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4日南方都市报刊载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何兵先生题为《请打通人大代表的民意沟通渠道》的文章,道出一个其实所有选民都切身遭遇、但又习以为常的现象:代表与选民之间的通畅联系渠道问题。但就是这么一个在何教授看来\”最容易实行\”的民主政治第一步,多少年来却怎么也迈不出像样的步子,原因何在?
笔者认为,\”最容易的步子最难迈出\”其实是大有原因的。首先是各级代表本身的问题,他们是否愿意或者乐于同包括何教授在内的众多选民通畅的沟通呢?我们当然不否认有不少代表自己主动建立工作室和热线电话与选民联系,但要是把这一个体行为的主体扩大到全体代表的自觉自愿恐怕就不是一点难度了。因为貌似选民一票票投出来的代表,究竟是怎么当上的,不光投票的选民知道,被投票的代表心里也跟明镜似的。他们的当选实在与选民没有多大的关系,也就不怎么需要对选民负责。既然无须对选民负责,那所谓的沟通渠道问题在不少当选代表眼中便从不是什么问题:谁真正决定了代表的当选,代表自然会积极主动地为其负责、代其发言、受其监督。
其次是\”给每个代表设置一个网页,公开代表信息、工作电话和电子邮箱\”管不管用的问题。何教授的要求过分吗?当然不过分;这样的建议实施起来困难吗?当然从硬件配备上讲也不算困难。但在没有真正理顺代表与选民关系的大环境下,怎么保证各位\”平日工作繁忙\”的代表委员们不光\”接受选民的建议和投诉\”而且还要\”予以回复\”?看看现在基本处于半瘫痪状态下的各级政府网站的互动系统,看看那些提示\”该邮箱内存已满\”的系统信息,笔者对何教授的建议实在不抱什么乐观的估计。这原本就不是一个硬件是否具备的问题,这其中所关涉的是制度环境是否有压迫感,选民与代表的关系是否真的如发条规定那样顺理成章、一板一眼。只有让选票先硬起来,到时候无论代表有多忙都会自觉自愿地找选民的。否则,自上而下的请求代表与选民联系,请求有关部门建立这种联系,都恐怕于事无补。
笔者所在的学校,也不乏老师和领导本身就是现任的各级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多年来常有像何教授一样的选民试图通过他们来反映问题,但总是\”人难见,脸难看\”.当然,我们的代表不是专职,都各自有其本职工作。但普遍性的不愿意见选民,恐怕就不是一个工作忙的理由可以搪塞的啦。也是凑巧,笔者所在学校年前就做了一个各级代表委员信息公布栏,但仔细看完长长的布告栏,除了诧异\”原来某教授也是代表\”之外,最让笔者想不通的恰恰是何教授文中极力呼吁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代表委员的照片、履历甚至几十年来的科研成果都不厌其烦的列将出来,偏偏就没有了何教授所言的联系方式——一个邮箱号码,能占多大版面?连八十年代所参与科研项目的项目编号都可以事无巨细地列出来,却偏偏就少了那个最重要的联系方式!这是疏忽吗?恐怕未必。
最后还想说一句,如果笔者没有记错的话,何教授便是当年那篇北大学生挽留贺卫方教授的名文作者,当年的\”先生,请留下\”一个请字让笔者现在读来都为之动容。但在呼吁畅通代表与选民关系的文中也用\”请\”字开头,让笔者看到的却是一个普通选民的可哀与可叹:还是不要用\”请\”字吧,权利从来都不是可以\”请\”来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