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香港维多利亚港夜景 2013年3月20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香港的最新评估报告指出,尽管政府已推出系列措施,但在市场供求失衡下,香港楼价过去一年仍上升15%。一旦物业市场调整失序,负财富效应可对个人消费造成重大打击。而随着房地产市场回稳,港府收入可能下跌,幅度至少相当于本地生产总值的3个百分点,除非增加额外收入或大幅收窄社会安全网,否则结构性赤字最迟将于2030年出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9日发表访港后的初步报告,指香港现时的财政政策恰当,目前无须推行额外财政刺激方案。

但报告分析,香港物业价格被高估的幅度上升,家庭供款负担对利率变动的敏感度仍然偏高,物业价格调整失序可能触发楼价、偿债能力与消费减少之间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经济增长减慢,令银行资产负债表受到第二轮冲击。

报告又指,香港人口老化将增加退休金与医疗及社会开支,估计在2030年有关开支上升将相当于本地生产总值的2个百分点。而随着房地产市场回稳,政府收入可能下跌,结构性赤字最迟可能于2030年出现。因此,港府应考虑实施保持财政稳健的政策方案,包括重订开支的优先次序,以及开拓收入来源。但即使如此,可能仍未必足以抵消长期的额外开支需要。因此,当局应尽早研究及考虑既可增加收入,亦能维持竞争力的方案,以应付长远出现的结构性赤字。

IMF建议,香港可考虑引入或调高间接税,例如增值税及消费税,以避免过度倚赖直接税,以及略为上调最高的边际入息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