颤抖吧:中国公安大规模采集公民声纹特征
国际人权机构披露,中国公安部门在与科技公司合作,以反恐名义大量采集中国公民的声纹数据。有分析人士认为,收集公民的声纹和收集指纹一样,必须合法授权,否则涉嫌侵犯公民个人隐私权。
总部在美国纽约的《人权观察》10月12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政府正在采集公民“声纹”样本以建立全国声纹数据库。中国大陆有关当局正与生产中国大陆80%语音识别技术的科大讯飞公司(Iflytek)合作,开发一种试验性监控系统,可以从电话通话中自动识别目标人的声纹信息。人权观察在2017年8月2日致函科大讯飞公司,查询该公司与中国公安部的商业合作关系,以及该公司网站公布的自动人声识别及监视系统等情况,包括该公司是否有保护人权的政策。但科大讯飞至今没有回复。人权观察中国部主任索菲・理查森(Sophie Richardson)说,中国政府一直在采集千千万万人民的声纹特征,但整个计划缺乏透明性,也没有法律规范采集目标或相关信息的用途。
在美国纽约的中国人权活动人士刘青就此对本台记者表示,中国政府一直都在肆无忌惮地监控中国民众,
“采用声纹技术只是北京(当局)监控民众的一个新手段。北京(当局)监控公民的权力根本没有任何制衡。”
刘青表示担心,中国大陆当局以反恐名义收集民众的声纹数据很容易被警方滥用,例如利用声纹数据打击和报复异议人士等,
“中国政府还在利用脸谱,走路姿态等其它生物特征加强对公民的监控,以维护其统治。”
人权观察的报告说,近年来,中国政府为了执行大量监控和社会控制,不断加强利用生物特征技术,包括建构大规模生物特征数据库。相较于中国公安机关其他生物数据库,声纹数据库显然尚在起步阶段,样本数量不多。截至2015年,中国公安机关已在主要试点地区之一的安徽省采集到7万份人声样本。采集人声生物特征是中国政府建构“多模态”个人生物特征图像、采集更多公民数据的行动之一。这些人声生物特征数据将与警方数据库中的居民身份证号码联结,还可联结其他个人的生物特征和档案信息,包括民族、住址、甚至酒店订房纪录等。
北京的律师李静林对此表示,中国公安部门和人工智能公司合作开发收集公民声纹数据的技术,这一行为目前处于法律灰色地带,
“和指纹一样,收集声纹必须有一定的授权,还必须标明用于什么目的。但是由于这是一个新技术,还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因此你还不能说警方和科技公司违反了什么法律,但是肯定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比如只能用于反恐目的,而不是用来对公民进行无限制的监控。“
人权观察的报告还说, 鉴于生物特征数据的敏感性,政府官员应当避免采集或利用这种信息,除非对侦办重大犯罪确有必要。采集和使用都应该仅限于涉案人员,而不包括没有具体涉案的广泛人口。当局不应将其用于轻微犯罪或行政目的,例如追踪流动人口等;绝对不应基于一个人的性别、性倾向、种族、族群、宗教、政治或其他观点。个人应有权利知悉政府握有其何种生物特征的数据。
中国收集国民声纹档案受质疑 人权组织批侵犯隐私
中国公安与科技企业合作采集民众声纹的做法受到各界关注,忧虑隐私受到侵犯。「人权观察」发布报告指出,担心当局利用这些数据打压异见人士。法学学者表示,这些以国家安全为名的大数据控制,中国没有完备的法律保护公民隐私和个人权利。(吴亦桐 / 程文 报道)
国际组织「人权观察」周日(22日)就中国计划设立全国声纹数据库发表报告,指公安部门正在和一家总部位于安徽的语音识别技术公司“科大讯飞”合作,正在开发和试行一套自动人声识别及监视系统。「人权观察」认为公安和科技公司合作的这一项目触及法律灰色地带,恐侵犯公民隐私。
近年中国政府不断建构大规模生物特徵数据库。而人声生物特徵数据将与警方数据库中的居民身份证号码联结,进而可联结其他生物特徵和个人档案信息,包括民族、住址、甚至酒店订房纪录等。据公开资料,截至2015年,公安机关在主要试点地区之一的安徽省已采集到7万份人声样本。
「人权观察」中国部主任索菲・理查森(Sophie Richardson)指出,中国政府的声纹采集计划缺乏透明性,也没有法律规范采集目标和相关信息的用途,她认为在一个长期以来监控权力不受制衡、异见人士屡受报复的国家,这样的数据很容易被当局滥用。
「人权观察」组织呼吁中共当局在建立明确和可告的法律保障机制之前,立即停止采访高度敏感的生物特徵数据。而科技业也负有人权义务,应确保其产品和服务不被用于人权侵害,包括侵犯隐私和公正审判权利等。
中国官媒指出,声纹收集可以打击犯罪,反恐及维稳。「人权观察」中国研究员王松莲反驳指,从早年间中国政府利用国外科技公司技术实施「金盾工程」,到近年间中国有多家掌控高科技监控技术的公司发展起来,为政府提供监控全民的技术支持。最令人担忧的是当局利用高科技的监控手段常常以「国家安全」为名背后,对异见人士、少数民族及重点人群的打压。
王松莲︰使用高科技全民监控,其实是在习近平之前已经有这样一个思路,但是最近这几年有一个爆发,前所未有的对普通民众大规模的隐私侵犯。我们其中的一个担忧就是,当局以打击犯罪为名 ,但实际上是用了这样一些科技来针对所谓的维权人士、上访人士、少数民族等所谓的重点人员。
因中共召开十九大而被国保带离北京的维权人士胡佳向本台指出,他认为今年9月份各大媒体曝光的中国「天网工程」中,全国计有2000万摄像探头监控民众一举一动,这远远不是政府监控公民的全部,声纹采集等高科技介入,让国民每天都生活在一个大的「真人秀」环境中,远超2006年德国影片《窃听风暴》所描绘的前东德监控状况。
胡佳︰《窃听风暴》那就是我们的生活,你就是天罗地网中包裹的人,没有信何隐私。那种维稳化的网格式管制已经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做了大量的工作,非常成熟。在习近平统治的过去5年中,在这种(监控)技术上的升级超过江泽民、胡锦涛时期的总和,他把所有掌控的信息化技术不是首先应用于提高公民福祉,而是应用于所谓的「国家安全」,它是为了政权的安全。
清华大学教授李楯也认为,在世界范围内政府采集或使用生物特徵并不必然违法,但国外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则保障公民的个人隐私、包括采集、保留和使用这些生物数据都有严格的规定。但在中国,这种对公民隐私的保护性法规将在升级的集权制度下无法起到任何作用。
李楯︰所谓的大数据把每个人控制得清清楚楚,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尤其是现在集权又开始往前走,现在不是法律怎么规定的事,而是实际上另外一些制度在起作用。
2012年,中国公安部开始建议声纹数据库,并以安徽省为试点;2014年安徽省公安厅发文要求加快数据库建设。该省各地公安局此后陆续添购声纹采集终端设备。2016年,新疆公安厅文件开始大量采购声纹采集设施。此外,广东省、福建省、湖北省武汉市和江苏省等省市公安机关也建立声纹数据库。
注册地为安徽的科大讯飞企业,其官网称已协助公安部建成全国声纹数据库,并和安徽、甘肃、西藏和新疆等地公安合作。清华大学机电系是与科大讯飞共同设有联合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