楼价脱钩,不用担心受炒风「传染」,不会变质为像股票、黄金那样的投资产品受游资炒家追逐,令中低收入市民难以负担。
当然,每年兴建多少,把楼价定在市民每年收入中位数的八倍、十倍或是低一些需要详细研究,但只要定出合理的收入水平及建屋量,新计划就能成为楼市的定海神针,不管私人楼宇炒得如何火热朝天也不会影响年轻世代置业的机会。这对稳定社会、稳定人心、减少经济社会扭曲肯定有帮助。
至于对私人楼市及楼价的影响不会太大。新加坡的组屋计划一直与私人市场并存,可新加坡住宅楼价升势同样凌厉,没有太受影响。香港楼市有大量「北水」加持,即使引入新计划大概也不会有明显调整,爱炒楼的仍可继续炒楼。林郑若想搞些新气象减少社会矛盾,引入类似新加坡组屋的「自住楼」计划,打破资助房屋与市价挂钩的传统想法才是真正的大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