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中国电视新闻风云人物我看当非温家宝莫属。不论是百年一遇的南方雪灾,还是震惊中外的四川地震……电视新闻里露面最多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定是温家宝。哪里出了悲情状况,哪里就会出现温家宝上演的亲切慰问秀。当然这似乎也没什么不好,看他那双饱含深情的泪眼,那付悲天悯人的神情,不但征服了大多数中国老百姓的心,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也软化了不少异见人士的心。电视新闻里常有如此悲悯情怀的温家宝在,故被大陆多家网络媒体评为“2008年春运最感动人物”也就顺理成章了。

作为一个至今在人权记录上仍然劣迹斑斑的政府大管家,他面对媒体的一举一动无疑是相当成功的。现在2009年刚开始又来了旱灾,人们又从各种新闻画面上看到了温家宝下到田间手握胶管做洒水状,而且他周围还围着那么地方官员在观看着他摆出的完美姿势……

但是,每当我看到电视里温家宝略带忧郁眼神的镜头闪现,我的脑海中就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他在“64”屠杀前夕紧贴着赵紫阳身旁肃立的忧郁神情。当时赵紫阳那一去,就成了大逆不道的罪过,而温家宝这一站,却并没有影响到他日后的灿烂前程。可想而知,这在当年那么敏感的时刻,那么险恶的官场中,如果没有相当精明的补救技巧怎么可能全身而退?

“明哲保身”素来是中国人无师自通的处世信条。像温家宝这样一位缺少官宦世家传统的知识分子,出于自保心理的检讨和殷勤表态也许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一位紧随中共的良心——总书记赵紫阳左右的部下,作为一位对赵长达十数年的软禁直至抑郁而终都宁可一直保持沉默、没有显露过任何怜悯心的温家宝而言,怎么说都是令人难以理解的。不管他在旱灾、水灾的视察中做出多么悲天悯人的动人表情,都无法掩饰他对自己的老上级——赵紫阳,有着多么冷漠的另一面。也许,在他的老上级倒霉直至病逝后的那些时日里,他其实也有过想去探望一下的良心发现,然而他终究不敢也没有跨出象征良心不安的那一步。这与我们常常在镜头中看到的悲悯仁厚形象,该是多么的不相吻合!

记得在去年有某国记者在人民大会堂就《赵紫阳软禁中的谈话》一书,直接提问温家宝时,我们看到彼时的温家宝居然就像从来不曾认识过赵紫阳似的,回答中只字不提老上级的名字!这显然不是选择性失忆,而是那个曾与他朝夕相处的人名,实在太令他心慌意乱!

 

党性高于人性

 

在党性面前,一个人的人性居然可以被如此冷酷的掩盖,而转眼在电视镜头里却又可以展现出另外一付逼真不已的善颜,这不禁常常会让我感到错愕。因此,电视里温家宝脸上再怎么动情的泪颜,在我看来,都觉得不是那么真实。于是也就不那么容易被他的温情所感动。我想,如果他在赵紫阳被软禁的岁月里,敢冒那么一点政治风险,给老上级带去一声普普通通的问候,或者悄悄托人带去一张小小的纸条,如此,温家宝的温情在外界看来才是完美无缺的。然而这在只讲党性不问人性的共产党组织里,是不可能奢求的一幕。

共产党的党性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对党绝对地忠诚。即使在人性与党性互相冲突的关头,党性也必须毫无保留地压倒人性。我不怀疑温家宝也有像赵紫阳那样良知尚存的一面,但他在对待老朋友的人性选择之时,在内心挣扎的关键时刻,无疑最后都是选择了人性让位于党性。这对于温家宝个人来说,显然是悲剧性的命运选择。

许多年前,我曾多次去过毛泽东的故居,后来,也到过刘少奇的故居一走,我意外地发现,原来毛、刘两家居然住得如此之近!他们两家的距离不过仅仅隔着两个大山头而已。这在一般人的想象中,他们两人不但是绝对正宗的老乡,而且是出生入死的”老战友”。然而,谁又能想到,当必须在党性与人性之间、在权位与友情之间作出“二者必居其一”的选择时,毛不但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而且毫不留情地选择了“有你就没有我”的残忍。所以,曾有学者说,林彪是党内最了解毛之为人的一个人物,因为只有林最清楚:毛一旦决定把路线斗争的矛头对准谁时,谁非但没有了政治生命,而且也基本上没有了肉体的生命。除了邓小平当年吓得反复检讨并反复发誓“决不翻案”之外。体制内的人,大都知道中国的政治斗争是异常残酷无情的。但温家宝与赵紫阳之间并不存在政治斗争的必然抉择,温只需要让公众意会,他对自己的老上级。应该也是老朋友——赵紫阳,至少还存有那么一点私人交情就可以了。然而他选择的却是,决不留一点温情给自己的老上级,同时在这个事情上,宁愿不留一丝人情味在公众的印象里。这,便是常常善于在媒体面前展示出选择性悲悯情怀的温家宝。

在宗凤鸣所写的《赵紫阳软禁中的谈话》一书中,赵紫阳尽管已经一落千丈到失去自由的地步,但他仍然很客观地这样评价自己非常熟悉的下级:“胡和温都是好人,但都缺乏理念,缺乏历史抱负和眼光”(见《赵紫阳软禁中的谈话》中344页)。值得佩服的是,这句话虽很短,但却一语中的,不含一点个人怨恨和杂念的成分。而温家宝在外国记者面前却不敢对赵有一字一句的客观评价。如果从这一点对比出发,把赵和温的为人摆放在公正的天平上进行评价的话,那么赵就显得非常坦荡、磊落,而温则暴露出委琐和心虚的一面。姑且不论温是否愧对人民,但至少在对待老上级那么宽厚、那么心地透明的胸怀上,无疑是有愧于心的——如果温家宝在某个静悄悄的黑夜敢于面对自己的灵魂的话。

今年是“64”事件20周年纪念日,届时我想肯定仍有不识时务的西方记者会向看似温情脉脉的温总再次发难,提起他的老上级来。我不敢想象温家宝到时又会如何回避那个对他来说既熟悉无比又令他分外难堪的名字?

 

温家宝愧对赵紫阳

 

这几年,常听到民间有人说,凡是有良心的人都是做不来官的。那么反过来推理不就是当官的都不能有良心了吗?这句话,显然体现了人民对政府官员的无奈和失望。观点多少有点绝对化,但还是反映了在大陆这样一党专制的官场文化的潜规则和普遍特色。

众所周知,中国的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专制的文化,专制文化永远喜欢唯上是从,对上唯唯诺诺,对下掌握生杀大权,不知执政为民,只知趋利避害。官场上官员的逆向淘汰乃是专制文化的必然产物。

即使温家宝在四川地震中许多令人感动的公开讲话中,他也不惜为了党,为了这个党所涵盖的庞大既得利益阶层的共同利益,小心翼翼地只字不提“豆腐渣”这三个字。作为一个早年学过地质学的研究生,他不可能不知道一点建筑的质量与震级之间的关系,然而精明到家的温家宝同时也不会不清楚,如果轻易揭露出导致教学楼成片坍塌的工程质量问题,对地方利益阶层则会意味着什么。而且更可怕的是,那样口无遮拦说真话,对自己的政治前途——乌纱帽会意味着什么。

文革前,刘少奇面对农村遍地饥馑而良心发现后,其结果是不得好死;当彭德怀亲历饿殍遍地的所谓三年自然灾害愤而上书时,其下场也是尸骨无存……这些党内斗争的经验教训,温家宝不可能不引以为戒。俗话说,小人往往得志,而好人往往短命。虽是古人的感喟,但有时也不无道理。

温家宝虽然愧对了赵紫阳,但他却终于没有愧对这个党,也没有愧对他后来的新上级,更没有愧对把他一步步扶上高位的专制政权。作为一位在中南海权力中心打滚多年的书生官僚,作为一位紧随当年“中共的良心”——赵紫阳身旁的近臣,以他绝不迟钝的观察力,他内心深处应该明白邓小平的“六四”屠杀令是绝对错误的,也应该清楚赵紫阳的选择完全是受良知的引导,但他在赵因良心的驱使而丢官之后,仍然选择装聋作哑,而且不仅装聋,甚而选择终将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一方,这无论如何是他作为一个政坛“好人”的个人悲剧。著名台湾作家柏杨在其《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就是效忠文化,效忠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求人们如何当好奴才,至于人们是否道德、是否理性则是次而再次的事情。效忠文化必然塑造出极端的奴才来。”

虽然行文至此,我仍然愿意像赵紫阳那样相信温家宝本质上也许是一个好人,但是无论如何,不能称得上是一个在良知或道德上问心无愧的人。